這幾天,微博上有一條視頻讨論度很高:
一位媽媽因爲孩子淩晨 2:30 還不肯睡覺「想出去玩」,用了一種很特别的「結果教育」方法來教育孩子,惹起比較大的争議。
圖片來源:微博
視頻裏的孩子看起來兩三歲,已經淩晨兩點半還是不肯睡覺,「想出去玩」。
媽媽問「就是不睡覺對不對,就要出去玩是不是?」,孩子點了點頭。
媽媽又問,「一直玩到天亮可以嗎?可以做到嗎?」,孩子說可以。
圖片來源:微博視頻截圖
得到孩子肯定的答複後,媽媽就牽着孩子出門了。淩晨三點的大馬路上,沒有人也沒有車。
起初,孩子看到空曠的街道特别興奮,開心地跑來跑去。可是時間一長,新鮮感過了,開始感覺到寒冷和困意,告訴媽媽自己「小手冷」。
孩子說想讓媽媽帶她回家睡覺,媽媽平靜地回應,「不到天亮不能回家。」
孩子連續表達過好幾次想睡覺,媽媽一遍遍平靜地回應「不可以」。
就這樣,母女倆在街上熬了好幾個小時。
對這位媽媽的教育方法,評論區分成了兩波截然不同的觀點:
● 一波認爲媽媽做得對,隻有讓孩子親身體驗一下,記憶才會深刻。而且這位媽媽全程沒有對孩子發脾氣,一晚上陪着孩子在街上走,情緒已經很穩定了。
● 另一波觀點認爲沒用,媽媽這種做法令人窒息,完全起不到任何教育作用。孩子隻是單純不想睡覺而已,不是故意和媽媽作對。
這位媽媽的教育方法,到底有用還是沒用?我們請兒童心理學專家給大家詳細說說。
用這種教育方法教孩子
起不到教育作用
很顯然,視頻中的這位媽媽,是想讓孩子體驗不睡覺的痛苦後果,通過「自然結果教育」的方式,來糾正女兒半夜不睡覺的問題。
通過「順應孩子的需求」讓孩子「自作自受」,體驗熬夜的痛苦,以後就會乖乖到點睡覺。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但視頻中的小孩不過兩三歲,這麽小的孩子,并沒有什麽時間概念,根本不明白媽媽說的「天亮才能回家」意味着什麽。也無法把「天亮才能回家」「不能睡覺」「因爲出去玩不能睡覺」的因果聯系起來。
這種教育方法超出了孩子的認知範圍,孩子無法理解媽媽的用意,自然也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媽媽的做法
* 孩子不睡覺,堅持讓娃玩到天亮
* 孩子會知道不能睡覺的痛苦
* 孩子會記住教訓,乖乖按時睡覺
孩子的感受
* 我想出去玩,媽媽同意了
* 我很累想回家睡覺,媽媽不讓
* 媽媽不關心我,我很疲憊不安
要知道,我們成年人會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其實有個前提,那就是我們能夠分辨出錯誤和結果分别是什麽,并把它們聯系起來。
比如上班遲到會扣錢,遲到是因,扣錢是果。如果我們不想扣錢,就要避免遲到。
兩三歲的孩子,隻具備簡單的因果邏輯關聯的能力,對于較爲複雜的行爲,他們可能很難搞明白媽媽做法背後的真實目的。
她也根本不能理解,媽媽明明是帶我出去玩的,爲什麽我累了不能回家?困了不能睡覺?
用這樣的方法來糾正孩子的行爲習慣問題,最終在孩子心中留下的不是我們成年人口中的「教訓」,而是一種混雜了不舒服、極度困倦,以及強烈的不安、困惑和恐懼的複雜感覺。
孩子甚至可能會迷惑,爲什麽媽媽明明沒有生氣,卻一點都不關心我,不愛我,和平時不一樣?
這種做法不是結果教育
而是一種變相懲罰
這條視頻引起熱議,「給人不舒服的感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媽媽的做法,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自然結果教育」,而是一種變相的懲罰。
很多教育理念裏,都提到「自然結果懲罰」,但真正的「自然結果教育」,是在沒有人爲幹預的情況下自然發生的。
比如不吃飯會肚子餓,不睡覺會瞌睡,下雨天不打傘會被淋濕。
假如這個過程有了人爲的幹預,結果不再是自然發生,而是由父母施加的,就會變成控制和懲罰。
就好比孩子喜歡吃巧克力,我們給他一兩塊,娃會開心地吃掉,會覺得這是一種獎勵。但如果我們一次性讓孩子吃掉 50 塊巧克力,強迫他吃到飽、吃到撐,讓孩子感覺很難受,那麽開心的獎勵就會變成痛苦的懲罰。
這可以用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來解釋,即同樣一個物品,一開始給人帶來的貢獻是正的,但随着數量的增加,貢獻會越來越小,甚至降到負數。
對視頻裏的小女孩來說,「不睡覺出去玩」就是這樣的。
假如孩子第一次說想回家睡覺時,媽媽能向孩子解釋帶她出來的目的,是爲了讓她體驗一下困的感覺,希望她以後能按時睡覺。解釋完後,就帶孩子回家休息,那這還是一次有意義的教育經曆。
可是媽媽對這個「結果」進行了幹預——帶孩子去外面玩,并且進行了控制——不管孩子多困、多累,堅決不回家,這就不再是真正的結果教育了,而是媽媽和孩子之間的一場意志較量。
對于一個兩三歲的孩子來說,輸給媽媽是必然的結果。
結果孩子明明以爲是獎勵,卻在家長不斷加碼後變成了懲罰,這對孩子來說是無法理解的。
長此以往,孩子會模糊獎懲的邊界,造成内心的恐慌,和對親子關系的不信任感。
即使是正常的需求,也不敢再提及——我隻是想吃一個蘋果,可萬一我提出這個需求,爸媽會不會讓我吃 10 個?
視頻裏的做法背後
是家長對「不吼不叫養孩子」的執念
值得注意的是,這條視頻的評論區裏,不乏很多贊同這位媽媽教育方法的聲音。
不少人覺得,這位媽媽很克制、情緒穩定,最後孩子崩潰哭鬧,也沒有發脾氣,能做到這一點實在不容易。
這背後更值得我們深思。
家長們之所以認同這種教育方法,除了前面說到的對「自然結果教育」方式的錯誤認知外。
更深層次的原因,恐怕是「不吼不叫養孩子」思潮的流行,讓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把不吵不鬧、溫柔堅定變成了一種執念。
教育孩子隻能強行克制和隐忍。
明明憋了一肚子火,卻還要溫柔地說話,明明委屈得想哭,卻還硬要擠出一絲微笑。
這就導緻一種治标不治本的教育手段出現,讓家長誤認爲「反正我沒吼沒叫,那肯定不會傷害孩子」。
而孩子看到的和感覺到的,卻是完全相反的:
媽媽明明沒有發火,卻不像平時那樣關心我。
媽媽明明耐心地和我說話,我卻感到痛苦和不安。
當然,我們的确不該吼孩子、罵孩子,但與吵鬧吼叫相比,這會不會對孩子造成更深的傷害?
我們反對像倒垃圾一樣,把負面情緒傾瀉在孩子身上,但不是反對負面情緒本身。
家長是人不是 AI,當然可以生氣。
如果我們不敢直面情緒,刻意隐藏情緒,會讓孩子對情緒認知産生偏差,認爲生氣是不對的,負面情緒是不能存在的。
如果告訴孩子我們爲什麽生氣,希望他怎麽做,比如讓媽媽一個人待一會兒,那他也能慢慢明白生氣的原因和處理方法。
這對孩子來說,都是寶貴的經驗和學習機會。
當你覺得累了,快要崩潰時,與其逼自己壓制情緒,不如放過自己,做個 60 分的爸媽就好。
放輕松一點,孩子不會因爲一次教育就變乖,也同樣不會因爲一次放手就變糟。
本文專家
陳豔
合作專家
複旦大學金融碩士
中科院兒童心理學在讀博士
葉壯
中科院心理所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
美國心理科學協會會員
鄧欣媚
審核專家
華東師範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
深圳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
策劃制作
策劃:美麗
監制:大力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