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靠譜的阿星
現在中國經濟尤其是金融主要是依靠兩個超級行業做引擎的,一個是房地産,一個是互聯網;前面一個是賺錢了就買房子,房子已經成爲金融産品和市場通貨;而互聯網行業不應該隻包括一些互聯網公司或者技術服務企業,更應該包括平台上服務了大量中小企業,其生态也養活了很多的人,更需要進行優化和強化的。
之前我們寫評論的時候過多的關注了項目和事,而忽視了互聯網行業内的一個個的人,他們以什麽樣的心态去工作,完成相應的績效,并且還能做一些創造和創新,我們卻比較少關注。近日翻閱了稻盛和夫的《活法》、《心法》、《幹法》三部曲,覺得非常适合現在互聯網從業者和管理者進行修煉和提升,也是創業者培訓員工系統的教材。
勤奮的雷軍在創辦小米之前看了稻盛和夫書之後惺惺相惜," 我可能無意之中使用了世界上最高明的經營訣竅,那就是拼命地認真地工作。"
王興也曾在創辦美團的時候說," 中國企業家群體在管理上面的成就,跟老外比還是有差别,比如稻盛和夫在幾個不同行業都幹到了世界五百強,那是一個高度,中國可能還沒人達到稻盛和夫的高度。"
其實從過去成長最快的互聯網公司巨頭來看,他們本身在管理上基本上都和最優秀的那些實體公司一樣并沒有太大的區别,隻是人們太容易關注那些互聯網思維和商業模式,而忘記了公司組織之間比拼依然是管理出效益。
當然由于稻盛和夫思想相當淵博,以下隻分享一般人很難做到「反人性」之中的常識部分,這些構成了整個稻盛和夫經營哲學的核心精神。
克服精神享受安逸人性,而是要 " 吃苦 "
人都是傾向于追求快樂和享受,之前有一個智者說,「抖音的成功來自于制造産生人的快樂多巴胺」,娛樂的确是一個萬億級市場被抖音找到了;但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不能吃苦,隻能更苦。
稻盛和夫說,「吃苦不是忍受貧窮的能力,吃苦的本質是長時間爲了某個目标而聚焦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放棄娛樂生活,放棄無效社交,放棄無意義的消費以及在過程中不被理解的孤獨,本質是一種自控力、自制力和堅持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這句話在前移動互聯時代可能還比較曲高和寡,但是在微信和抖音霸占用戶時長的當下,人們的注意力已經被碎片化的消息和奶頭樂式娛樂所割裂,如果進行深度工作創造出真正有價值的工作,而不是瞎忙,稻盛和夫的話,年輕人應該這樣吃苦而不是多打幾份工吃苦是不一樣,猶如醍醐灌頂。
當然,我們可以爲了工作而使用微信和抖音,但是不能當做打發無聊的工具,這是完全兩個不同的心力狀态,得到的結果也完全不一樣。
在稻盛和夫來看,「境由心造」而「心不喚而物不至」,這種心其實是一種強烈的事業心,把工作當做修行,内心的潛意識、注意力都關注在願望上,來驅動擴展經營:「爲經營課題所困擾、苦悶彷徨,是經營者的家常便飯,聚精會神于懸案,日日夜夜、廢寝忘食,持續将思維聚焦于一點直至突破,能否做到這一點,是事業勝負的分水嶺。」
在稻盛和夫看來,心力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資源:「爲了變不可能爲可能,就要有近似于‘發瘋’的強烈願望,堅信目标一定能夠實現并爲之不斷努力、奮勇向前。不論是人生還是經營企業,這是達到目标的唯一方式」而在網遊行業最爲嘴笨的史玉柱也說過,「如果産品是自己極緻熱愛,那就成功了一半了!從事事業是你的最愛。」
往往一個公司 80% 價值是由于 20% 的人創造的,因爲那 20% 是真正沉迷在工作裏面,而剩下很多人其實隻是分工崗位,就容易人浮其事。
克服内心之中的貪念,做到聚焦單點單項深耕
芸芸衆生忙碌一生無非是爲了滿足欲望,眼耳鼻舍身意随時都在不斷制造現有資源無法駕馭的欲望。
人的欲望越多越容易在消費主義之中迷失心智,這個時候如何限制甚至降低欲望,不被各種網絡項目割韭菜就很容易了。怎麽駕馭欲望,而不是被欲望所拿捏,是一個人能否做成事情的關鍵。
稻盛和夫告誡年輕人工作時,「要始終過 " 有意注意 " 的人生,要像錐子一樣擁有集中力」。
史玉柱也曾說過,「創業一段時間要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要分清楚主要矛盾,一段時間隻能做一件事情,不能幹兩件事情,要聚焦聚焦再聚焦。」看來史玉柱屬于聰明人下笨功夫,結合自己經驗實踐教訓和稻盛和夫給出相通的經營策略。
普通人往往卻容易想要太多,而成爲奮鬥目标用心不專、左右搖擺的人,對于瑣碎的工作之中迷失自己 .......
在現實生活之中有不少人并不缺乏聰明才智,有些人更是智力超群,但是他們缺乏專注的品質,集中精力幾分鍾基對于他們來說簡直是難事;集中精力幾個小時對于他們來說簡直是一種煎熬。他們總是做一個行業卻想着别的行業。他們有太多的愛好、太多的欲望、太多的想法 .......他們唯一的缺點就是不能專注于一個行業。
稻盛和夫說,如果不懂專注,不擅專注,很大概率是庸庸碌碌。人生有限,不可能每一個行業都去嘗試,更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取得成功;對于企業家來說,就是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一件事中,與其把精力分散的到處都是,倒不如把精力集中到一件事情上,事事通不如一事精。
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社會,要想有所突破必須專注于一行一業,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時間和所能調動的一切資源都投入到一個事業之中,去創造可能更大的成績,一心多用、左顧右盼、心猿意馬則爲成事大忌。
而對于企業來說,所有公司問題和狀态是創始人的投影。創始人聚焦了,團隊也就聚焦了。
隻有團隊聚焦,才能讓所有人保持盡量簡單清晰的原則,去把每一個環節做到極緻,雷軍當年把小米成功經驗歸爲「專注極緻口碑快」到如今依然是适用的。
企業做大做強有兩種方式一個是多業務線的擴張,另一個是一個業務潛力和天花闆無限提升,而前者更适合掌握了巨大流量、無限的現金流和資本加持的大平台公司能夠更以雙倍工資挖到高薪的人才并且以人海戰術形式才能完成,而絕大多數公司都隻能走過一條路。
稻盛和夫說,每一個領域都可以産生出一些大師,此話不假。現在互聯網創業很多公司往往就是一個人設或者帶貨賬号除了有博主團隊以外,還有帶貨團隊、美工團隊、招商團隊、談判團隊有的還有公關團隊、KOC 買手團隊等,并不是像想象之中那麽簡單,所有節點都隻有在市場一線時候才能進行處理和反饋,稻盛和夫說要能夠聽到産品哭泣的聲音,要在市場一線才能了解到足夠的細節和信息。如果業務不夠專注,攤子鋪的太多,顯然無法做到那麽細緻,也無法充分吃透各個鏈路,并且形成資源的積累和變現。
克服職業倦怠,保持熱情能量,做「自燃型人才」
互聯網實際上作爲一個工具和産品已經滲透在我們的生活日常之中,但是很容易缺乏新鮮感,因爲我們每天生活和精力都已經被各種産品所吸附了,這也是爲什麽互聯網行業一直需要新産品、新模式以及新風口的原因,這實際上反映出一種互聯網行業的确很容易存在的職業倦怠。很多積累了很多經驗的朋友在 35 歲時候卻面臨大廠裁員的風險,懂得多,幹起來膽子和沖勁卻不夠大,對于企業來說,更傾向于用那些敢于闖無限加班精力旺盛的年輕員工。
其實這裏面是有一個最優解的,那就是經驗豐富的員工的工作熱情要起來。
稻盛和夫将團隊員工分爲三種:「點火即燃的可燃型人;點火不燃的不燃燒型人;不用點火就熊熊燃燒的自燃型人才」,而隻有熱情才是點燃事業激情的火把。
對工作提不起興趣的人,從早忙到晚,總是感覺自己一直被工作追着跑,身心俱疲。實際上,這種疲憊感并不是因爲工作太多太忙,而是沒有找到工作之中的樂趣,才會讓工作越來越複雜,時間越來越不夠用在這個時候隻有最簡單的辦法那就是帶着興趣去工作,并且還是強迫自己采取熱忱的行動,這樣才能漸漸變得快樂起來,深入去發掘自己工作對象,盡可能搜集一切與工作有關的資料和選題,找到有用信息和情報,研究它并且和它生活在一起,這樣做會在不知不覺之中找到快樂,隻有在激情支配之下,人才能調動身心的巨大潛力,逐漸擺脫過分看中金錢的困擾,也不會在懶惰之中消耗生命,并且不斷力争成爲行業第一,尤其是核心團隊不能做工具人,而是主動去思考和創造。
在稻盛和夫看來,職業生涯路線分爲兩種一種是籬笆式排列,一種是螺旋式遞進的,後者其實代表着專注和克服職業倦怠的結果,隻有不斷在一個領域内不斷積累,才能形成複利效益。
結語:
稻盛和夫的管理學不像西方那要講原理,而是講人的工作和精神狀态,這個稻盛和夫經營哲學與其他管理書顯著區别,當然很多人以爲這些不過是心靈雞湯,但是心靈雞湯很多并無法與複雜的管理機制結合起來,更難有對抗人性之中的欲望和情緒。在我看來,稻盛和夫更像是一個商業的治愈大師和老中醫,能夠準備把脈一個人或者企業的狀态,再開出針對性的良方。
如今互聯網行業在數字廣告、電商、産業互聯網和數字化轉型方面還有巨大的增長潛力,并不是顯得那麽 down;在新能源、新消費、元宇宙以及 web3.0 生機勃勃,疫情之後各個行業已經回暖,現在是一個信心比黃金更重階段,而調整好心法、克服消極狀态比什麽幹貨都重要。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