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王峰
編 輯丨周上祺
10 月 15 日,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 2024 年度考試錄用公務員(簡稱 "2024 年國考 ")報名正式啓動。
近年來的 " 國考熱 " 延續至今年,截至 10 月 18 日 16 點,即報名開啓前四天,2024 年國考報名系統有 637108 人提交申請,18 日報名人數一舉超過去年同期水平,再創新高,比前一天單日增長量超 18 萬人。
按照過往規律,報名第三、第四天是國考報名人數大規模增長的開始,預計此後報名人數仍會快速增長,總人數極有可能超過去年。
專家指出,不管是招錄條件還是考試大綱,2024 年國考相比往年穩中有變,考生應根據個人需求安排針對性舉措。
在招錄條件方面,2024 年國考繼續向基層和應屆畢業生傾斜,且力度加大,對學曆要求繼續提高,面向大專生的職位已寥寥無幾。
在考試大綱方面,2024 年國考繼續注重分類分級,側重考查能力,預計各類考卷間的考查差異進一步加大,題型更加靈活。
教育部相關司局負責人近日介紹,2023 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好于上年,2024 屆高校畢業生人數增幅減小,就業工作壓力相應減小,但挑戰并未減少。2024 年國考已是連續第五年擴招,是穩就業工作的重要風向标。
國考連續五年擴招
2023 年國考計劃招錄 39600 人,共 18948 個職位。
從近七年國考招錄情況來看,2019 年以來招錄人數呈現每年遞增趨勢,今年已是連續第五年擴招。
但同時,國考的競争也越來越激烈。數據顯示,自從 2009 年報名人數首次超百萬以來,國考報名人數始終保持在每年百萬以上。2023 年國考競争熱度最高的職位是 " 國家稅務總局青海省曲麻萊縣稅務局一級行政執法員(三)",這個職位的報錄比達到 6764:1。
該崗位屬于西部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2024 年國考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錄用政策、錄用計劃繼續向基層一線和高校畢業生傾斜。
2024 年國考設置 2.6 萬個計劃招錄應屆高校畢業生,服務和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部分職位限定 2024 高校應屆畢業生,也有部分職位要求高校應屆畢業生,後者不僅包括 2024 年應屆畢業生,還包括未落實工作的 2023 屆、2022 屆畢業生。這是因爲我國将高校畢業生擇業期放寬到 2 年。
公務員、事業單位、教師、國有企業等政策性崗位近年來格外受到高校畢業生青睐。在近日舉行的勞動經濟學會就業促進專業委員會 2023 年三季度就業形勢分析會上,有專家建議,高校畢業生可保留三年應屆畢業生身份,以推動該群體就業。
在擇業期政策紅利下,越來越多公考失利的畢業生不立即就業,而是再次沖擊公務員,這些考生應該如何備考?
" 如果他們已經上過公考培訓班,最重要的備考策略一是反複練習以前的錯題,二是多練習題庫裏的新題目。" 粉筆公考創始人張小龍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
" 公共服務崗位的穩定性、社會地位都不錯,在經濟形勢好的時候,這是一個不錯的工作,在經濟形勢不那麽好的時候,這是一個相對好的工作。" 張小龍說。
根據報名綜合考量職位
國考也順應了高校畢業生青睐公共服務崗位的趨勢。
中公教育(總部)研究院專家李茜介紹,2024 年國考招錄對基層工作經曆要求依舊比較寬泛,其中不限制工作經曆的規模占據絕對比例,共計 34623 人、16187 個職位,占總人數的 87.52%、總職位數的 85.43%,基本與去年持平。
" 說明 2024 年國考依舊堅持服務高校畢業生的理念,放寬工作經曆要求。" 李茜說。
在 10 月 16 日第三屆中國高校就業育人大會上,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副司長吳愛華介紹,開展 2023 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過程中,教育部協調相關部門優化了 19 項崗位招錄時間,普遍提前了約 1-2 個月。
比如,到 6 月底已全部完成專升本考試和國家公務員招錄,到 7 月底已完成中小學幼兒園等事業單位招錄。
2024 年國考的報名、筆試時間均比上一年提前,這可以給畢業生擇業更爲充裕的選擇空間。
截至 10 月 18 日 16 點,已經接到考生報名申請的職位有 18153 個,占總職位數的 95.9%,報考率高于去年同期的 93%,仍有 795 個職位無人報考,僅占總職位數的 4.1%,略低于去年同期比例,這說明 2024 年國考報名更加理性,職位報考更加均衡。
對于職位目标明确或者選擇範圍小的考生,報名通過審核之後就能全心投入到備考沖刺當中。對于觀望的考生,可根據報名形勢綜合考量報考哪個職位,可以多選一些職位進行收藏,保持關注該職位的審核通過人數,選擇适當時機果斷 " 出手 "。
大專學曆報考崗位繼續減少
國考向高校畢業生傾斜,卻并未向專科畢業生傾斜。
對于學曆要求,國考根據不同職位有松有嚴,相對靈活。比如部分職位要求僅限本科、僅限碩士、僅限博士,還有部分職位要求大專及以上、本科及以上。
" 國家稅務總局青海省曲麻萊縣稅務局一級行政執法員(三)" 之所以成爲 2023 年國考競争熱度最高的職位,重要原因是條件寬泛,尤其是學曆要求專科以上即可。
2024 年國考招錄要求全部爲大專及以上學曆,在整體招錄擴大的情況下,要求大專學曆爲起點的職位逐年減少,今年大專生可以報考的僅有 56 個,比去年減少了 106 個。
在 2021 年和 2022 年的國考中,分别有 9 個和 1 個職位的學曆要求爲 " 僅限大專 "。2023 年國考中 " 僅限大專 " 的職位消失不見,今年持續此狀況。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要求碩博高學曆人才的職位數量和計劃人數大幅度增加,比如要求碩士研究生及以上的職位達到 2046 個,比去年增加了 814 個,共計 3756 人,比去年增加了 1654 人;要求博士的職位爲 24 個,比去年多出 14 個,共計 31 人,比去年翻了三倍還多。
由此可見,2024 年國考學曆門檻提升明顯,高學曆人才需求量加大。
我國新增勞動力的受教育水平日漸提高。在 10 月 18 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回答 21 世紀經濟報道提問時說,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經達到 10.93 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有 2.4 億人,這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源保障。
勞動經濟學會就業促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歐陽俊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從供給側來看,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已成爲中國新成長勞動力的主體。2023 年,我國大學本專科畢業生達到 1158 萬人,已占同齡人口的 70%,5 年内上升了近 30 個百分點。最新調查顯示,我國 71.5% 的高校畢業生希望在國有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工作。
在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看來,公務員擴招背景下,大幅提高學曆門檻要求有些令人意外。
2020 年 10 月發布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樹立正确用人導向。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要帶頭扭轉 " 唯名校 "" 唯學曆 " 的用人導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爲導向、以崗位需求爲目标的人才使用機制,改變人才 " 高消費 " 狀況,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熊丙奇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适當降低學曆門檻,并不是降低招錄标準。恰恰相反,降低學曆門檻,會吸引更多人報考,擴大了選才面。
關鍵是,公務員招錄職位,要根據崗位職責,建立科學的以勝任力爲标準的人才考察、評價體系。
大綱給考生更多指導性
近年來國考的分類分級考試,其實正體現了上述理念。
國家公務員招錄崗位分爲三類:中央機關及其省級直屬機構綜合管理類、市(地)級及以下直屬機構綜合管理類和行政執法類。三類職位有三套筆試試卷,公共科目包括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和申論兩科。
目前,兩科的考試大綱都已發布。
中公教育(總部)研究院專家藍雨介紹,今年的申論大綱對考試的指導思想、能力要求等描述更爲明确、具體,給予考生更多的指導性。
" 可以預見,今年國考各類申論考試間的考查差異有可能進一步加大,如省級更加側重對綜合分析能力的測查,市級更突出對貫徹執行能力的測查,行政執法類則更強調依法辦事和公共服務等。" 藍雨說。
中公教育(總部)研究院專家趙佩介紹,與 2023 年及之前大綱相比,2024 年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大綱中每類題型均給出了多道例題做展示,更加明确了每類題型的考查形式、所涉考點。這意味着,考生備考的方向會更加明确。
" 三類試卷通過設置不同題量和題型來實現難度區分,省級卷的整體難度要高于市(地)級、行政執法類試卷。" 趙佩說。
" 随着招考機關對考生綜合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各部分的命題方式更加靈活多變,跨學科的題目不斷湧現,各類新題型時有出現。" 趙佩說。
SFC
本期編輯 黎雨桐 實習生 趙鳳鈴
21 君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