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起亞中國 COO 楊洪海說出「等本土企業『燒死』了再進來搶市場」之後,又一家外企高層發表極具争議性的言論。
據日媒報道,索尼本田移動公司社長川西泉公開直言,「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的發展勢頭強勁,但在信息技術方面仍停留在簡單的圖标排列階段,沒有『技術驚喜』。」
并表示,「自己不會收回觀點」。
此話一出,引起不少網友的冷嘲熱諷,「啊 對對對 你說的對」,還有網友直接說出更爲紮心的話,「你們有技術驚喜爲什麽沒人買」。
其實我們倒也不必因爲人家發出一個「普攻」,就直接把「大招」發出來,首先要搞清楚,川西泉是何許人也?
這位索尼本田移動公司社長,曾在索尼負責智能手機業務,對于顯示屏的信息顯示以及娛樂等功能比較熟悉。他認爲,像聽音樂、看視頻等基礎的娛樂服務,從手機上搬到車上并不難。
那麽問題來了,索尼本田移動公司開發的産品會有多驚喜呢?
2022 年 3 月,本田和索尼正式宣布成立合資公司——索尼本田移動,到今年年初舉辦的 CES 2023 上,汽車品牌 AFEELA 正式發布,并在 10 個月之後發布了品牌首款車型—— AFEELA 的原型車。
按照官方的說法,這款原型車在車内外搭載了 45 個攝像頭和傳感器,内部配備了超長的一體式中控屏,内置了索尼的影視、音樂、遊戲等娛樂功能。
川西泉表示,這款産品「就像索尼的 PlayStation 一樣,從一開始就推出高性能産品是非常重要的。」
PlayStation 是索尼的著名遊戲機系列,PS4、PS5 就是這一系列的産品,而這一技術底蘊将會爲車機系統提供獨特的移動娛樂功能。與此同時,還将通過改變多種方式來改變汽車的行駛質量以及駕乘質量。
說白了,AFEELA 的車載娛樂不再局限于聽音樂、看電影等基礎娛樂,可以通過控制車機,調整汽車的硬件部分參數,從而改變車輛的駕乘質感。
或許是小通愚見,就目前來看這與車輛駕駛模式的選擇似乎沒有太多不同之處。AFEELA 的電池容量、電池技術、性能數據、續航裏程等具體信息暫未公布,隻知道計劃在 2026 年才能量産,到底有多令人驚喜還要再等兩年。
誠然,索尼的娛樂業務能力很強,或許還會在車機系統上帶來更多意料之外的科技體驗。然而,消費者對汽車的娛樂需求其實并不高,按照目前的政策來看,駕駛者将注意力集中在駕駛安全上,根本沒有太多的精力來娛樂。
如果你要說可以改變駕乘質感,老實說這個亮點确實不算特别「驚喜」,畢竟本田的新能源車并不是沒有在駕乘質感上努力過。
2022 年,本田在中國市場推出了 e:N 系列車型,廣汽本田和東風本田兩大渠道都相繼跟進。按照本田中國當時的說法,本田 e:N 系列寄托了本田用 70 餘年技術沉澱,當時就是以優異的駕乘質感作爲産品賣點。
以東風本田 e:NS1 爲例,該車搭載智能高效純電架構「e:NArchitectureF」,整合了高功率電機、高密度電池、純電動車專屬車架及底盤平台,并且針對中國消費者日常實際使用場景,可以輕松應對各種路況。
更重要的是,東風本田 e:NS1 解決了純電動車在頻繁加減速的時候容易讓駕乘人員産生眩暈感的問題。
容易産生暈眩感,可以說是不少純電動車存在的弊病,但這一産品亮點卻無法換來太多的銷量成績。
從上市以來,東風本田 e:NS1 的月銷量都在 2000 輛以下,月銷量突破 1000 輛的隻有三次,市場成績可以說「慘不忍睹」。
在小通看來,本田 e:N 系列銷量持續低迷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油改電」上。官方雖然用上了 e:NArchitectureF 架構,但從動力布置、軸距、後門開啓方式等線索來看,本田 e:NS1 和本田 e:NP1 被認爲是本田 XR-V 和本田缤智的「油改電」車型。
痛定思痛,本田決定發布全新新能源品牌,期望可以改變中國消費者對本田純電動車的刻闆印象。
9 月 21 日,東風本田發布了全新新能源汽車品牌靈悉,以及首款概念車靈悉 L。官方介紹,首款車型将會帶來更智能的交互體驗,并配備「靈悉 DRIVE 智駕系統」和自适應懸架功能,最快會在 2024 年上市。
無論是起亞高層所說的「等本土企業『燒死』了再進來搶市場」,還是索尼本田高層所說的「中國電動汽車沒有『技術驚喜』」,在小通看來不過是「抨擊對手,增加自身關注度」的手段。
畢竟,起亞在國内的市場份額并不高,在新能源市場也沒有多大話語權;索尼本田其實還算是一家「造車新勢力」,批評對手也不足爲奇。
隻不過,攻擊對手并不能使自己變得強大,聰明的車企會選擇「師夷長技以制夷」。
比如豐田。2019 年,豐田與國産新能源頭部車企比亞迪簽訂了成立合資純電動車研發公司的協議,如今用上了比亞迪刀片電池、驅動電機和電控等技術的一汽豐田 bZ3 已經量産上市,而且還是一汽豐田在新能源領域的銷量主力。
雖說豐田 bZ3 的銷量是通過大幅度的終端降價優惠換來的,但也證明其産品力還是受消費者認可的,隻是價格體系上需要調整。
除此之外,豐田還打算在 2026 年的新一代純電動汽車上采用特斯拉同款的一體化壓鑄技術,從而提高生産銷量、降低成本。
在純電動化發展如此迅猛的當下,即便是在燃油車領域擁有全球享譽實力的豐田,正在努力求變。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無疑是各大合資品牌擴大純電動市場的最佳落腳點。
或許,國産新能源車可能在信息技術方面沒有太多驚喜,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國産新能源車的産品亮點,确實要比絕大部分合資新能源車更加吸引中國消費者。
如果合資品牌不正視自身與國産品牌之間的差距,僅僅通過攻擊對手的方式來博取關注,其産品不會被更多中國消費者認可。
當然,你也可以繼續「口嗨」,但距離中國消費者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