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冰川思享号 (ID:icereview),作者:青柳,頭圖來自:《陽光普照》
教育部公布了最新考研報名人數,388 萬。在 2024 年下降 36 萬的基礎上,2025 年繼續減少了 50 萬。
如果翻開曆年數據就能發現,考研人數連續上漲從 2016 年開始,當年人數 177 萬。随後在 2023 年達到最高峰,474 萬。
而拐點随之到來,2024 年、2025 年開始兩年降,而且下降幅度逐年擴大,從 -7.6% 到 -11.4%。因此有人認爲,考研拐點已來,未來會一路下滑。
圖 /" 南方 · 周末 " 公衆号
考研熱度下降,考生似乎逐漸回歸理性,更高學曆、更好前途的 " 學曆神話 " 講不下去了?
這兩年考研人數下降,這就是純粹考研的人少了,因爲畢業生并沒有減少。
據報道,2025 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 1222 萬人,同比增加 43 萬人。2024 年也一樣,當年畢業生 1179 萬人,也比上一年增加了 21 萬人。
而與此同時,另一個數據更值得關注,即公務員的報考人數。2025 年國考報名總人數已達到 3258274 人,比去年同期增長 34 萬餘人。
考公和考研,本質上沒有必然聯系,但可以在同一框架内被觀察。這主要和公務員考試的一些特征有關。
以國考爲例,應屆生招錄人數占比在 2025 年達到 67.3%,這就排除了大量 " 社會人士 ";同時本科生能報考的崗位數往往是最多的,占比超過碩士、博士,客觀上這對本科畢業生最有利。
因此,從考公和考研的此消彼長裏,大概就能看出,大學生是要盡快求穩,還是看重長期投資。
即便不是考公,研究生的性價比也在降低。據某機構發布的《2024 年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2024 年,碩博學曆應屆畢業生 offer 獲得率爲 44.4%,較去年下降 12.3%,且低于本科生的 45.4%,高學曆低就業率的 " 學曆倒挂 " 現象,已悄然出現。
更何況研究生還要付出更多——學費、時間、備考的煎熬。加之真到求職的時候,還可能面對 " 第一學曆歧視 ",本科一般的話,考了研也沒有太大效果,吸引力就更低了。
有意思的是,據調研顯示 2024 屆碩博畢業生的期望月薪達到 12083 元,遠超本科生的 6898 元。這不能單純說是研究生 " 胃口大 ",畢竟多付出那麽多成本,自然是希望能回本的。
現在考研人數下降,也說明大學生終于認清了現實:不要老想着月薪上萬,還是要先吃飽飯。
而研究生教育,恐怕也值得再審視。
據報道,如今不少地方都出現了本研倒挂的現象——即原本教育層級更高的研究生,在人數上超過了本科生。
前不久,蘭州大學發文宣稱,2024 年在校研究生總量首次超過本科生總量。而這種現象已經相當普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均已出現 " 本研倒挂 " 現象。
另外,據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3 年北京的研究生畢業人數首次超過本科生。一個城市的研究生都已經比本科生更多了。
當然,這并不是說全國範圍内研究生總量超過本科生。教育部數據顯示,2023 年全國普通本科招生 478.16 萬人,全國研究生 ( 含博士 ) 招生 130.17 萬人。從絕對數字上看,本科生依然更多。
不過這個差距已經沒有那麽顯著,更何況如今研究生擴招依然在快速增長。比如,今年 7 月底,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發布《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審核專家核查及評議結果公示》,拟新增 831 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924 個碩士學位授權點。
有媒體檢索這些新增的碩博點,多數是 " 地方高校 "" 行業特色高校 ",簡而言之,很多是 " 非名校 "。這對于這些高校來說當然是好消息,高校的建設層次提升了。
但在某種程度上也降低了研究生學曆的 " 增值 " 效果——學生努力考研,在教育階梯上爬上一級,卻并沒有獲得更亮眼的學曆。
除了數量,研究生教育的質量也是一言難盡。
早在 2012 年,中國社會科學報就報道 " 研究生論文質量下滑明顯一代不如一代 ",多位博士生導師向媒體表示,我國博碩士研究生論文質量不盡如人意,查看國家圖書館的 " 博士生文庫 ",按年代順序排列,會發現各學科論文水平有下降趨勢。
經曆了這麽多年的擴招之後,這個狀況改變了多少,隻怕還能難說。而除了學術研究之外,研究生教育和市場需求之間的脫節,更無法忽視——研究生學了一身 " 屠龍術 ",最後還是無法适應市場。
仔細想想,很多企業祭出的 " 第一學曆歧視 ",不失爲一種對研究生教育質量的反饋——在企業看來,經曆了數年的研究生教育,未見得有多大價值,還不如參考高考成績。
一些學校似乎也意識到了教育質量的問題,試圖有所改進。多所學校決定将碩博研究生學制從 2 年延長到 3 年,尤其很多還是專業碩士,是原本和就業聯系更加緊密的培養模式。而延長的原因,據不少學校解釋,就是爲了 " 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 "。
學制延長,是否能提升教育質量還有待觀察,但在研究生學曆含金量下滑的當下,也有可能起到另一個效果——進一步 " 吓跑 " 本就猶猶豫豫的本科生。
考研人數下降,學生更加務實理性,避免時間和金錢浪費,一些媒體将之視之爲 " 積極現象 "。
但現實恐怕沒有這麽簡單,首先一點影響即是,很多人少了一次逆天改命的機會。
考研,原本被多少二本、三本考生寄予了逆襲的希望。相比于全方位考察的高考,考研更着重于專業課,也更有利于考察學生本身的特長。
因此,一些在高考中失利的考生,甚至在大學入學之初,即複制高中模式,開始進入備考狀态。一些大學也鼓勵這麽做,爲學生提供種種方便,由此被稱爲 " 考研工廠 "。
現如今考研價值下降,學生不再考研,看似少了一段艱難的備考,但卻把高考的分量進一步擡高。學生的人生,将會越來越回歸 " 一考定終身 " 的傳統模型。
何況相比于各省分數分别劃線的高考,考研至少對于所有考生都統一劃線,其公平性、合理性更有值得肯定之處。隻不過,這個考試正在被一些學生舍棄。
而另一個問題,則是 " 學曆神話 " 的破産背後,潛藏一個更嚴肅的命題,即 " 增長神話 " 遭遇了挑戰。
之所以要提高學曆,是因爲人們信奉一個增長的叙事——知識在累積,科技在進步,财富在創造,産業在提升,那麽相應地,未來社會一定更需要 " 高學曆 " 的人才。
現如今,也許很多學生已經不這麽想了。他們更相信上岸,更相信有編,更相信保障,更相信有人管管。這并不是怪大學生,他們的想法,終究還是環境塑造的結果。
在新聞裏也能看到,越來越多的碩士、博士最後去幹了那些不那麽需要技術含量的工作。擺攤、當保安、送外賣都有,也有輿論鼓勵他們 " 脫下孔乙己的長衫 "。
這當然沒錯,不同的時候确實應當調整心态。但背後的問題也在于," 增長神話 " 似乎沒有如約打破天花闆,一個能夠承載大量就業、需要技術人才的場景,似乎并沒有理所當然地到來。
這恐怕比考研人數下降更值得深思。畢竟如果就從最現實的就業考慮,職業教育甚至比大學更高。比如有數據顯示,中職中專的就業率穩定在 96% 以上,高職高專的就業率穩定在 91% 以上。
但又有多少人認真地規勸所有學生,都從 " 理性 "" 冷靜 " 的角度去選擇職業教育呢?又有多少人真心把這種高就業率毫無保留地當作一個成績呢?
畢竟,就業率隻是個數字,背後還有一個 " 技術層次 " 的指标。考研不再熱捧,終究也有一種潛在的含義:現在社會無法容納那麽多 " 知識 " 了。
而這,影響的不會隻有學生,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在這個大環境裏感知水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