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化門是南京明城牆外郭城十八座城門之一,位于南京的東北部,距離市中心 18 公裏左右。現在來看這段距離不是很遠,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由于交通不便,堯化門人可以說是 " 望城興歎 "。随着南京的快速發展,堯化門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老街重建了,住宅小區蓋起來了,縱橫交錯、寬闊的道路修起來了,地鐵也開進來了,堯化門從昔日的農村變身美麗宜居的新城。
從 " 搖晃路 " 到堯新大道
提起堯化門,很多老南京人習慣叫它 " 土城頭 "。堯化門有外甕城一座,城門及甕城由城磚砌就,兩側城牆用泥土夯築。清末至民國初期,英國人修築京滬鐵路時拆了城門,因翻譯問題,把 " 姚坊門 " 的原名叫錯成 " 堯化門 "。門址雖已無存,但堯化門、土城頭的地名沿用至今。
△ 1979 年堯石二村社區未建設前的山地老照片
今年 72 歲的蔡啓樓是土生土長的堯化人。他還記得,小時候這片區域隻有一條路,且是泥土小路,自家養的牛也在路上跑,下雨天都不能走。" 坑坑窪窪、高低不平,還被叫作‘搖晃路’。" 當時的堯化門是地地道道的農村,村莊靠山的叫 " 東山村 "" 山後村 " 等,近水的叫 " 水田村 "" 海子口村 " 等。
75 歲的杜懷陽也是堯化本地人,目睹了堯化門的變化。在他的童年記憶中,太保山、聚寶山、銀貢山、仙鶴山、楊坊山包圍着堯化門,連片的山丘上雜草叢生,每逢下雨天,泥濘的山路讓人不願出門。
要緻富先修路,上個世紀末開始,當地大量征收土地,對堯化門周邊環境進行拆遷改造。原來的鄉村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樓林立,生活小區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蔡啓樓早年在堯化農機廠工作,後來調任堯勝社區的主任,一幹就是 20 多年,他經手過拆遷安置工作,看着農民從小平房住進 6 層小樓的安置房。
△ 2010 年前後的堯化門老街
今年 67 歲的劉東升,1977 年從沈陽調到堯化門工作,1999 年開始在堯佳路上擺攤賣報紙。2001 年,賣報攤轉爲報刊亭,一直經營到現在,他也由當初堯化門的異鄉客變成今天的門裏親。初來堯化門,他形容這裏是 " 農村中的農村 ",遍地是山坡、土屋、菜田和果林,隻有烷基苯廠的辦公樓和宿舍算是比較像樣的建築。
随着 " 新堯新城 " 規劃的提出,劉東升透過報刊亭的窗口,看着眼前的石子路一點點變寬、變平坦,一條條大道綿延拓展,路對面和遠處的樓房拔地而起。貫穿南北、寬敞筆直的主幹道堯新大道,縱橫交錯的堯佳路、堯新路、金堯路、仙堯路等,四通八達。還有供市民休閑的公園,聚寶山公園、太平山公園等,生活 40 多年的堯化門,越來越有了城市的模樣。
20 世紀 90 年代,蔡啓樓去爬過太平山,那時山頂有個舊舊的亭子,其他就是荒蕪一片。2012 年開始拆遷改造,2015 年 5 月太平山公園建成開放,占地 283 萬平方米,北起栖霞大道,南至新城路,東起新堯路,西至太平山倉庫。有步道、有廣場,是個休閑的好地方。" 我身體還可以的時候,常來爬山健身。" 蔡啓樓說。
從 " 蹭火車進城 " 到地鐵出行
路不好,别提公交專線和車站," 行路難 " 成了堯化門當時路況的真實寫照。蔡啓樓還記得,當時通向堯化門的隻有一班南龍過路車(從南京火車站至栖霞龍潭的公交車)。想乘車得提前去堯化門老街排隊,車上人滿爲患,不時有爲了擠公交、争座位而吵嘴的事發生。
上世紀 80 年代,堯化門老街修建公交車站,開辟了 71 路、燕堯和邁堯等公交專線。如果想去新街口購物,當時最快的路線是乘坐 71 路,在南京火車站轉車,單程就要 1 個多小時。
△ 2010 年前後的堯化門老街
千禧年後,路多了,車也多了。專門開辟了終點直達南京市蘭園的 140 路和直通南京火車站的 823 夜間線,此外還有 206、207、71、76、108、122、139 等衆多的公交專線。不過依舊很擁擠,2008 年,現代快報記者曾采寫 140 路公交的擁擠和車輛老舊問題。
蔡啓樓說,每個堯化人都擠過 76 路。" 當時 76 路沿線路面還沒修好,路難走。開得快的公交就像個蹦蹦車,坑窪的路面總能把坐在最後一排的乘客颠飛起來。"
杜懷陽說:" 之前有朋友來堯化門找我,但朋友下車後搞不清方向,讓我去接,結果我倆走了好久也沒碰上面。" 原來杜懷陽的朋友被 " 堯化門 "" 堯化門東 "" 堯化門西 " 等站名難住,随意下車後就找不着方向了。" 公交線路不同,站名類似,但是堯化門變化太大,長時間沒來的朋友下車後‘就找不着北’了。" 杜懷陽感歎," 現在地鐵 7 号線也通了,出行更方便。"
1958 年出生的周英年,1982 年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中石化二公司,當時叫石油部二公司,就在堯化門。" 以前我們去市中心說‘進城’,而‘進城’的公交車是很擠的,所以我們就蹭旁邊火車編組站接職工上下班的‘交通車’到南京火車站,比公交車快且舒适。"
△南京東站
位于栖霞區堯化街道高廟 90 号的南京東站,是華東地區重要的鐵路編組站之一。所謂 " 編組 " 就是把來自天南海北的運貨火車根據目的地重新排列組合,然後再分頭發往全國各地,有 " 列車工廠 " 之稱。在很長一段時間,這個貨運編組爲主的火車站,由于有接送鐵路工人上下班的綠皮小火車,成爲周英年以及很多堯化人去南京主城的主要交通工具。
周英年回憶," 交通車 " 是定點車,一天隻有幾班,坐一趟就幾毛錢,星期天想進城的人站滿了月台。火車的座位是兩邊兩排長長的座位,都能有座位。發車後,有售票員從車頭往車尾走,喊着買票買票。有時查票不嚴,沒票也能去趟城裏。
這趟承載着堯化人童年記憶的火車目前已不辦理客運,但每天仍有載着貨物的車廂高頻率往來。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從煤炭、原油、鋼材等大宗企業生産原材料,到蔬菜糧油、快遞包裹等生活物資,都在此彙集。伴随着一聲聲火車轟鳴聲,被重新編組發往全國各地。
從堯化老街到新堯新城
杜懷陽現在喜歡在熱鬧繁忙的大道邊散步,時常能遇着開私家車的熟人打招呼。他說,站在馬路邊,看着各種車輛來往穿梭于巨幅标牌和攝像探頭下,好似穿過一座座延續的高大彩門。" 沒有門的堯化門在今天‘門’多了起來,而且樣式各異,功能有别。"
早年,和全國各地一樣,堯化門也流傳過諸如 " 電燈電話,樓上樓下 " 和 " 三轉一響 " 等向往美好生活的俗語。現在,這些美好的向往已經成爲現實。" 新堯新城 " 的規劃提出後,一個又一個市民廣場出現在居民住宅小區周邊,市民公園建造在中心地段。同時,栖霞區醫院搬遷至此,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也有了。現在的堯化門,市民辦事不用跑遠,社區服務站内就可解決;老人休閑不用煩,随時可去家附近的 " 家居養老服務中心 " 聊天、下棋、打牌;市民讀書、看報可去栖霞區文化館,打球、遊泳可去栖霞區體育館,購物、買菜可去四處皆有的超市和菜場,存款、取錢有多家銀行 ……
杜懷陽說,那時玩要上老街,讀書進家門,活動範圍不大。曾是堯化門中心的老街,這些年一直在變,從用拳頭大的石塊鋪築,到沙石路,再到瀝青路,路越修越寬、越平坦。街上有百貨店、菜場、飯店、糧站、鞋匠店和鐵匠鋪等,還有寄信的郵政代辦點、醫務室和旅館,吃穿住用一應俱全。随着堯化門的發展,老街重建,與周圍的新街、新社區融爲一體,也不再是堯化門的地理位置中心。
杜懷陽一直懷念農曆二月初八老街上的廟會,方圓百十裏的商販和手藝人會提前兩天趕來,比過年還要熱鬧。廟會上會賣些農副産品、小商品,但也有說書、唱戲、耍猴、玩雜技、捏面人的。雖然記憶中的廟會已經成爲過去式,但休閑娛樂的場所不少。當前,集時尚購物中心、公寓等于一體的金地中心綜合體項目已經建成,周末就能在家門口逛街、吃飯、看電影等。
從在哐當哐當的綠皮火車聲中 " 進城 ",到迎來 " 地鐵時代 ";從外郭的農村,到現在美麗宜居的新城;從熙熙攘攘的廟會,到現在多個商業綜合體的拔地而起 …… 堯化門再也不是從前那個隻有一條泥土小路的 " 土城頭 " 了。
現代快報 + 記者 王新月 史童歌 / 文 吉星 / 攝 王曦 / 剪輯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和堯化門街道提供 編輯 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