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3 日,下午。梁小川上完課,抱起書包,輕快地奔向教學樓頂層。他穿過長長的走廊與柔和的夕陽,推開一扇門,那是另一間教室,老師羅明健正在裏面等他。
這間教室和他平時上課的教室有些不同,室内擺滿了圓形的白色桌椅,和一些看上去有些 " 高大上 " 的設備。梁小川喜歡這兒,來這兒,仿佛跳脫出了初升高的瑣碎日常,進入到一片安靜随意的私人空間。
他還記得自己讀初一時,一堂語文課結束後,老師羅明健走上講台,問有沒有人願意參加一個興趣小組。參加的同學每周都可以花上幾個小時課後時間,做一點 " 充滿想象力 " 的事。
梁小川很快舉手,很多其他同學也參加了,其中有張晨、王琳琳、何欣和苗知誠。
羅明健帶大家來到一間嶄新的教室。
" 這是什麽地方?" 梁小川問。
" 未來教室。"
那間 " 未來教室 "
" 更遠的世界 "
梁小川來這裏想要短暫跳離學習的壓力,王琳琳的願望有些不同,她來未來教室是因爲 " 聽說裏面有很多電腦,可以上個網 "。
能上網對王琳琳來說有特别的意義。透過網絡,她能看見世界的另外一面——更遙遠、陌生,也更絢麗的那一面,更關鍵的是,她所看到的和她所處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王琳琳今年 14 歲,從出生起就一直生活在四川雅安的寶興縣。寶興縣四面環山,面積 3114 平方公裏,總人口隻有 4.8 萬人。她的同學裏有不少人父母出外務工,于是同學也跟着離開了。最後,盡管縣裏有 40 餘所中小學校,但學生總人數在 20 人以下的就有 12 所,其中 6 所學校學生總數不足 10 人。
王琳琳所在的靈關中學有 600 人,是這些學校中最大的一所,也是 2008 年汶川地震後重修的,大門口刻着 " 澳門特别行政區援建 " 的字樣。2020 年,學校申報了一個青少年公益項目,項目很快通過,在原來教學樓的屋頂封裝了一間教室。王琳琳是最初踏入這個教室的孩子之一。
這裏就是 " 未來教室 ",由騰訊成長守護、騰訊遊戲、騰訊 SSV 等發起的 " 智體雙百 " 公益計劃所修建,像這樣的教室在全國各地建了 36 個,裏面有各種科技設備和工具。王琳琳和同學們還可以參加通過未來教室舉辦的許多比賽和活動,比如 2022 年底的 " 雙師科創營 "," 雙師科創營 " 由學校指導老師和優秀科創教師結對,帶領學生圍繞當地特色選題,設計、制作科技創意作品,進行展示比賽。
寶興縣位于大山之中,靈關中學就坐落在這裏
王琳琳并不了解教室背後的故事,她隻是想看更多外界的影像—— 2021 年,王琳琳家才裝上電腦,是母親爲了工作用途買的。來到未來教室,她才知道原來除了電腦還有這麽多有意思的設備:能直接打印出玩具的機器、戴上後能 360 度看四周的裝置、可以做程序的硬件模塊、會随着眼睛移動做出不同反應的設備,或是巨大的投影幕布……
王琳琳意識到自己身處的不僅僅是個電腦室,這些電腦不隻是可以用來上網。她很快忘記了自己是來 " 玩電腦 " 的,把所有勁頭都用在了鑽研各種設備上。就像初次戴上 VR 眼鏡那樣,她一度隻能通過視頻影像去眺望的世界,忽然向她展現出了仿佛可以直接觸摸的樣貌。
在未來教室中,她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這些方向和升學沒有太多關系。她隻是出于興趣、好奇——當然,也出于一點點抵達更遠世界的渴望。
學生在騰訊未來教室裏使用電腦
這個 " 更遠的世界 " 來自于各大中學舉行的科技創新競賽,以前,這些比賽的舉辦地點總是在大城市,像靈關中學這樣的山區學校原本很難企及。有了未來教室後,一切都不同了。孩子們的能力在教室内被培養起來,自信也由此而生。他們還在這裏參加了像科創營這樣的活動。
羅明健曾經問過王琳琳爲什麽想參加科創營,又對未來有什麽夢想。
" 我想通過這些活動去到更遠的地方,我記得以前有同學好像去了深圳。以前我到過最遠的地方是宜賓,當時是坐班車去小姨那裏,我還沒有坐過飛機、高鐵和地鐵,這些深圳都有。" 這是平時比較沉默的王琳琳一口氣說得最長的話。
當然,這番對話并不嚴肅,當被追問 " 想去深圳幹嘛 " 的時候,王琳琳想了一會,然後笑了,說:" 去深圳玩一天!" 笑容撫平了她臉上的深思熟慮,透出了孩子的活潑勁兒。
" 讓他們擁有信心 "
王琳琳口中的那個 " 去了深圳 " 的同學,是羅明健 2021 年底帶着去深圳參賽的一個孩子。
2021 年,騰訊舉辦了不少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羅明健帶着學生參加了其中一項賽事。在騰訊濱海大廈樓下,初抵深圳的羅明健和他的學生望着人來人往、燈火通明的大廳,過了一會,他低頭對孩子說:" 以後,你的目标就是到深圳這邊來。"
這句話不僅适用于孩子,也适用于羅明健自己。
未來教室的項目申報通過後,羅明健作爲學校的信息課老師,義不容辭地接過了管理這個教室的任務。一直以來,他都對電子設備充滿熱情。某種意義上,他能調到靈關中學教書也多虧了他的這份熱情。
2000 年 12 月,羅明健當時從中等師範學校畢業不過半年,用自己在村小教書一年的工資拼湊起了一台二手電腦,一點點地學習如何裝配硬件、使用軟件。2002 年,他用破舊的電腦做出了課件《圓的面積的計算》,能夠演示圓展開面積計算的動畫,不久後,他被調到了靈關中學。
這次經曆對羅明健來說是一次啓示:隻要掌握了最新的技術,哪怕比不過那些天資卓然、處于優越環境的人,也能一定程度上改變自己的未來。他一直想讓學生們明白這個道理,但他很少在嘴上講,更多的是以身作則。
在羅明健最初填申請表,想要設立未來教室的時候,他認爲未來教室 " 多半像計算機教室一樣,隻是弄點電腦過來 "。但之後,他發現自己錯了。随着他與騰訊成長守護團隊的不斷溝通,發現他們提供的不僅僅是硬件支持,也有軟性的課程、活動和比賽,都是他夢寐以求的。
騰訊未來教室裏的設備
那個時候,羅明健并不比學生們更加了解這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兒。2020 年底,他花了整整兩個月反複調試設備。一開始,他照着配套的教程做,但設備總是出問題。于是,他加入了未來教室群,和天南海北的老師交流。通過交流,他很快得知出問題的原因,因爲他拿到的硬件是 2.0 版本,教程是針對 1.0 的。于是他又去找新資料,繼續嘗試,終于順利用上了未來教室提供的資源。
靠着熱情和實幹,羅明健把未來教室和科創活動做得頗具特色,他身上的這些品質,也或多或少影響到了學生們,比如梁小川。
2021 年年中,羅明健輔導的學生在四川省編程大賽中獲得二等獎。梁小川就是在那個時候開始學習編程的。對梁小川來說,學編程是一件很需要自信的事,而自信是他從未來教室得到的最大收獲。
梁小川熱愛遊戲,夢想是當一名遊戲攻略 Up 主,但以往,梁小川的夢想總是受到的打擊,這些打擊有不少來自周圍人對遊戲的偏見。當他打開電腦時,總是不得不忍受父母的唠叨。
他在未來教室裏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空間——不用應對唠叨,不用滿腦子思考和應付考試,可以幹自己想幹的事。漸漸地,他開始鑽研起了遊戲背後的原理,學習用代碼實現自己想要的功能,後來,他做了一個類似 " 坦克大戰 " 的小遊戲和同學們玩。在他身後旁觀這一切的,正是羅明健。
大部分時候,羅明健對待孩子們十分寬容,他隻在必要的時候提醒學生們不要偏離方向。在未來教室這兒,沒有什麽不務正業,所有的事都有着自己的意義,梁小川的自信心就是這樣培養起來的。
梁小川覺得在未來教室的時間總是過得飛快,他擔心自己有一天不得不離開這裏。帶着這些擔憂,當羅明健向他們宣布未來教室将迎來 " 雙師科創營 " 活動時,他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了。
正如活動的名字所示的,梁小川和王琳琳他們将 " 擁有兩個老師 ",即學校指導老師和科創教師,其中一個是羅明健,另外一個是來自遙遠的廣州市的曾祥潘。羅明健帶着孩子們實踐,曾祥潘擔任遠程指導,這種城鄉老師結對帶着孩子們創作作品的活動形式,讓來自發達地區的科創知識能被快速輸送到偏遠的小鎮。
曾祥潘給靈關中學的孩子們提供科創指導
曾祥潘把這次活動看成是一次 " 讓教育公平的機會 ",這對鄉村中學的孩子們來說更加重要。但無論是對城市還是鄉村的孩子們,它都有一個共同的意義——給孩子們提供更多的選擇。
" 現在孩子的時間被分成了兩半,一半在學校裏,隻關注文化課的學習,放學之後的時間都在家裏。如果不補充其他選擇,他們可能就會沉浸在比如玩手機這樣的活動中去。科創這一類的項目,能夠給他們更多選擇,有了選擇,他們就不太會沉浸。"
" 多一個選擇 "
王琳琳沒想到的是,她在科創營首先被滿足的是另一個願望:去看看毛絨絨的可愛生物——大熊貓。雖然寶興縣是 " 熊貓老家 ",但在參加科創營之前,她從來沒有親眼見過。
今年 1 月 15 日對王琳琳來說是個特殊的日子。她和老師、同學們一起坐車去了寶興縣的鄧池溝。1869 年,當時還被稱爲 " 黑白熊 " 的大熊貓正是在這裏被發現,漸漸爲世界所知。
至今,王琳琳還覺得那天 " 閃閃發光 ",森林裏的冰雪還沒消融,在陽光下閃耀着,他們乘車上山,來到大熊貓保護區。工作人員和藹可親地給她介紹那裏大熊貓的情況,包括大熊貓的生活習性,野生大熊貓的救助、保護等。
經過一番讨論,師生們很快有了想法——将大熊貓作爲他們參加科創營的作品主題。可以将平時學到的科創知識運用在現實問題中,王琳琳感到了夢想變成現實的滿足,活生生的大熊貓就在她面前,比想象中看起來大,又比視頻裏看起來懶散,但她還是喜歡,她喜歡大熊貓真實的樣子。她想付出自己的努力給大熊貓保護出一份力。
同學們在熊貓園實地考察
踏上回家之路時,王琳琳已經寫滿了筆記,都和大熊貓的救助有關——寶興縣内的保護區沒有專人救治大熊貓,隻能從雅安市碧峰峽的熊貓基地請專業的人過來,大熊貓得到救治後,還需要多次測溫來判斷是否康複,有沒有其他問題,但給清醒的野生大熊貓測溫是件危險的事,所以隻能人工進行觀察。
孩子們和老師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做大熊貓運動狀态和體溫的監測裝置。
回到學校後,羅明健和曾祥潘商量起了具體的計劃。把需要實現的功能列出了一張計劃表。
最終,老師們決定把選擇權交給孩子們,讓他們自己選擇該幹什麽。溝通協調能力強的張晨做了小組長。王琳琳給自己和另外一個同學何欣安排的任務是外觀結構設計。她根據從工作人員那裏了解到的救助方案,得知大熊貓腋下測溫比較穩定,爲了讓溫度檢測儀在腋下固定,她選擇去做一個 " 穿戴式檢測儀 " ——她更願意叫它 " 穿戴衣 "。在最開始,他們嘗試用 3D 打印機來做捆綁裝置,不過很快意識到打印出來的材質太硬,大熊貓穿着不舒服,于是決定用針和線來縫制。這是一份很需要細心的工作,但王琳琳完成得很好。
梁小川毫不意外地選擇了編程。他還有一個幫手苗知誠。苗知誠是梁小川在遊戲中的隊友,兩個月間,兩個人把原本玩遊戲的時間花在了寫程序上。在梁小川看來,編程是一種對自我的超越。他時不時被困在煩惱中,煩惱來自于他的程序效果達不到預期,他爲此感到着急,但絕不是爲了 " 項目進度 ",而是爲了自己。
孩子們在騰訊未來教室上課
一切都是爲了自己。這是整個科創活動中,孩子們心頭的想法。也正因爲如此,每個人都展現出了超乎羅明健意料的責任感。羅明健曾經對曾祥潘感慨說:" 我們做的這件事特别有意義。同學們甚至利用中午和周末的時間來訓練和改進作品,我能夠感受到孩子們對這件事的熱愛。"
身爲老師,羅明健和曾祥潘始終很清醒,無論這次活動結果如何,孩子們都隻是爲了自己,老師要做的,也是肯定學生們的興趣愛好,給他們樹立信心,讓他們在課外多一個選擇。
" 多一個選擇 " 這句話看起來輕描淡寫,正是騰訊遊戲舉辦科創營活動的應有之義。把這當作課後除了遊戲、短視頻之外的其他選擇也好,當作未來走出大山去的一個選擇也好,許多青少年們需要的也許僅僅是 " 多一個選擇 "。
騰訊未來教室的老師和孩子們,左起依次爲:苗知誠、張晨、梁小川、羅明健、何欣、王琳琳
一直以來,當未成年人遊戲防沉迷的話題出現時,我們總是免不了去談 " 怎麽控制孩子們玩遊戲的時間 "。遊戲中愈發嚴格的未成年人保護措施和防沉迷系統正是爲此而生,并且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然而,一個很明顯的事實是,隻有控制并不能讓孩子們釋放愛玩的天性——即使沒有遊戲,他們也總需要一些東西來消耗課餘時間。另一個很明顯的事實是,大多數時候,在提及未成年人保護和防沉迷時,未成年人自身的視角是缺失的,盡管孩子們的自制力不那麽強,但這并不意味着家長、學校和社會就可以忽視他們的需求。這種需求與能不能拿到手機、玩不玩得到遊戲關系不大,而是關乎他們的理想——當機會出現在面前時,四川山區的學生和廣州城市的學生一樣,都想努力抓住它。
僅用限制手段去堵的時代已經成爲過去,現在成年人所要做的,或許正是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愛玩天性,同時給他們制造足夠多的機會和選擇。
未來教室和 " 雙師科創營 " 就是一次相當好的機會,也是騰訊遊戲給我們提供的一種未成年人保護新思路。
一直以來,騰訊遊戲在未保方面走在前列,不少由其開創的措施成爲遊戲行業的通用方案,在未成年人保護體系 1.0 到 3.0 階段,已經把技術限制防沉迷做出了成效。到了新時期,騰訊遊戲未成年人保護體系也進入 4.0 階段,在 " 疏堵結合 " 的方向上做更多探索,用課程和活動去豐富孩子的課外生活,對行業和社會都有一定借鑒意義。以後,這樣的實踐還應該有更多。
" 未來 "
3 月 27 日,羅明健和未來教室參加科創營活動的 5 個同學提交了大熊貓測溫項目的裝置。他們的作品在小動物身上進行實驗并得到了驗證,成功實現了體溫檢測和體征監測的功能。
也許在之後,他們将有機會前往深圳,去看更大的世界,但在此刻,每個人都顯得很放松,還帶有一些期待,相互嬉笑着,爲了友情和夢想,短暫跳脫學習壓力的日常,在未來教室裏閑逛玩耍。
一切就像梁小川說的那樣:" 這一切結束之後,我有一點點成就感,很有自信。除了高興,就沒有别的感覺了。"
開心的孩子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梁小川、張晨、王琳琳、何欣、苗知誠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