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槍有句話:所有的生意,都是長在媒體上的,沒有媒體就沒有生意,沒有媒體就沒有傳播,沒有媒體就沒有品牌。
任何企業的客戶,本質上都是宣傳來的。
有了産品,在媒體上一宣傳,人們聞訊而來,挑挑揀揀,最終和你達成交易。
當下哪種媒體宣傳越有效,宣傳成本越低,生意收益就越好,媒體形式也就越受歡迎。
不同媒體有不同特性,對媒體理解的深度,決定了宣傳效率和最終收益。
早年戶外廣告就有 " 人動畫面停,人停畫面動 " 一說,用于指導從業者區分不同區域的戶外屏幕,要做平面還是視頻廣告。
廣告鼻祖奧格威的書裏,也有大量的這類小經驗,比如:投放食物廣告時,真實食物照片,就比插畫更有食欲。
媒體投放的門道當然不止這一點,當企業自己搞不明白的時候,也就有了找廣告公司的需求。
從廣告公司的角度,深度理解了一種媒體,就能養活一批公司。
甚至說,廣告公司就是時代媒體的産物,一代媒體一代神。
有的公司理解線下店的媒體形式,掌握了一套獲取門口流量的辦法,能把門頭放大、燈箱做亮、店做熱鬧,就能在餐飲行業混得一口飯吃。
當宣傳需求來到美團點評,又養活了一群擅長本地生活的廣告公司。
人們不再滿大街找店,而是熟練地打開點評,看評分,看排名,看用戶讨論内容。
這時候做燈箱的方法論,就不如把照片拍的好看,理解平台曝光算法的經驗重要。
紙媒時代,地産公司在報紙上包下整個版面,靠着故弄玄虛或者引人入勝的廣告,把一棟棟房子賣出去。
能做出好平面的設計,能寫出高逼格金句的文案,是當時廣告公司的稀缺資源。
電視媒體時代,掌握了拍 tvc 技術的公司,早早開出數十萬、百萬的報價。
找奧美,借錢上央視,就能憑着一個好創意,讓一個生意失敗的大佬再次翻身。
葉茂中等廣告大師,都是那個時代的開創者,而腦白金、海瀾之家、統一康師傅、蒙牛伊利,那些植入到我們腦子裏的品牌,則是那個時代的大玩家和受益者。
微博時代,當用戶不再隻看硬廣,開始在社交媒體上和品牌互動,Social 文案開始流行。環時做出一個杜蕾斯廣告,開出三個分公司,客戶拿着錢來排隊。
做爆款和話題,成爲小成本撬動大傳播的品牌彩票,能寫出俏皮文案,和有網感的微博,成爲當時廣告行業最看重的人才指标。
微博海報文案,也成爲熱門一時的創作方式,直到現在都快沒地方用了,還被當作行業的配套産出。
公号時代,相比微博短文案,會寫的人,有了更多的發揮空間。
廣告行業目前我們熟知的幾個大 V,趙圓圓、小馬宋、姜茶茶、二毛幾乎都是公号成名。
各種傳統媒體人才,三表、六神、咪蒙,延續他們在上一代文字媒體積攢下來的表達能力,借助更有規模效應的媒介,快速做成大号,自己成爲廣告牌,迎接新時代的廣告主。
羅振宇老師的羅輯思維,一度和十點讀書一起并列最大的微信公号,開啓過一系列的新媒體模式探索。
類似報紙模式的銷售信廣告也再次回春,一些找到好故事的品牌,簡愛、樂純,還有我們客戶雲耘物作,在公号大量投放,換來了初期粉絲。
公号讓沒有錢拍 tvc,投大廣告的初創品牌,也有了參與媒體宣傳的機會。而更能在這些渠道寫出十萬加的内容公司,網易哒哒、新視相之類的賬号,也成了懂傳播的代表。
後來再細分的,似乎還有基于 h5,漫畫、音頻的公号内媒體形式創新,百雀羚案例、長圖汽車站,老鼠什麽都知道、夜聽公号,都是這些傳播玩法的頂流代表。
和微信相伴的除了公号,微商也在同一個時代瘋狂生長。
作爲更低門檻的普通人媒體,頭像簽名、背景三件套,掙錢文案,逆襲故事和大佬拍照,你可以說它 low,但是你不能說它宣傳效果不好。
就像小企業找到公号宣傳機會一樣,當時懂朋友圈傳播的微商,也創造了很多造富神話,低門檻,成了一切新媒體創業後來的代名詞。
當然,當企業開始幹微商,這事兒就被稱爲私域了。
再後來,直播時代到來,上一次李佳琦直播間,投幾千篇知乎、小紅書,據說就能做出一個新的消費品牌,多少小品牌因爲沒有感受過李佳琦的威力,在花錢上直播以後發現準備不足,氣得捶胸頓足。
專門投知乎的公司,投小紅書的公司,稱自己爲種草機構。
品牌口号不再那麽有用,相比寫 8 個字的金句,品牌發現可以舒舒服服地配 200 字和 9 張圖,有必要還可以請主播拿着商品 360 度展示,一點點給用戶娓娓道來。直播的沉浸感,銷售效率,服務效率,都已經遠超當年的電視購物廣告。
短視頻時代,一個能寫金句海報的文案,或許已經沒有一個會寫短視頻腳本的文案價值更大,過去的賣點和場景要靠文案描述,今天我能直接對應着給你拍出來。
過去要求句子合轍押韻,今天短視頻、直播的生态,更重要的可能是挖掘商品的可視化特點來演繹,用于視頻化傳播。
過去的廣告想盡辦法規避廣告法,今天内容和廣告融合,大量商家在短視頻裏不負責任地使用極限詞,正在瘋狂賣貨。
昨天我在朋友圈也發了一條内容:
在抖音設計内容,梗的重要性,似乎遠遠大于其他平台。抖音的娛樂屬性,決定了它的内容就是靠娛樂傳播,這跟英語地區廣告用英語,粵語地區廣告用粵語基本一個邏輯。
尬上天的文旅宣傳,各種海底撈尬舞,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真正實現了用人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做傳播。甚至可以定義一種在抖音重要的傳播方式,就叫:梗傳播。
總之,各種抖音、視頻号的規則、特性,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理解不完。
今天打開短視頻平台,相比教人寫文案的内容,更多行業培訓也變成了教平台規則的課程。數字化媒介下,媒介的規則越來越多變,從業者需要的能力越來越多,能力叠代的需求也越來越快。
傳統的廣告 kol 到了短視頻時代,也都成了小号,金槍大叔這個沒公号的廣告人,成了廣告行業最大的 kol。
當年微博時代的大 mcn,鼓山、樓氏、牙仙,轉型似乎也不太成功,幾個微博網紅當年有多火,抖音短視頻就有多尴尬。
大家對 mcn 的印象,也變成抖音美女千千萬,無憂傳媒占一半。硬要說,似乎隻有蜂群,從微博一路殺到抖音,依靠着編劇人才,在短視頻時代整出很多新活。
這些年風卷流雲的媒體還有很多,一一例舉确實舉不過來,每一行都有自己的門道,不是其中玩家很難了解深入。
最早的會銷,商超地推,以及前幾年綜藝的形式,背後都有各種各樣的專業公司。馬東、李誕這些新一代的綜藝奇才,替代傳統綜藝,收獲每季上億的冠名費。
又比如最近當紅的播客形式,讓用戶聽一個人說話幾十分鍾,聽說再醜的人看多了都很美,大小品牌都聞風而來。
小紅書也逐漸替代百度,不再是個種草平台,成了搜索工具,更有測評價值的産品,更本地生活的商品,也逐漸開始把小紅書當新的宣傳陣地。
過去我們都說電視機這樣的中心化媒體消失了,媒體變分散了,但是當看到這幾年各種新消費品牌井噴,才意識到這幾年品牌也變多了,宣傳不再隻是大品牌的遊戲,小品牌花小錢也能宣傳。新媒體是小個體的機會,何嘗不是小品牌的機會。
而在這其中,最重要的經驗,就是深度理解一種媒介特性。不管品牌還是乙方,原地規劃創意,最終不能結合媒介做傳播都是自嗨,屬于空中樓閣。一個個體,一個公司,隻要吃透一種媒體,跟着商業增長的電梯吃到紅利,養活自己。
當然,從另一個維度看,這些年媒體叠代的速度也實在太快了一點,爲什麽很多時候營銷隻能講公理,因爲一個公司實在不可能理解所有媒體。
特别現在線上媒體速生速死,昨天剛搞明白了一點平台特性,第二天平台又沒了。公号還算長久一點的新媒體,短視頻叠代更快,搞來搞去,大家似乎都發現還是線下最穩固。
全國老小區裝電梯,最開心的應該是分衆傳媒了,城市化都快結束了,媒體不但沒減少,還突然增加了,可謂是風水輪流轉,隻有江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