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肖潇
編 輯丨王俊
一份長達 63 頁的 PPT 文件出現在微信群裏,"xxx 大學 "、" 出軌 "、" 警惕 " 等字眼赫然在目。點進文件,清晰羅列着摘要、目錄、時間線,并配以當事人的身份、生活照、聊天記錄……
李力(化名)不是第一次在微信群裏看到爆料文件,但依然對這份 PPT 裏事無巨細的信息感到驚訝。
搜集爆料 PDF 文件的網站站主詹姆斯(化名)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當初随手創建的網站,第一天訪問量就達到了十萬。
無論是受害者想要聲讨公道,還是圍觀者想當道德判官,似乎都是正常的人性反應。但在社交媒體時代,如果人人都試圖以 " 曝 " 制 " 暴 ",隻會進一步流失社會的信任感,徒留流量狂歡。并且其中,還牽扯到一系列更爲現實的隐私侵權、違法傳播、網絡暴力等法律問題。
一周浏覽量破百萬
" 瓜田 " 是最早搜集、上傳爆料 PDF 文件的一個海外網站。現任站主詹姆斯告訴 21 記者,大概一年前,創站站長注意到身邊的留學生常看微信群裏的爆料文件,于是花了四、五個小時搭建網站,把搜到的 PDF 文件逐個粘貼在網頁上," 一個很粗糙的産品就上線了。"
出乎意料的是,這個 " 粗糙的産品 " 上線一天後,頁面浏覽量就達到了十萬;不到一周,浏覽量破百萬。詹姆斯非常驚訝,因爲本地留學生基數不大,一天能有一萬浏覽量,就算比較大型的博客了。
PPT 式的爆料文件爲什麽能引起如此多關注?
" 最主要的一點是好讀。" 詹姆斯說。一份标準的揭私文件以 PDF 或 PPT 爲格式,像學術論文一樣,有摘要、目錄、章節、時間線,能夠清晰呈現事情的來龍去脈和前因後果。而大量的細節信息,比如當事人的身份、性格、聊天記錄、截屏,增加了文件的說服力和可讀性,讓看客可以 " 一站式吃瓜 "。
另一特點則是娛樂化。21 記者點進數個類似 " 瓜田 " 的海外平台,大部分 PDF 文件的内容是情感糾紛,一般帶有 " 渣男 / 渣女 "、" 劈腿 "、" 海王 " 等關鍵詞。" 有些标題會取得比較有趣,比如 'xx 小王子 ',内容也有文采,早期吃瓜文件就是這樣火的。" 詹姆斯補充。
在所有娛樂化因素中,軟色情是最大的噱頭。拿曝光出軌的文件來說,不雅的聊天記錄、錄音、照片往往是重要論據。在控訴西安外國語大學某學生的 63 頁 PPT 裏,男方爲了指控出軌,詳細曝光了女方與性相關的聊天記錄,内容長達數十頁。
記者加入的吃瓜爆料群中,有群友索要更詳細的 " 吃瓜視頻 "
這樣的 PPT 式爆料文件,私域性質強,一般始發于微信群。比如,詹姆斯告訴 21 記者,留學生圈子小,以學校爲标題并在校友群傳播文件,雖然少有人接觸過當事人,但 " 有一種事情就在我身邊發生的感覺 "。21 記者浏覽海外的爆料平台時,發現已經有平台将文件分類爲美區、歐區、澳區、亞區,甚至能直接按學校名稱檢索 PDF。
留學圈内的傳播鏈條,可以當作一個典型樣本,了解爆料文件是怎樣一步步擴散的。"(曝光者)首先把 PDF 發在微信群裏,一般一個群能有幾百人,至少能傳五六個群;然後傳到了留學生公衆号,一篇文章浏覽量估計能高到幾萬;三手傳播,就是吃瓜的平台。" 詹姆斯說。
詹姆斯還告訴記者,傳播上遊的微信群一部分是熟人群,另一部分,則是有影響力的平台和公衆号自建的本地化社群。
根據李力在國内的觀察,許多爆料文件明顯是學校或公司内部的舉報文件,一般涉及失職、道德作風問題。而後,文件主動或被動地流入微信群裏,通過行業内的八卦公衆号提高可見度——盡管這類公衆号很少直接傳播爆料文件,但通過描述整起事件,會讓更多人想要搜索。
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副院長王四新指出 PPT 式爆料文件容易從私域 " 出圈 " 的兩個原因:一是社交媒體具有自我繁殖的内在沖動,像微信這樣的平台,本身也并非完全封閉;二是,對于各種與商業利益相關的力量,願意利用爆料文件自帶的流量、關注度,會嘗試擴大傳播聲量。
" 瓜田 " 的創始站長,在網站上線不久後就主動退出了網站。他在一則聲明中解釋:" 一周不到超過一百萬的訪問量讓整件事情變了味。這個運用窺私欲,爆料大尺度八卦事件的增長點,實在沒法讓我接受。"
法庭,還是一言堂?
窺私、八卦并不新鮮,但相比八卦,PPT 式揭私文件看起來更像一份裁判文書——擺證據、給結論、求評理。幾十頁的 PPT 如同搭建了一個微型法庭,有人需要控訴舞台,有人樂于當陪審團。
作爲站長的詹姆斯,需要将爆料文件的内容重新編寫進網頁裏," 一個 PDF 能看五、六遍,應該沒有人比我看得更仔細了。" 看的文件越多,詹姆斯越意識到大部分文件的可信度存疑。
" 真假參半的文件我見得多了。就算寫進 PDF 的内容全是真的,那又怎樣?文件視角是非常主觀的。人都不想展現自己不好的一面,隻要選擇性地摘掉一點内容,誤導作用就足夠大了。" 詹姆斯表示。
但條理清晰的 " 論文體 " 格式,讓圍觀者往往難以意識到這一點。大部分人沒有動力和時間,像詹姆斯一樣研讀文件的每一處細節,李力通常隻看摘要部分,略過大多聊天記錄。當被問到是否會懷疑真實性時,李力的想法是 " 明星八卦可能有公關費,普通人沒有動力編造這麽多細節。"2021 年,被指控出軌的女方在微博表示曝光自己的 65 頁 PPT 内容不實,許多網友在評論區回複:"PPT 的内容太過細緻,不像假的。"
在詹姆斯看來,這種文件更像曝光者的一言堂,"PDF 一發,對方就沒有辯護機會了。"
而文件中的 " 呈堂證據 ",往往還涉及現實的法律問題。
上海申倫律師事務所夏海龍律師告訴 21 記者,PPT 式爆料文件存在兩類法律風險:根據《民法典》的規定,如果爆料文件捏造事實,涉嫌侵害名譽權;就算内容屬實,此類曝光信息往往含有他人姓名、肖像、住址等個人信息,也含有關乎他人私密通信内容等隐私,擅自公開,屬于典型的侵害隐私權的行爲。
夏海龍尤其提醒,個人間的聊天記錄關乎私密通信,擅自對聊天内容截屏,一旦洩露,都可以被認定爲侵害隐私。在上文提到的 65 頁 PPT 指責女網紅出軌事件中,男方用技術手段恢複女方的微信聊天記錄,最後被警方認定 " 散布他人隐私 ",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行政拘留 6 日。
記者檢索到,在此前的司法判例中,描述交往細節的文字照片、書信内容、私下對話視頻,法院都曾明确判定爲個人隐私。任何内心不希望被外界知悉的 " 隐秘的角落 ",都可以被法律視爲受到保護的領域。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向 21 記者指出,私下場合、私人語境的言行舉止,當事人出于信任袒露,無法預見有朝一日可能被公之于衆。一旦随意揭露朋友、戀人或家人之間的私下交談,最容易傷害的莫過于社會信任感。
懲戒,還是狂歡?
當一個人遇到背叛或傷害,想要聲讨公道,尋求輿論審判,希望對方 " 社死 ",似乎是可以理解的人性。從結果上看,人們普遍期望用 PPT 式爆料文件獲得道德制裁,提高社會對道德失範行爲的認識。許多曝光者會在爆料 PPT 中使用 " 約束 "、" 避雷 "、" 提高警惕 " 等字眼。
但在社交媒體時代,一旦開啓了曝光的 " 潘多拉魔盒 ",後果往往無法預料。
此前的一項社會實驗,足以窺見網友對爆料文件的複雜态度。實驗者僞造了一個新微信号和一份爆料 PDF 文件,文件發到微信群的一天内,微信就達到了 82 個新好友的申請上限。其中,約 20% 的人誇當事人漂亮、想交朋友,11% 的人辱罵當事人,4% 的人知道真相後仍未停止羞辱。
王四新告訴 21 記者,道德審判可以彰顯自己的正義感,一旦網友找到了共同憤怒的群體,很容易讓某些敏感信息的披露演變爲一場網暴。
另一方面,王四新也坦言,靠 PPT 式爆料文件讓當事人完全社會性死亡、完全無法在社交圈立足,不太容易按曝光者預想的方式發展。" 在互聯網時代,有些不道德行爲不一定會遭人唾棄,許多人隻是抱着看熱鬧的心态,這種流量讓不道德行爲可以獲得經濟效益。"他更擔憂的是,爆料文件攫取的關注度反而助長了這種行爲,鼓勵流水線式生産類似信息,成爲商業變現的工具。
詹姆斯同樣告訴 21 記者,越來越多收到的爆料文件 " 一眼就假 "。這樣的文件往往沒有完整的事件經過,或者事件隻需要一兩頁紙就講完了,卻将當事人的個人信息透露得巨細無遺。
需要注意的是,PPT 式爆料文件不僅僅隻有劈腿、出軌等私德瑕疵内容。21 記者浏覽的數個海外爆料平台都提到:" 海外的留學生并沒有有效途徑來表達他們遭遇的荒謬事和人,包括租房、心理暴力、甚至身體暴力。" 國内流傳的一部分爆料文件也指向性侵、商業欺詐、學術不端等危及公共利益和違法行爲。對于真正缺乏救濟途徑的受害者,PPT 式爆料文件的泛濫和引發的流量狂歡,會進一步擠壓他們讨論、求助的空間。
監管部門在 2017 年就注意到了微信群的生态問題。根據網信辦《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提供者和使用者不得利用互聯網群組傳播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禁止的信息内容。換言之,如果在微信群中傳播侵權、涉黃等文件,群主可能要承擔獨立、連帶或補充責任。
傳播者也面臨法律風險。夏海龍指出," 在信息失實或自己不能确定信息真僞的情況下,不應傳播信息,否則即應對他人權益受損承擔一定責任。"
對于敏感信息可能引發的網暴,今年 6 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起草的《關于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明确了相關責任:在信息網絡上采取肆意謾罵、惡毒攻擊、披露隐私等方式,公然侮辱他人,情節嚴重,符合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的,以侮辱罪定罪處罰;在信息網絡上違法收集并向不特定多數人發布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符合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規定的,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定罪處罰。
不過,出于微信群和 PDF 内容的隐蔽性、難監測性,此類爆料文件往往層出不窮。王四新建議," 無論是公開信息的主體,還是參與傳播的網民,應該自覺建立尊重他人隐私權的意識。不是什麽事情都可以發,也不是什麽事情都值得拿來公共讨論的。"
朱巍再次強調建立程序正義的意識。他認爲,如今互聯網彌漫着不信任感,一項共識應該是:不用一個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爲,去回應另一個不道德或者違法的行爲。
" 盡管程序正義可能離實質正義有一定距離,但維護程序正義,甚至苛刻地維護程序正義,會是一件讓社會大多數人受益的事情。" 朱巍說。
本期編輯 黎雨桐 實習生 趙鳳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