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儲芯片最近觸底漲價,也給籠罩在黑暗中的全球半導體市場看到了希望。随着各大存儲芯片廠商相繼減産,經過今年前三個季度的庫存調整,産業過剩的情況得到緩解,AI 的崛起也成爲半導體新的驅動力。
芯片行業似乎看到了曙光。
近幾年半導體行業經曆了一段至暗時刻,疫情打亂了全球供應鏈,2022 年産業鏈的過度囤貨和需求透支,導緻了全球半導體庫存的消化進程緩慢,出現了庫存過剩的問題,行業整體仍處于周期底部。
不過,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庫存調整,整個芯片行業已存在觸底反彈的預期。
一方面,三星、海力士、美光等芯片大廠紛紛減産提價,讓一些廠商已經看到庫存調整的成果,A 股上市公司也紛紛有所動作,存儲芯片價格觸底反彈。
另一方面,自 2022 年底 ChatGPT 橫空出世以來,人工智能已經成爲科技巨頭的必争之地。AI 的爆火也爲芯片行業帶來新的增長點。
巨頭減産提價
國際半導體産業協會指出,全球半導體景氣度已在今年二季度落底。
市場普遍認爲,半導體市場每經過每 3-4 年會經曆一輪完整的周期,目前正處于 2022 年 2 月以來的下行周期中。
疫情打亂了全球半導體供應鏈,2021 年初,全球出現芯片荒,許多半導體廠商紛紛加碼投資,擴大産能。而不到一年的時間,全球芯片市場又從芯片荒轉變成了芯片過剩,芯片廠商紛紛降價求售,以解決庫存過多的問題。
據集邦咨詢數據,存儲芯片價格從 2022 年年初到 2023 年 6 月下跌了超過七成。
消費疲軟,疊加庫存過剩,許多芯片大廠出現了業績下滑。
今年上半年,中芯國際實現營收 213.18 億元,同比下滑 13.32%;淨利潤爲 29.97 億元,同比下滑 52.06%。
三星半導體部門在 2022 年二季度創下 28.4 萬億韓元盈利新高後,業績就一路下滑。同年第四季度,營業利潤驟降至僅 0.3 萬億韓元。在 2023 年第一季度,降至 1.4 萬億韓元的赤字。
爲了應對芯片庫存過剩,以三星爲首的芯片大廠宣布減産,開始調節供需關系。
據悉,三星近日爲應對需求持續減弱,宣布 9 月起擴大減産幅度至 50%,減産仍集中在 128 層以下制程爲主。另據 Omdia 預計,2024 年下半年三星 DRAM 月産量将保持在 60 萬片,較目前水平進一步減少。
據 TrendForce 集邦咨詢調查,其他供應商預計也将跟進擴大第四季減産幅度,目的是加速庫存去化速度。
其中,SK 海力士下半年将再減少 NAND Flash 産量 5%-10%;美光将減少 NAND Flash 晶圓投入數從 25% 擴大到 30%;铠俠此前也将産能從去年四季度開始 30% 減産擴大至 2023 年的 50%。
砍産能是爲了穩價格。根據最新市場消息顯示,三星電子近期與主要智能手機客戶簽署了内存芯片供應協議,包括小米、OPPO 及谷歌。協議中,DRAM 和 NAND 閃存芯片價格上調了 10-20%。
與此同時,三星還計劃以更高價格,向自家生産 Galaxy 系列手機的移動業務部門供應存儲芯片,以此反映移動芯片價格上漲的趨勢。
同時,铠俠、SK 海力士等上遊 NAND Flash 原廠已開始拉高晶圓合約價。
從整個大環境來看,進入 9 月以來,上遊報價明顯提高,價格持續上漲。現貨市場庫存有限,隻有少量低價報出,存儲市場已然觸底,有望迎來反彈。
市場拓展加速
從銷售額來看,中國半導體行業銷售額環比增速見底回升,SIA 公布的數據表明,7 月份中國半導體銷售額環比增長 2.6%,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在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增長 4.7%,SIA 認爲市場将在下半年繼續反彈。
如今芯片産業現貨庫存見底、價格回升,也預示着未來将迎來新一輪存儲周期複蘇。此次半導體産業周期對國産芯片産業鏈是挑戰也是機遇。
中信證券表示,2023 年下半年,随着庫存去化,需求逐步回歸,未來行業細分龍頭有望迎來業績修複機會。
2022 年,不少國内芯片廠商都經曆了庫存過剩的階段。數據顯示,中芯國際 2022 年晶圓庫存量爲 51.67 萬片,2021 和 2020 年庫存分别爲 10.44 萬片,和 9.6 萬片,2022 年庫存激增爲前一年的五倍。
雖然許多芯片廠商并未公布庫存數據,但從蛛絲馬迹中也能看出其庫存情況的改善。
半年報顯示,中芯國際二季度部分應用于國内智能手機、消費電子領域的客戶庫存下降,恢複下單,晶圓出貨量環比增長,營收也實現環比小幅增長。
從産能利用率來看,台積電二季度業績承壓,受到客戶進一步調整庫存影響,産能利用率有所下降,公司認爲産能利用率接近觸底,下半年将實現溫和恢複。
處于周期底部,不少 A 股上市公司看準時機開始逆勢布局,通過并購、定增等提升競争力,積極開拓市場增加市場份額,緊抓行業複蘇機遇。
9 月 20 日,華虹公司公告,斥資 126 億推進 65/55nm 至 40nm 工藝的 12 英寸晶圓的制造及銷售,同時進行 8 英寸廠優化升級。
6 月 27 日,江波龍披露拟購買蘇州力成科技 70% 股權,通過控制及實際運營力成科技新增存儲芯片封裝測試等業務,補足公司封裝測試的生産能力,完善産業鏈布局。
此外,佰維存儲則在定增預案中,拟募資不超過 45 億元,用于惠州佰維先進封測及存儲器制造基地擴産建設項目、晶圓級先進封測制造項目。晶方科技出資 270 萬歐元購買 Anteryon 公司 6.61% 股權完善産業鏈。
供需拐點初現
種種市場迹象都在表明,芯片行業正迎來拐點。
一方面,芯片大廠産量收縮,庫存逐漸恢複至健康狀态,目前終端廠商已處于去庫存的後期,全年出貨有望呈現前低後高,半導體行業已經顯示向好迹象。
另一方面,随着今年下半年國内手機品牌陸續推新以及 iPhone15 系列産品發布,上遊出貨壓力将逐步緩解,存儲芯片調整周期尾聲将至,整個存儲市場有望迎來拐點。受益于 AI 浪潮疊加消費電子需求或将逐漸複蘇,市場景氣度有望得到改善。
據 SEMI 統計,2023 二季度全球矽晶圓出貨量達 33.31 億平方英尺,環比上漲 2.02%。矽晶圓出貨量自 2022 年第三季度開始持續下滑,直至 2023 年二季度出現反彈。
國内存儲下遊廠商江波龍近期也在機構調研中表示,在經曆艱難的磨底階段後,終端庫存水位逐漸恢複正常,價格回升趨勢将在行業供需博弈關系中逐步建立。該公司表示,從整體趨勢來看,三季度整體需求會進一步好轉。從下遊需求來看,目前部分客戶采購有所恢複。
數據顯示,中國集成電路産量在 4 月份實現 2022 年 1 月以來首次月度增長,到 8 月同比增長高達 21.1%。
值得關注的是,AI 芯片正在迅速崛起。AI 服務的快速擴張導緻對高性能 CPU、GPU 和 HBM 的需求增加,目前,全球能夠量産 HBM 的公司,隻有三家,美光,海力士,三星。
海力士所生産的 HBM3E 受到的英偉達、AMD、微軟等大廠的青睐也帶動了 A 股相關産業鏈的暴漲。其中,海力士 HBM 國内唯一的代理商香農芯創年内股價漲幅超 70%,股價最高達 50.10 元 / 股,創新高。
根據市場機構 Gartner 的研究,2023 年 AI 芯片市場收入将同比增長 20.9% 至 534 億美元,明年增速将加快至 25.6%。到 2027 年,AI 芯片市場規模将達到 1194 億美元。
不少 A 股上市公司已開始布局。
瀾起科技的第一代 AI 芯片已于 2022 年底前如期完成工程樣片的流片,後續還将開展一系列測試、驗證、送樣等工作。
芯原股份表示公司的 AI-ISP 技術将已獲得市場廣泛應用的神經網絡處理(NPU)技術和通過功能安全标準雙認證的圖像信号處理(ISP)技術進行深度融合。
複旦微電也在半年報中提及公司積極開展人工智能芯片測試研發、高性能圖傳芯片測試研發以及 5G 芯片測試研發等。
雖然芯片行業有複蘇趨勢,但對于具體時間,産業似乎沒有統一的論調,有些認爲今年下半年是複蘇的信号,也有些認爲複蘇最早也要到明年,更爲謹慎的認爲要到後年。不過,随着芯片半導體價格開始反彈,銷售額等趨暖,芯片頂着一片烏雲的同時終于見到一些曙光。
責任編輯 | 盛佳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