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重慶大學、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他是首屆重慶大學學生年度人物,他榮獲寶鋼教育獎優秀學生獎、多次榮獲國家獎學金、重慶市三好學生等十多項榮譽,他手握 8 篇 SCI 論文,他專注科研前沿,一葦以航,他是土木工程學院博士生 韓亮。
踏牢腳下的 " 岩土 "
他甘心做那冷門人
對于大多數科研人員來說,選擇成爲某個領域世界範圍内的 " 冷門人 " 是需要勇氣與動力的,而很多時候二者得其一也絕非易事。
在與韓亮進行對話的一開始,他就展現出科研人共有的專業性,而随着對話的逐漸深入,韓亮在專業性之外也展現出他非比尋常的志向與遠見。
除了目前已然閃閃發光的履曆,韓亮在自己的領域從沒有停下深耕的步伐,也并不滿足于從前躍然紙上的成就。對他而言,将傾注自己心血的研究服務實際土木工程建設,提高工程質量、降低建造成本,才是韓亮最大的心願。韓亮主要着手的研究項目是 " 建築工程場地的相似性研究 ",主要内容是建立一種公式化的量化标準來節約工程項目的勘測成本和提高工程決策的合理性。
當下,關于場地相似性量化研究的學者不多,其中已知的兩位是岩土工程領域的世界頂級專家,起初,韓亮也曾糾結這項研究的實際意義。"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研究課題如果能回應時代需求,就是有意義的。" 談到研究的初衷時,韓亮的眼神中透露出些許的腼腆,但是再往深處望去卻又滿是堅定與自豪。
(2018 年韓亮在新加坡國際會議獲最佳學生論文獎)
當前,在團隊的智慧和力量的支持下,這個項目已經取得了有益進展,項目成果曾被學術翹楚引用在了文章當中。韓亮對此的反應是一種沉着的喜悅," 隻要方向是正确的、是對社會發展有益的,就一定能做出實現人生價值的成果 ",對自己與選擇的信心讓他成爲了獨一無二的 " 冷門人 "。
兩個品質,兩個思維
重大岩土人的得心利器
"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成功不是偶然發生的,豐富的科研成果背後是荊棘泥濘,是什麽支撐他走過長路漫漫?" 兩個品質與兩個思維 " 是韓亮身上閃閃發光的軟實力。
" 專注 " 與 " 交流 " 是韓亮認爲做科研最重要的兩個品質。" 專注不僅在于要敢于‘坐冷闆凳’,持續地,不輕言放棄地做一件事,也在于要努力并用心地做好它。" 韓亮将這種專注貫徹在他的科研中。面對充滿複雜公式的深奧論文,他曾用兩年的時間将一篇論文讀懂讀透," 那是一種勢如破竹的感覺,一下子就通了。"這種精益求精的專注讓他在一年時間内發表了多篇高水平論文。
專注絕不隻是意味着埋頭苦幹," 不要隻顧低頭拉車,也要仰望星空。" 這是韓亮謹記在心并實踐的話。在導師仉文崗教授的支持下,韓亮曾多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并作學術報告,通過學術交流得到國際知名學者的啓發," 你的研究到底有沒有意義、可不可行?它是不是已經被時代淘汰?陷入困難時,别人有沒有更好解決思路?" 韓亮說,學術交流會給研究帶來新的啓發。在國際會議中,韓亮不僅開闊了自己的視野,也對前沿研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長期在土木工程學科的深造,并沒有局限韓亮的思維模式,相反,韓亮展現出了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思維,從而融會貫通鑄就今日之成就。
韓亮曾在本科期間修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經濟學中的量化思維對于他博士期間所開展的研究和未來發展方向的選擇有很大的幫助。" 經濟學的邊際效應遞減規律對我有很大的啓發,凡事過猶不及,這個度在學術研究中也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是哲學的思維," 有個哲學觀點,你什麽時候用都是對的,那就是發展與聯系的觀點 ",不孤立的去看待事情,不做刻舟求劍之事,對于科研不可或缺。這也是爲什麽韓亮在一次社會實踐中能夠發現,在挖掘隧道時,傳統将湧水直接排淨的做法并不準确。發展地、聯系地看待事物是韓亮始終恪守的思維原則。
(2019 年韓亮在中國台北會議作報告)
躊躇不定到從一而終
爲師授道是初心和未來
一路碩博,論文、科研成果豐碩的背後,面臨博士畢業後的道路,韓亮也曾有過糾結的抉擇時刻——是否要繼續深造?
" 内卷 " 之下的現實壓力讓他搖擺不定,他一直在思考内心所向究竟爲何?直到他在一次與導師仉文崗教授的對話中找到心中的明燈—— " 知道的路越多,就能越快到羅馬;對自己想要的越明白,就越能找準自己的人生方向。"
導師的回答打開了韓亮心中懸着的疑惑," 我那一瞬間突然想明白了。當你熱愛某一件事情的時候,盡管它很辛苦,很累,但其實你的内心是快樂的。但是如果你沒有思想,别人覺得這個工作好,你去做,那你會很累,并且很焦慮,很沒有獲得感。"
(2018 年韓亮當助教時的課下答疑)
在結束與良師的交談之後,韓亮開始把人生的焦點從 " 應該做什麽 " 轉移到 " 我想做什麽 "。" 很多時候我們在忙忙碌碌的一生中,唯獨忘了去向自己提出這個問題——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麽?" 在這個分叉入口,韓亮邁出了這一步。
" 不管你是三十歲還是五六十歲,我希望自己所面對的溝通對象,永遠是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所以我今後想成爲一名老師。" 希望在一個豐富多元的環境中,保持熱氣騰騰的狀态,永遠與年輕的靈魂對話,是韓亮心之所求的遠方。
正如《什麽是教育》中寫到的那樣:" 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屬于韓亮的遠方是溫暖的靈魂熙攘之處,他當下所做的一切就是在爲今後靈魂的互動與喚醒積澱力量。在和韓亮對話交流的過程當中,能真切地感受到他話語中的言之有物和聲音裏的真誠懇切,這或許是教育工作者最優良的品質。
( 重慶大學首屆年度人物答辯 )
" 盡管土木工程有時候對數字的精确度不像數學和物理那麽嚴苛,比如房梁的尺寸在設計尺度上是可以容忍一定允許範圍内的誤差,但是我們依然要重視框架的搭建,每一磚一瓦都要各就其位、各司其職,這樣才能搭建起承載重量的高樓大廈。"
或許他這句對于土木學科的理解能概括韓亮這一路走來的體驗,一點一滴搭建起自己人生的框架,卻沒有被規定、被衡量,而是選擇了自己的心之所向,或許才能真正承載起自己未來的重量。
" 道阻且長,行則将至!修煉!" 是他微信的簽名,一路上,他很慶幸自己如今走在了這條 " 冷門人 " 的道路上,但這條路遠不止于此,持續修煉,讓一切有幸、有愛、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