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秀在經曆了 "gap year" 以後超量回歸,而且它還裂開了,兩檔節目一起提供超量精神碳水。
都是行業班底 + 新人,在《喜劇之王 · 單口季》與《脫口秀和 Ta 的朋友們》哪家強的讨論中,既夾雜了鵝、桃宣發能力的争論;笑果 VS 單立人的競争;文本派 VS 表演派的戰鬥 ……
有一個話題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兩邊的明星嘉賓陣容誰更強?
這個話題,我們也想聊一聊。
不好笑的笑友團,是要被 " 淘汰 " 的
鵝家脫口秀,曾經是周公子的 " 第一翻車現場 ",他們家對明星嘉賓的選擇,是總結過一些血淚教訓的。目前看來,多數網友認同鵝的笑友團更出彩一些。
重要原因是大張偉這個 " 古希臘掌管接梗的神 ",他的接梗能力,是強到會讓童漠男産生 " 自卑感 " 的存在。
另一方面,大張偉能在現場和這些國内一線的脫口秀演員拼梗有來有回,一些時候他的 free style 甚至比選手還 " 炸 " 一些,這樣的嘉賓類型全網無代餐。
前天晚上就有一段互動,徐志勝說自己最近都在專心準備脫口秀稿子,沒錄别的綜藝,他問大張偉 " 你沒發現你活都多了?"
全場起哄,大張偉卻淡定接梗:" 怎麽你也錄音綜了?",一句反殺,形成了場上的另一個輸出點。
除了大張偉,鵝的場内還有另一個輸出點:陳魯豫。
這位巴黎奧運會徽章本體在脫口秀的場子裏,表現得比在自己的主場訪談節目還要好。
女選手山河提到總有人質疑自己身材這一點,魯豫從女性角度出發,告訴大家:" 女生或者所有的人,不用按尺寸去生長,可以按心情去生長 "。
沒有 " 真的嗎?我不信!",隻有對選手文本、選題角度、表演缺失的剖析,她的分析偏向嚴肅,作爲場上的第二輸出點,爲鵝的嘉賓陣容加分很多。
當然也有網友覺得魯豫的點評 " 過于學院派了 ",有說教的意味。
張雨绮的角色設定本來應該是 " 花瓶 ",她也每場穿成美美的花蝴蝶,選手出了梗,鏡頭往往就到她嘎嘎大笑失去表情管理的樣子,我每次都忍不住跟着樂,算是一個功能性的花瓶。
其實這就夠了。
在與選手的交流中,張雨绮的态度也比較開放,願意說自己的觀點,也不介意被選手 " 冒犯 "。
曉卉發表淘汰感言,沒有技巧全是情緒,貼臉開大說張雨绮通過 Kit 的 PPT 了解職場,就好像男性通過衛生巾廣告終于了解到月經是藍色的。
而張雨绮聽到這段,依然是毫無保留嘎嘎樂。
笑友團這邊争議比較大的是窦文濤和張紹剛。
窦文濤輸出能力尚可,但他的觀點和說話的節奏,還有一些文绉绉的表達,總好像和場子裏其他人不在同一個頻道上。
新一期節目他沒來現場,被魯豫調侃 " 因爲不夠逗被淘汰了 "," 這個節目很殘酷的 "。
另一位是張紹剛,張老師經年累月的欠揍氣質,讓他沒能像魯豫一樣被觀衆刮目相看,早年的尖酸刻薄,在這裏更多轉化成一種 " 爹味 " 輸出,尤其是段子裏主動 cue 了 " 十個勤天 " 後,反而更讓一些禾夥人反感。
他沒被節目組 " 淘汰 ",但被一些觀衆用純享版 " 淘汰 " 了。
其實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是,《脫口秀和 Ta 的朋友們》的陣容實際是個 " 主持人 " 陣容,陳魯豫、窦文濤、張紹剛,曾經都是一線主持,這種陣容,基本不用擔心節奏和控場,再加上大張偉的接梗能力和綜藝感,整體氣氛都有了不斷往上翻的效果。
明明專業對口,爲什麽 " 療效 " 不好?
相比之下,隔壁《喜單》在嘉賓團隊就有點 " 冷場 " 的感覺。
其實桃在嘉賓選擇上明顯是用了心的,光看 " 專業對口 " 的程度,那《喜劇之王單口季》這邊更勝一籌。
郭麒麟是德雲社少班主;徐峥是 " 喜劇大師 ";吳鎮宇早年外号 " 神經刀 ",千禧年就在香港和黃子華一起做過棟笃笑,而黃子華則是李誕的 " 脫口秀啓蒙老師 ",咱們要相信,Sam 哥絕對是懂脫口秀的。
再加上一個楊天真,這些人的綜藝感、臨場應變、個人氣場、對喜劇熟悉程度,完全不應該有問題。
事情就有趣在這裏,節目最終是看 " 療效 " 的。
吳鎮宇是脫口秀老炮,但港式棟笃笑和内地脫口秀的的文化差異,港圈和内地的生活差異,常常讓吳鎮宇對選手們的段子反應慢半拍。
他很真誠,我也懂他懂,但港普限制了他的表達,在點評語言類節目的時候,常常讓他詞不達意,那些奇奇怪怪的比喻,觀衆并不知道他在說什麽。
徐峥有資曆、有地位,但從過往來看,他在各種綜藝中都有點 " 放不開 "。《喜人》系列中,他作爲嘉賓也隻能算是無功無過,場上進行語言輸出的主要是黃渤、于和偉,而徐峥更像是顯示節目牌面的 " 業内大佬 ",你不能指望他來打輸出。
也未必是他表達能力欠缺,也可能就是不想說太多。
楊天真是厲害的經紀人,以前在脫口秀大會嘉賓陣容中打輔助也多有好評。不過綜藝感和情商畢竟不是萬能的,每次都指望楊天真來深度點評表演或者造梗輸出,确實有點爲難人家了。
郭麒麟還是有趣 + 和藹可親的設定,在節目裏不知道是 " 輩分 " 原因,還是維持一貫的設定,評語片湯話更多,安全冗餘留得很大,導緻少班主更像是宣傳期來跑了一檔通告的。
另一個問題是,相比鵝廠的主持陣營,桃有點過于信任嘉賓跨領域技能了。
蔣龍很好,可他最多也隻是負責串場 cue 人的輔助輸出,彌補了一點場上嘉賓輸出不足的問題,但要做到把控全場節奏,還是差點意思。
綜合起來,桃家看起來強調了 " 專業對口 ",也很重視嘉賓的能力均衡,最終湊了一堆資曆沒問題的萬金油出來。
這個陣容在 " 實戰 " 中暴露的問題是,它其實不太合理,C 位輸出不足,沒有硬控,缺少坦克,最終氣氛組沒能真的把氣氛擡上來。
到底什麽樣的藝人适合當脫口秀嘉賓?
首先,真誠比咖位和 " 出身 " 都更重要。
每個人都能說五分鍾脫口秀,這種藝術本身并不需極高專業度才能點評的,因此對明星嘉賓來說,更重要的特質是生活閱曆豐富,接地氣,能理解和共情選手的段子。
周迅當年在脫口秀大會翻車,不僅因爲對段子的理解暴露了天龍人的屬性,更暴露出自己的表達和知識短闆,李誕甚至整出了寫字闆的爛活想替周迅找補,也沒什麽效果 ……
周迅是大咖中的大咖,然而有什麽用呢?我甚至覺得現場随便抓一名觀衆坐她的位置,效果都更好。
同樣是演員,馬思純當嘉賓的時候,人們就能相信她一直是看脫口秀的,因爲她的反應和表達都更自然,讓觀衆覺得她和自己欣賞的是同樣的東西。包括張雨绮,她的整個姿态是放開的,給人一種真誠的感覺,這就比一些放不開的嘉賓強。
其次,知識和表達深度依然是 " 硬通貨 ",但還是需要一點 " 秀 " 的成分。
客觀來說,這條賽道上李誕當然是最強的,他能抗能打能奶能殺,而且極度熟悉脫口秀創作,必要的時候還能串通節目組開外挂。
其它的 " 知識分子 " 比如窦文濤、許知遠,在脫口秀這個機靈鬼紮堆,嘴特别快的場子裏,總會顯得有點過于 " 闆正 "。
觀衆其實相信他們的表達輸出很強,但在這個場子裏,梗的密集程度、對 " 炸場 " 的強烈渴求,讓他們習慣的抽絲剝繭尋找細節,或者結構化分析的語言模式缺少發揮的空間。話題往往過得很快,大張偉一個現挂、現場問題就翻篇了 ……
如果沒有李誕、張紹剛、羅永浩這樣的人控住場面,給他們一些醞釀的事件,創造好的輸出環境,他們會很不适應。
陳魯豫就很亮眼,她自己跟上了脫口秀的快節奏,有時候我甚至覺得,她長期在重磅訪談裏和嘉賓你說你的、我聊我的,讓她維持節奏的能力超強,虛空假面的大招一開," 真的嗎,我不信 ",她就能按自己的邏輯繼續需求,這讓她在任何場景裏都是強輸出。
第三,話不落地的外場選手比如大張偉,可遇而不可求。
除非是龐博、王建國這樣的 " 魔王 " 下一步離開競賽單元,填充嘉賓陣容,不然确實很難有大老師這樣無縫匹配脫口秀的嘉賓了 ……
大部分時候,還是得有張雨绮、楊天真、馬思純、汪蘇泷這樣愛看脫口秀的藝人來當好氣氛組,把輔助技能給到位,場子也就熱起來了。
E 姐結語:
歸根結底,笑友團和氣氛組都是節目的重要部分,但并不能從根本上決定節目的品質。如果實在不滿意明星嘉賓,平台不是還提供了純享版麽?
人們需要脫口秀,就像現代都市中身心疲憊的打工人發自肺腑地想要嗑一口精緻碳水。笑未必是生活的解藥,隻不過在此時此地,我們想要大笑來填補心靈中某個缺失的角落,讓自己更舒服一些罷了。
兩個脫口秀節目,本身也不存在什麽誰強誰弱,其中一定有你喜歡的段子,也有不太有感覺的表演。既然就是爲了笑看的節目,不喜歡的劃過去也就是了。
正如楊笠說的,隻有一檔節目肯定不是最好的狀态,演員的 " 分流 "、平台的競争,都會是行業的利好因素。
對于我們觀衆來說,兩家面包房哪家好吃并不是真正的問題,問題是我們能否找到符合自己喜好的點心來填補精神饑餓。
這個意義上,兩家廠牌永遠比一家強,因爲那意味着更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