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是對龍鳳胎,明年就上小學了。她想給孩子報培訓班,便跟我聊起來。
" 你說,讓他們學什麼好呢?"
" 他們對什麼感興趣啊?"
" 小孩子嘛,也沒什麼正經興趣,你覺得男孩報個數學班,女孩學個舞蹈咋樣?"
" 為什麼兩個孩子不一樣呢?" 我問。
她疑惑地看了我一眼," 男孩本來就聰明些,适合學數學啊,女孩學舞蹈氣質好!"
原來,即使到了現在,人們還是認為男孩比女孩更聰明啊!我不禁感歎。
1、男孩不比女孩更聰明
我不認為男孩比女孩更聰明,但我承認大概率上這兩種性别在腦發育上存在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男孩和女孩的大腦至少有 100 多處差異,其中這 4 項差異最為明顯:
1
與腦發育有關的化學物質。
大範圍内,主導攻擊性的睾酮在男孩體内水平更高,主導情緒和人際交往的五羟色胺和催産素在女孩體内水平更高。所以,我們會發現男孩更喜歡打鬧,而女孩更愛跟人交往。
2
男孩體内灰質更多,女孩白質更多。
二者工作方式不同,每一小塊灰質主要負責一件事。而白質則有将左右腦連接起來的功能。宏觀呈現就是,女孩更擅長一心多用,男孩更加專注。
3
海馬體的差異。
海馬體是負責記憶形成的關鍵結構,女孩的海馬體一般比男孩大,所以女孩更擅長記憶。
4
女孩負責語言加工的腦區發展快,
男孩負責空間加工的腦區發展快。
這就導緻,很多女孩在小時候就擅長講故事,而男孩則對地圖、積木更感興趣。
但需要說明的是,這些與腦發育相關,主導不同功能的物質,在不同性别的孩子身上并不是你死我活的關系,而是兼容、共同作用的。并且,它們的相對水平,個體差異大于性别差異。
科學驗證,世界上不存在 " 完全男性 " 或者 " 完全女性 " 的大腦。生活中,我們在男孩和女孩身上看到的絕大部分差異,基本上都是後天養育的結果。
2、大腦可以被改造
BBC 紀錄片《男女不再有别》,曾經以一群 7 歲的小學生為對象,做過性别養育的研究。
實驗項目是七巧闆,男孩們很快拼好圖案,可女孩們不僅無從下手,而且表現出厭惡的情緒。這似乎符合國人 " 男孩更擅長理科 " 的觀念。
但後續的結果則讓人大跌眼鏡:集中玩了 3 個月俄羅斯方塊的女孩,空間認知能力顯著提高;而照顧洋娃娃 3 個月後,男孩也變得細心、敏感。
這表明,被稱作 " 性别天賦 " 的能力,另一性别的孩子通過訓練,也可以在較短時間内達到平均水平。
英國神經成像頂級專家 Gina Rippon 表示:
男生和女生的大腦結構存在細微差别,但是大腦的可塑性非常強,它可以被重新塑造和改變。
大腦發育在很大程度上和社會、經曆、成長緊密相關,今天我們看到的不同之處,是因為這些如饑似渴的大腦降生于世之後,世界就開始鋪天蓋地向它灌輸男女有别。
心理學上有一個" 羅森塔爾效應 ",指的是老師和家長的期待與看法影響孩子學習能力的發展。
小時候,男孩就被認為與積木、地圖、機器人适配度更高,因為他們的空間認知能力強。而女孩的第一件玩具,幾乎都是洋娃娃,因為她們善于照顧别人。
大腦和肌肉一樣,經過訓練的功能會更強。所以,男孩表現得更擅長推理,女孩則更為細心。這種熟練和被認可,也會參與孩子的自我構建。
所以,當社會說出 " 男孩比女孩更聰明 " 時,被低估的女孩怎麼也想不到,是刻闆印象把自己的大腦改造成不适合做決策的大腦!
3、性别中性教育,别給孩子設限
Facebook 的首席運營官桑德伯格,也曾在一次演講中指出:
放眼全球,女性高層管理者很少。問題不在于女性不夠聰明、優秀,而是她們不善于主動争取,沒有男同事那麼自信。
究其原因,父系社會對女性的認同不夠,導緻女性缺乏資源和機會,自卑、自暴自棄、缺乏智慧接踵而至。所以,男性取得更大成就,是人為的資源傾斜的結果,而非男性天生比女性聰明。
早在 1998 年,瑞典政府就率先提出 " 性别中性教育 " 的理念,即從幼年起,讓孩子接受不帶性别偏見的教育。
心理學家榮格說:
在男人偉岸的身軀裡,生存着陰柔的女性原型意象,叫做阿尼瑪;
在女人嬌柔的靈魂中,隐藏着剛毅的男性原型意象,叫做阿尼姆斯。
我們每個人的心靈結構,都是這樣一套雙系統,而偉大的靈魂,則是能将兩種系統都調動起來,平衡運用的人。
性别隻是一種特質,而非一種限制,孩子首先是孩子,其實才是男孩和女孩,而好的育兒觀,一定是先看個體,再看性别。
聰明或者優秀,不會因為性别而消漲,它隻會寄存在個體身上,因家庭教育被強化或被抑制。
所以,下一次如果有人說 " 女孩就是不如男孩聰明 ",希望你可以為女孩正名,也為自己正名,回他一句 " 你也不如我聰明啊 "
本文内容來自網絡版權原創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