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蘿吉
所謂 " 哪裏有流量,哪裏就有生意 ",這句不知出自哪個圈子的話,已經在各行各業被奉爲圭臬,并在過去半年裏,徹底席卷了整個汽車圈。
從開抖音賬号搞網紅路線的基層銷售,到時不時來場直播介紹産品的高層大佬,搞流量,已經逐漸成爲各級從業者的一項常規任務。流量的重要性,幾乎已經被擡到和銷量相當的高度。
不過流量和銷量,終歸不會劃等号,集體搞流量的時代,爆款依然是少數,而最近上市的新車中,卻偏偏有吉利星願、銀河 E5、零跑 C10/C16 等幾款流量熱度不溫不火,但銷量卻異常成功的車型。
有趣的是,這幾款車型上市時熱度一般,但它們爆火的消息卻吸引了一大波關注,吸引的流量甚至超過了産品本身。因爲大家都想知道,敗者如雲的市場,它們爲什麽成功,以及花大心思搞流量,到底還有沒有價值?
流量爲王的風氣,
是如何蔓延到汽車圈的?
我們平時聊的 " 流量 ",指的就是網絡流量,任何在網絡上有讨論、有熱度的産品,都有自己的流量,多年之前,圈内就流傳的關于德系車、日系車等各個品牌、各個陣營的話題,都有不低的網絡熱度,但直到近幾年,流量這個詞才廣泛出現在汽車圈裏。
單看國内市場的話,将汽車圈引入流量時代的,應該是 2020 年前後,蔚小理爲代表的新勢力品牌真正進入市場開始,而從全球來看,早在十多年之前,流量模式就已經開始動搖傳統汽車營銷的形态,而 " 始作俑者 ",就是馬斯克。
從最早基于燃油車平台打造的電動跑車 Roadster,在美國一衆明星圈裏引起一波環保電動熱潮,到後來投入量産、有電動門、超大中控屏和 Autopilot 的 Model S,開創鷹翼門的 Model X,價格門檻大降、并真正走量的 Model 3、Model Y,以及極具科幻感的賽博皮卡 Cybertruck,配合馬斯克全球頂流的網絡影響力,特斯拉一直站在全球互聯網熱度的頂端。
而國内的蔚小理,雖然品牌定位、産品風格各有不同,但其各自創始人打造個人網絡 IP、并和品牌形象強綁定的模式,都深度受到馬斯克和特斯拉的影響。李斌、李想、何小鵬三人,幾乎霸占了汽車市場在互聯網上一半的熱度。
在這個階段,傳統廠商、尤其是自主品牌,也在積極地學習、借鑒新勢力的風格,但更多體現在店面建設、客戶維護,以及産品定義等方面,并沒有強烈的再造流量品牌的沖動。畢竟新勢力品牌熱度再高,銷量規模仍然有限,抛開流量看銷量,理想 L 系列上市前,整個新勢力陣營并沒有真正熱銷又能盈利的産品。
真正的改變,是在今年 3 月底,小米 SU7 正式上市,這款此前并不被看好的車型,在給出 20 萬出頭的遠低于市場預期的起步價,再加上雷軍無與倫比的化普通爲神奇的雷氏營銷大法,小米 SU7 直接爆單,讓一直處于各類工業頂端的汽車行業,真正體會到了數碼圈流量密碼的威力。
自此之後,汽車圈的流量熱迅速升溫,各車廠的發布會都以小米爲模闆,部分廠商的領導努力學習雷軍的風格,而此前就有 " 紅衣教主 " 名号的周鴻祎,以哪吒汽車投資人的身份,在微博、車展、發布會,乃至綜藝節目裏,毫不遮掩地把自己化作蹭流量的勞模。
自此,汽車圈的流量大時代,才算真正開啓。
流量不是萬能
沒有流量也不是萬萬不能
流量生意在汽車圈不算新鮮,爲什麽車企們在小米入場之後,才開始 " 不淡定 " 呢?這裏我們能看出兩層原因。
首先是銷量方面,SU7 确實非常成功,且它 20-30 萬級純電轎跑風的定位,在此前已經有多家車企試水,爆款新勢力陣營中的小鵬 P7,但成功的寥寥無幾,月銷過萬、火爆全網的情況,更是沒有先例,自然就成了友商關注的焦點。
另一層原因則有些微妙,就是在産品層面,其它車企對小米 SU7 其實是不服的,模仿保時捷造型,本身就有點開曆史倒車,其它方面也沒有特别突出、讓競品難以媲美的亮點,中低配 400V 平台、頂配才給到激光雷達,給的配置和性價比也中規中矩,後排空間和舒适性存在短闆。
綜合來看,市面上并不缺整體更好的純電轎車,爲什麽火的不是我,而偏偏是小米?産生這個疑問後,答案基本就到嘴邊了——是雷軍。
小米 SU7 上市前後,以雷軍爲核心的米式營銷,确實打破了很多人對汽車營銷的印象,甚至突破了想象。号稱 " 全棧自研 " 的壓鑄機、聽起來無比高端的 " 小米泰坦合金 "、21000 轉的 " 超級電機 " 等等,在産業鏈上不算稀奇、甚至參數也并非頂尖的配套,都被以巧妙的話術包裝成了核心技術,内置可拆卸實體按鍵、自帶的手機支架接口,都能成爲發布會重點宣傳的賣點。
看過小米的發布會,其它廠商思路大開:原來汽車營銷還能這麽玩兒?那按雷軍的風格,我們自家産品能拿出來說道的,可不比 SU7 少,那如果我們也能學到小米的這種營銷,花了大精力研發的滞銷産品,是不是也可以爆火了?
也就是這時,汽車圈出現了一種 " 我要加強的不是産品,是營銷 " 的風氣,搞流量,就成了各家車企自上而下的一項重要任務。
後面的情況我們都知道了,其它車企并沒能複制米式營銷的流量,也沒能複制 SU7 的銷量。但在大家都追逐流量的時候,市場上卻出現了幾款沒多少流量熱度,但銷量火爆的新車。
單車銷量不顯山露水的零跑,8 月份交付量突破 3 萬輛,成爲問界、理想之後第三家達成此成就的新勢力品牌,其中今年上市的 C10 和 C16,成爲 20 萬元内最暢銷的增程車型。
設計沉穩、性能中庸,也沒什麽花裏胡哨配置的吉利銀河 E5,上市後銷量很快破萬,成爲比亞迪之外爲數不多在 10-15 萬價位銷量破萬的純電 SUV;
再就是定位 10 萬内電動小車的吉利星願,上市三天拿下 5 萬訂單,16 天交付量破萬,在已經有海鷗、缤果等爆款的細分市場裏,又吃下了一大塊份額。
最近銷量和訂單比較火爆的新車,還有小鵬的 MONA M03 和 P7+,前者上市當月銷量破萬,目前需求火爆,處于嚴重供不應求的狀态,而剛剛上市的 P7+,據官方稱訂單熱度比 MONA 更猛,上市當晚大定已經超過了 3 萬輛。
這裏你可能會說,作爲新勢力第一梯隊的小鵬,這兩款新車流量熱度可不低,沒錯,但是它們的熱度、以及上市前廠商做的各種鋪墊,都比不上此前的 G6 和 X9,而後兩款車型的銷量,都遠不及 MONA 和 P7+。
而這一系列爆款案例,以自己的銷量證明了另一個結論:流量不是萬能,沒有流量,也并不是萬萬不能。
爆款密碼,到底是什麽?
流量的話題聊了這麽多,人們很少會思考一個基礎性的問題:流量到底是什麽?
流量這個詞,本身是物理學科裏指代液體在一定時間段、經過某一個區域的流體量,引申到日常生活中,還有淺顯易懂的人流量、車流量、客流量等等,放到互聯網層面,則指的是點擊量、浏覽量。
那麽,平時網上很少有人讨論的軒逸、朗逸,依然有着很高的銷量,它們的客流量算不算流量?這些車型的客戶在購車前,上網查詢資料、對比配置,這個過程算不算流量?
很明顯,按照我們當下對流量的狹義理解,軒逸、朗逸,甚至秦 PLUS 等車型,都算不上流量産品。我們聊的流量,其實指的是某個品牌、某款産品在短時間内具有的話題度,而車企們所追求的流量,也并不是單純的流量,而是希望自家産品能産生某個爆點話題,引起廣泛的關注和讨論。
而要想實現這一點,一闆一眼的常規營銷,就起不到多大作用了,車企的營銷方向不再是單純的宣傳産品亮點,而是絞盡腦汁地追求産品的話題性、甚至争議性,從而實現所謂的流量密碼。
不過車企們需要明白,獲得所謂的短時間内爆發性的話題性流量,不代表就能收獲相應的銷量,流量不等于銷量。讓初心回歸銷量,重新認識流量的真正意義,才能獲得真正的爆款密碼。
例如吉利銀河 E5 和星願,它們在網上的話題度不高,但作爲比亞迪之下國内銷量最高的自主品牌,吉利并不缺基礎的關注度,雖然缺乏比亞迪、華爲等品牌光環的加成,但每當吉利推出産品力強、性價比高、且定位符合市場需求的産品,就能很快被潛在客戶關注到,即便網上沒什麽熱度,這些潛在客戶也很容易 get 到好産品的價值,并很快轉化成實際的訂單。
這種網上沒什麽話題性、也不怎麽上熱搜的産品,能火起來的關鍵原因,是它們都有品牌層面穩定且持續的關注度,這種關注度不一定催生出爆款話題,但足以讓産品層面的優勢能夠順暢地傳遞到目标客戶中。這種持續的關注度,其實就是一個品牌長期在市場中積累的持續性聲量。
不缺流量的新勢力品牌,每推新車都有足夠的話題度,而一旦産品定位并不契合市場需求,網絡熱度除了傳遞産品亮點外,也會同時把産品的負面信息放大。這方面,我們在理想、小鵬、問界等品牌身上,都見過案例了。
而 MONA M03、P7+ 之所以能成功,關鍵還是找準了市場需求、并把産品力和性價比做到位了,小鵬品牌本身的熱度發揮了作用,但對比此前産品力并不差、但産品定義有問題的 G6、G9 和 X9 等車型,小鵬自身的流量優勢,并沒能帶來多少幫助。
二流車企蹭流量,一流車企做聲量,而不管是對哪類車企,市場的爆款密碼,一直藏在消費者的需求中。即便是幾乎成爲流量化身的小米 SU7,也是做出了 " 看着像保時捷、開起來也像保時捷 " 的效果,滿足了人們平價買跑車的需求,才最終成爲爆款。
好的産品,本身也會說話,能切中市場需求,自然不缺客戶的關注,這個過程是産品和消費者的雙向奔赴。而車企營銷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扮演類似媒人的角色,基于産品的适當褒獎能起到潤滑作用,但也隻應到此爲止。
車企要做的,終究還是爲客戶造能開、能坐的實體産品,而不是虛拟的流量生意。成功的路上,有特斯拉、問界、小米,也有比亞迪、零跑、吉利,它們都可以當做學習的對象,但車企最該研究的,永遠是消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