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科技新知
筆記本電腦市場風光不再。數據顯示,2022 年全球筆記本電腦出貨量下跌 16.5%,進入 2023 年後并未止跌,Q1 出貨下降了近 30%,包括聯想、惠普、蘋果在内的出貨最高的幾家廠商都未能幸免,均出現兩位數的下滑。
萬馬齊喑之際,各大品牌不得不講起新的故事。
6 月 25 日,《經濟日報》報道,宏碁、惠普、華碩等品牌近期對打造 AI 筆記本電腦表現出強烈興趣,并已着手規劃有關産品。此前第三方機構 IDC 也發布過類似調研,稱 AI 可望帶動 2024 全球筆電出貨雙位數成長。
對于衆多失速滑向谷底的筆電廠商來說,AI 可謂是繼電競之後,又一個可期的反彈點,甚至想象空間遠超電競。
當然,機遇與挑戰并存。電腦品牌們希望搶占先機一改頹勢,但 AI 真的能使行業調頭直上嗎?宏碁、惠普、華碩等品牌能否實現彎道超車?市場格局能否重新洗牌?又會出現哪些新的挑戰?
幸運的筆電市場
筆記本電腦市場要比隔壁的智能手機幸運了一些。
2019 年左右,消費電子産品市場進入寒冬期,以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爲首的電子産品銷量受創。與智能手機廠商紛紛 " 沖高 " 的營銷策略不同,筆記本廠商們采取了清庫存和挖掘垂直遊戲市場,這些相對保守的應對方案。
随後,2020 年的疫情 " 黑天鵝 " 來襲,居家辦公和家庭娛樂需求迎來爆發,商務本和遊戲本成了消費電子産品中的最大赢家。Strategy Analytics 報告顯示,2021 年全球筆記本電腦銷量相比創紀錄的 2020 年,又上漲了 19%,達到 2.68 億台。
并且,得益于電競系列産品有着更高的溢價,相比起商務本、遊戲本的營銷噱頭也更足。所以近些年的筆記本廠商在寒冬之中也有不少暖意。
不過作爲耐消品,短期大量出貨也會提前消耗未來的需求。
自 2022 年開始,筆記本頭部大廠們陸續陷入了銷量困境,聯想、惠普和戴爾三家傳統電腦廠商均出現了出貨量大幅下降的情況。其中,惠普較 2021 年同期暴降 27.8%,成爲頭部中降幅最明顯的一家。值得一提的是,蘋果在近期也被曝出 M2 芯片減産的消息,由此可以推測,以 MacBook 爲代表的商務本日子也不好過。
好在 ChatGPT 帶來的 AI 概念爆發,爲筆電行業下了一場 " 及時雨 "。
中信建投閻貴成等人表示,"AIGC 大模型及應用爆紅,拉動算力需求。在萬物互聯大部分場景中,雲端處理存在時延較長、成本較高、并且涉及數據隐私等問題,邊緣 AI 算力的引入至關重要。我們認爲未來 AI 算力将綜合考慮硬件能力、成本等因素,以混合 AI 的架構,在邊端和雲端靈活分配。"
混合 AI 指的是雲端和設備端共同處理 AI 計算,借助設備端的即時感知、即時處理優勢,來填補雲端 AI 在延遲、隐私等方面的短闆,同時還通過雲端的超高算力,來彌補端側 AI 性能的缺憾。
而筆電作爲算力終端,自然可以與 AI 結合。目前業内也開始從不同方向進行規劃。
宏碁電腦董事長陳俊聖分析稱,AIGC(生成式 AI)将會在生産力提升、優化等多方面得到更普遍的應用,這些使用場景爲筆記本電腦帶來剛性需求。
不過宏碁品牌的創辦人施振榮與其觀點相反,當前 AI 筆記本若要真正提供 " 新的價值 ",并不是依靠軟件應用,而是依靠新的 AI 專用芯片、軟件、乃至新的使用場景和體驗," 有可能會是 PC 發展的新方向 "。
具體産品規劃方面,宏碁目前已經與 CPU 廠商展開合作,預計将把 AIGC 或其他 AI 應用導入到終端設備上,相關 AI 筆記本方案會在 2024、2025 年陸續推出。
華碩方面則更傾向軟件層面的革新。其董事長施崇棠認爲 AI 是電腦基礎的 " 再突破 ",是核心技術。并且其将微軟和谷歌作爲例子,而兩家目前的做法便是将 AI 導入自家的軟件應用生态中。
惠普電腦 CEO Enrique Lores 也表示目前正在研發支持 AI 能力的 PC,稱當前正與所有關鍵軟件服務商和芯片供應商合作,将重新設計 PC 的架構。
顯而易見,當前業界及研究機構對于 "AI 筆記本電腦 " 的具體概念,仍然未達成具體共識。也就是說,AI 筆記本的 " 最終解釋權 " 在一段時間内,很有可能出現不同廠商會有不同定義。
在「科技新知」看來,AI 所帶來的龐大商機,目前多受惠于上遊服務器市場;而宏碁、惠普等下遊産品端,短期很難将 AI 能力直接嫁接到筆記本的使用體驗上,預期的積極影響最快也要到 2024 年後才開始發酵。
新産品難撼舊格局
AI 推動整個 PC 行業整合和升級的邏輯在于,AI 應用的廣泛需求,需要更強大的處理器、更大容量的内存以及更快速的存儲設備。
爲了滿足 AI 帶來的算力、算法等多方面的空缺,PC 制造商會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推出專門針對 AI 應用優化的處理器和圖形處理單元。需求的升級,也能讓筆電的存量市場找到新的突破口。
産品變革已箭在弦上,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筆電這個格局已經極其穩定的市場,跑得快未必能得第一。
從底層出發,AI 筆電的發展無非兩個大方向,軟件鑲嵌層面和硬件改造層面。
目前宏碁、惠普、華碩三家宣稱發展 AI 筆電業務也是基于這兩個層面,并且已經找好了供應商,産品推出也有大緻規劃。雖然聯想、戴爾兩個全球筆電龍頭還未有太多聲音,但并不意味着就會落後于人。
聯想在 AIGC 爆火初期,就已開始布局 AI 服務器,将高性能計算、圖形工作負載等 AI 所需功能與服務器結合。而個人 PC 本質上就是一個配置較低的小型服務器,這也意味着聯想在 AI 筆電上其實已經有了一些經驗。
軟件層面,聯想的 Lenovo AI 創新者計劃,幾乎涵蓋了計算機視覺、音頻識别、預測、安全和适用于各行各業的虛拟助手等各個方面,這也爲其發展 AI 軟件生态提供了基礎。
筆電市場的增長邏輯,核心是通過創新體驗吸引用戶。
比如之前華爲主打的跨端體驗,引領了一波浪潮,也讓華爲的筆電業務有了質的增長。但浪潮過後,原本的創新成了标配,華爲筆電最終未能成功撼動行業格局。電競本品類也是如此,看到市場大火後各家推進迅速,很難說誰有先發優勢。
筆電行業各家的沉澱積累都十分雄厚,隻要肯下功夫,迅速做出業内主流産品并不困難。市場的競争重點,還是會在品牌、渠道和供應鏈上。
而制造商、渠道商和品牌方在幾十年的合作中,早已形成利益共同體,并且類似 " 線上線下融合 " 這種創新也已到了紅利末期,所以短期内各家很難有新的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像戴爾等以政企渠道爲主的品牌可能會率先迎來反彈。
從 2020 年四季度開始,疫情沖擊下來自中小微企業的采購大單嚴重下滑,影響最爲明顯的就是戴爾,國内市場多個季度連跌。如今國内商用市場景氣度開始好轉,未來出貨大概率會重回此前。
" 供應鏈是各家未來争奪的重點,因爲與傳統筆電不同,AI 筆電是需要在出廠前将 AI 與硬件或者軟件相結合,這就考驗到制造商與供應鏈廠商之間合作創新能力。" 一位業内人士向「科技新知」表示,"AI 筆電一定程度上也會改變傳統筆電的硬件設備,例如增加新的 AIGC 配件、架構重新設計等,這可能需要制造商去接觸更多不同的供應鏈企業,率先拿下更多 AI 方向的供應鏈企業,才能夠取得一定優勢。"
不過傳統 PC 廠商來說,AI 時代最大的敵人可能還不是那些老對手,而是以華爲、微軟、小米、谷歌爲代表的互聯網廠商。這些品牌的市場份額當下雖然均在 Others 之列,但在生态、AI 方面各有優勢,未來可能會帶來不小的沖擊。
小玩家或掀大挑戰
6 年前,華爲、小米等手機廠商先後進軍筆記本電腦市場,通過深耕輕薄本、多屏協同路線,聚焦職場辦公人群、高校學生和自由創作者,在底層架構、多屏協同、智慧互聯、生态構建等方向發力,催生出新的産品邏輯和競争業态。
但多年之後,新業态并未帶來新格局,全球市場品牌排名仍舊保持相對穩定。IDC 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 Q1,從全球個人電腦品牌出貨量來看,聯想、惠普、戴爾、蘋果、華碩繼續保持前 5 名位置。
不過與商務本、遊戲本不同,AI 筆電爲行業帶來的革新是前所未有的。
" 從底層邏輯來看,實際上是 AI 技術在筆記本電腦領域的應用和擴展。AI 技術的引入,使得筆記本電腦在處理數據和信息方面具有更高的智能化和自動化程度,并且根據大模型訓練,可以根據用戶的使用習慣和偏好,自動調整系統設置和應用程序,提供更加個性化的用戶界面和服務。" 一位深耕 PC 行業的分析師表示。
" 商務本、遊戲本更多革新是在硬件部分,通過優化硬件來挖掘垂直賽道需求,而 AI 筆電是軟硬件生态的一次完全躍進,甚至能夠改變 PC 的交互方式,頗有颠覆行業之勢 "。
對于跨界軟硬兩端的互聯網廠商來說,這的确是一個實現彎道超車的機會。它們在軟硬件一體化、大數據、雲計算這些技術側,有着不容忽視的優勢。
互聯網廠商擁有龐大的用戶群體和海量的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和雲計算技術,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戶需求,提供更加個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務。華爲就是抓住商務本這一需求,才能穩定出貨。
硬件、軟件和服務的融合也是這些廠商所擅長的,能夠通過深度集成、優化和協同,提供更加流暢、智能、個性化的用戶體驗。例如,小米和華爲的筆記本電腦都能夠和自家生态鏈産品融合,實現聯動。
當然,最重要的是,谷歌、微軟、華爲這些廠商均是 AI 技術的領導者,在大模型、GPT、AIGC 終端等 AI 技術方面,具有先進的研究和應用能力,可以更好地将 AI 技術應用到筆記本電腦的各個方面,比如此前的圖像識别、語音識别、自然語言處理等,均是由這些互聯網出身的廠商率先創新。
不過 GfK 中國電腦品類資深分析師也爲傳統 PC 廠商打了針 " 安心劑 "," 聯想、戴爾這些老牌廠商,具有品牌和市場積澱,這些靠時間沉澱的優勢,互聯網廠商相對來說進入 PC 行業時間較短,各方面基礎相對弱一些,短期内無法與傳統廠商媲美,需要逐步積累産品口碑和消費者認可度。"
筆電行業的 AI 浪潮已經襲來,不論是硬件組合、用戶需求、産品形态還是實用性能、使用場景、業界生态,在未來都将發生一系列颠覆性的改變。時代變遷中的誰主沉浮,不能簡單依靠過往的紙面實力一概而論,笑到最後的一定是能夠适應變化的那批人。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