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來臨,研學遊刷爆朋友圈,成爲許多孩子的假期标配。從低至 100 多元的一日研學,高到近 9 萬元的國外插班研學 …… 價格、品種五花八門。
不少家長發現,一些高收費換來了的僅是 " 隻旅不學 "" 遊而不學 " ——去了不少地方,倒是沒學到什麽。甚至,還有人遭遇了講解人員良莠不齊、孩子安全無法保障等問題。這些 拉垮的體驗,也讓部分家長直言:" 與其報名研學,不如自己帶孩子玩一圈。"
研學,顧名思義,主打一個研究和學習,強調學習感、體驗感。如果 " 遊而不學 ",顯然與普通旅遊無異,面對魚龍混雜的研學遊,家長應該來點 " 冷思考 "。
拉垮的 " 研學機構 " 有一些共同點:在産品的行程設置上,看似内容滿滿,實則是 " 走馬觀花 " 式暴走," 走過場式 " 給孩子上幾堂課,在景點打幾次卡,就敷衍結束了;在從業資質上,他們有的是普通旅行團 " 再包裝 ",從業人員也沒有相關教育資質認證;在經營模式上,他們有的将項目外包給不同旅行社,層層分包,價格設置難統一,教學質量也缺乏監督與管理。
古人雲:"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強調了在行中去悟,在實踐中去學。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積極倡導 " 知行合一 ",他認爲 "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家長送孩子參加研學遊的初衷本是好的,但也要擦亮眼,避免跳入非正規研學機構的 " 坑 "。
面對朋友圈刷屏的研學遊,家長們不妨調整好良好心态,不盲目跟風,不自我内卷,也不過度焦慮。根據孩子個體的特性,找到孩子暑假時間安排的 " 最優解 "。針對市場上良莠不齊的研學遊,相關部門也要 " 乘風亮劍 ",加強對行業和研學機構的監管和管理,保障學員的安全和權益。
用腳步去丈量世界,用眼睛去記錄風景," 行走中的課堂 " 本是一場快樂的修行。别讓 " 收割 " 家長的研學遊,煞了風景,壞了心情。
現代快報 + 評論員 靈靈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