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爲名的中國影視劇,似乎總是與愛情脫不了幹系。
仿佛青春的意義就是重返 " 我的少女時代 ",交一位 " 七月與安生 " 式的朋友,然後和 " 少年的你 ",談一場 " 悲傷逆流成河 " 的戀愛。
于是每部青春片都像一篇悼詞,悼念那些成年後不會再擁有的瘋狂愛情。但這種建立在女頻言情延長線上的青春疼痛叙事,卻似乎從來沒問過男孩同不同意。
男編劇常常被诟病不懂女性友誼,同樣的性别鴻溝當然也反向适用于青春劇——向來以女性視角爲主的國産青春劇,從未好好替男生講過故事。
也許是因爲毛頭小子的青春總伴着幾分 " 愚蠢 ",或是因爲那些 " 荒唐 " 并不太上得了台面,總之國産影視劇仿佛總在有意回避這樣的故事,直到今年優酷推出新劇《似火流年》。
(圖 / 微博 @似火流年官微)
這個發生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故事,罕見地完全聚焦在了 5 個 " 混社會 " 的男孩身上,而這段無關愛情的男孩往事,終于有機會讓女生明白:
在男生 " 賊荒唐的青春 " 裏,還有太多比愛情更重要的東西。
似火青春
上世紀 80 年代,燕陽市,城南,雜亂的胡同夾雜廠區,是标準的 " 社會青年孵化基地 "。
故事主角 " 鐵三角 " 正是此地土生土長的三位發小,年近高三,本是沖刺學習的關頭,三人卻更樂意在市面上厮混。
頭一位是自诩老大的徐衛彪。" 彪子 " 人如其名,彪彪呼呼,學習上不了道,連續留級,但勝在爲人仗義,頗有幾分 " 俠氣 "。
另一位林志華,是團隊真正的智囊。他打架本事不行,嘴皮子也不靈活,外号 " 書呆子 ",不過成績好、腦子快,負責提供團隊行動方案。
還有一位張鵬,是市儈搞笑擔當。張鵬愛好小偷小摸,畢生志向就是賺錢。
哥兒仨每天逃課,學港片穿喇叭褲、當黑導拉私活、去錄像廳看不正經錄像帶,總之除了學生該幹的主業,啥都能摻和。
(圖 /《似火流年》 )
當然,也少不了和其他 " 社會青年 " 互相看不對付,平日裏不是在 " 岔架 ",就是在去 " 岔架 " 的路上。
他們雖然 " 混 ",但也混得很快樂。
随後一番因緣際會,三人組又認識了另外兩位兄弟——汪磊和忠餘楠。汪磊是位 " 殺神 ",因爲沒有痛感,所以打架悍勇,是地下黑拳的常勝将軍,一人能撂倒十幾個混混。隻不過,幼年喪父、母親酗酒,造就了他孤僻的性格,向來獨來獨往。直到大大咧咧的徐衛彪非要替他出頭,強行結下了兄弟的緣分。
而忠餘楠正相反,蜜汁兒裏泡大的大少爺,無憂無慮到透着幾分天真可愛。
他是城南道上大佬忠二爺家的獨子,正兒八經的富二代。沒啥不良嗜好,也沒啥大志向,日常愛好就是逛歌廳捧一捧歌女。結果就是如此胸無大志,還是不小心卷入了幫派争鬥——有人要綁架他,威脅忠二爺,好狠狠賺上一筆。
好巧不巧,綁架現場讓林志華和張鵬撞見,二人出手搭救了忠餘楠。随後幾兄弟合力突破重圍," 城南五虎 " 自此集結。
(圖 / 微博 @似火流年官微)
接下來,一面是少年初入江湖的狂放恣意,另一面則是江湖深處的風雨欲來。
幾個半大孩子剛剛嘗到鮮衣怒馬的甜頭,就被一個浪頭卷進了殘酷而冰冷的江湖血海……
嚴格來說,《似火流年》并不能算一部青春劇,但在前三分之一,主角團少年時期,它确然呈現了近年少有的、獨屬于男孩的 " 青春氣 ":
荒唐、沖動,帶點兒混世魔王的混蛋勁兒,但又幹淨、明亮、熱烈。" 壞 " 是真的壞。壞事幹了不少:租小巴騙遊客去假景點賺黑心錢、半夜在天台上滋擾群衆、到歌廳裏聽歌還得順人家一張海報。活該被家長逮着屁股一頓 " 竹筍爆炒 "。
(圖 /《似火流年》)
但 " 好 " 也是真的好。幾兄弟接下地産商的黑單,本要幫地産商強趕釘子戶,最後卻反過來替釘子戶把黑心地産商打了一頓。因爲江湖自有江湖的道義:仗勢欺人不做、路見不平要管。義氣和友情被看得比天重,答應的一定要做到。
因承諾送忠餘楠回家,即使被幾十個成年混混圍堵,幾人也沒打退堂鼓。
爲哥們兩肋插刀的徐衛彪自不必說,就連平時并不承認自己是兄弟一員的汪磊也别扭道:"500 塊錢,我跟到底。"
不論是好是壞,因着這個年紀,都難逃幾分傻氣和好笑。幾兄弟看似 " 岔架 "" 摟錢 ",把頭發梳成大人模樣,實則還是一幫小娃。
去看黑拳,場子慘遭點炮,警察抓人,徐衛彪被治安員哥哥追進死胡同,情急之下竟然拉着剛認識的汪磊跳進了茅坑。
擔心汪磊的痛覺神經影響青春發育,特意拉人去錄像廳。面見 " 江湖大佬 ",幾人表面上繃得似模似樣,人一走就撲哧樂開了花。
而這雞飛狗跳的日子,正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胡同青年最典型的青春日常——區别于普通人的流年似水,如野火般張揚熾烈。
(圖 / 微博 @似火流年官微)
它是如此沒心沒肺,比起男生間的 " 義氣 "" 友情 " 和 " 少年銳氣 ",愛情成了其中最微不足道的點綴,這與熒屏青春故事中慣用的疼痛叙事格格不入,卻又仿佛就發生在每一個人、每一位父輩身邊。
它們共同組成了《似火流年》最引人入勝的看點,但很可惜,這并不是《似火流年》的全部,在建立起一切關于男生青春的美好幻想後,它又殘忍地将這一切撕碎開來。
義氣
要說最美好的幻想,在青春期 " 城南五虎 " 的人生列表裏," 義氣 " 絕對排在第一序列。
毋甯說," 義氣 " 就是彼時少年人對人性之美的最高想象。它來自父兄朋友的口口相傳,也來自影視劇。上世紀 80 年代,正是港風最盛之時,而那時的港片,正是 " 黑幫片 " 的天下。
黑幫片不避諱殘忍的打打殺殺,但無疑也做了美化。看起來,黑道中人雖然不走正道,但同樣光明磊落、義薄雲天。
好比徐衛彪家晚餐桌上的标配《上海灘》中,小馬哥有擔當又潇灑,自然成了無數年輕人模仿的對象。
(圖 /《上海灘》)
真正統治城南的江湖勢力 " 中和堂 ",也把大大的 " 義 " 字高懸在議事的廳堂上。
對于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來說," 義氣 " 就是一切的原因,也是一切的目的。爲了義氣,五位主角可以不顧生死,一次次置身險境;爲了義氣,他們也能主動放棄唾手可得的利益。
而義氣也不吝給他們最慷慨的回饋:
因爲講義氣,不肯讓汪磊獨自被人 " 圍毆 ",徐衛彪獲得了汪磊的友誼。
因爲講義氣,五個各有缺陷的邊緣人,有了生死相托的兄弟。
因爲講義氣,他們共同闖過一道道腥風血雨,并最終得到地位、金錢與賞識。
在笃信義氣的這條路上,少年人始終收獲了正向回饋。于是,少年人得出結論:" 仗義就是江湖。" 混江湖,混的就是朋友義氣。而這正是《似火流年》的壞心眼之處:在毀滅美好之前,它無比耐心又精心地完成了美好的建構。
開始揮刀前," 義氣 " 在《似火流年》中完美得宛如童話。
它的行之有效似乎證明,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在發生巨變的那個年代,江湖規矩可以與主流社會規則并行。當社會秩序尚未完備——比如警力和偵破手段不足以完全遏制犯罪時——基于 " 義氣 " 的江湖規矩就成了秩序之外的補充秩序。
它似乎繞過許多彎路、節省了許多時間,迅捷有效地完成了道德正義的即時執行。而這也正是上世紀 80 年代諸多社會青年對于 " 混社會 " 的最初印象。
關于 80 年代的影像中,最常見的無外乎改革開放後社會各方面的欣欣向榮。尤其是這兩年的主旋律影視劇裏,80 年代意味着無限的機遇與希望。
但很少有人去問:那些遊離于社會秩序之外的社會青年,究竟來自哪裏?他們又在這個時代中最後流向了何方?
" 義氣 " 或許是破題的一個題眼。在那個社會驟然改變的年代,它像一面旗幟,聚攏了許多本性不壞,但還未理解程序正義的年輕人,給予他們暫時淩駕規則的方便。短時的正向回饋,讓人欲罷不能。
但當然,正如我們後來已經知道的," 義氣 " 遠不是少年人所以爲的那樣簡單,規則破壞者也終将受到失序的反噬,而屆時已從男孩成長爲男人的少年終将發現:
曾經以爲自己是疾風的我們,原來也不過是被疾風所左右的一根野草。
俠義失格
" 義氣 " 的解構是一步步的,而一切開始于一位狠人的回歸。
狠人名叫賀爾清,原也是城南一名流氓,之前犯事跑去了東北,如今回來準備報複仇家、重奪地盤。如果說 " 岔架 " 是年輕人的 " 流氓過家家 ",那麽賀爾清則是真正的心狠手辣,誰敢擋路,便會被毫不留情地抹殺。
這條兇猛鲶魚一回來,便打破了城南維持多年的平衡,也讓 " 城南五虎 " 笃信的 " 義氣 " 搖搖欲墜。
賀爾清首先證明," 無義 " 不會受到懲罰。江湖規矩,禍不及家人,但賀爾清出手就是婦孺無赦的滅門,卻絲毫沒有受到江湖群起而攻,反而越做越大。
緊接着," 義氣 " 本身是否真的存在,也受到極大的挑戰。忠餘楠的父親忠二爺因賀爾清去世後,代表江湖秩序的 " 中和堂 " 内,各個往日裏稱兄道弟的大佬,絕口不談報仇雪恨,而是當場瓜分起忠二爺的生意。
如果說,在少年的世界中," 義氣 " 是明亮而有分量的,那麽在江湖大佬的成年世界裏," 義氣 " 則是一面虛僞的招牌。
它爲陳腐藥香裏彌漫的私欲提供一塊還算看得過眼的遮羞布,而當真正的危機與利益出現,遮羞布不值一提。
與賀爾清纏鬥的整個過程,就是 " 城南五虎 " 心中義氣的幻滅。
付出無數鐵與血的傷痛後,他們将看到曾經笃信的義氣在成年人的世界是如何軟弱無力。這是一場過于殘酷的成人禮。
(圖 /《似火流年》)
有趣的是,在東亞文化圈中,很容易找到和《似火流年》無比相似的影視文本。
比如《艋舺》《池袋西口公園》,都是青春少年,都是兄弟義氣,也都因緣際會走上歪路,然後在歪路上 " 俠義 " 幻滅。
不難發現,這些故事都發生在社會秩序破立之時,舊的秩序消失,新的秩序尚未成型。
這意味着,不僅僅是中國,在整個東亞文化圈中,幾乎在每一個國家的飛速發展期,年輕男孩都在面臨同樣的問題——
我是誰?如何确定自我的存在?他們必然不是世俗中的成功者,或學習不佳,或常受欺負,迫切需要在群體中獲得某種自我的錨定。
而彼時能夠接納他們的,就是以 " 義氣 " 爲連接的江湖——在這裏,他們得到了自我的确認和群體的認同。隻可惜,義氣是青春限定的限時單品。
當步入需要考慮利益的成年世界," 義氣 " 自然就過了賞味期限。
而這也不單單是人生階段的區别,更是時代的必然,告别那個特定的時代,我們已不再需要 " 俠義 "。正所謂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俠義 " 從來都是遊離于秩序之外的私人秩序。在程序正義尚未完備的時代,我們需要 " 俠義 " 作爲補充,需要 " 俠客 " 越過不合理的 " 規則 " 執行樸素的道德正義。
所以 " 俠客 " 總是生于亂世。但當社會擁有更完備的法治程序,不再需要 " 俠客 " 的正義," 俠義 " 則來到了暗面。
因爲 " 俠客 " 也需一日三餐,而食了五谷,便有了人氣,有了人氣,便不得脫離于世間污穢。在穩定的社會中," 俠義 " 更像是秩序的破壞者,缺乏約束與制衡的 " 俠義 ",最終隻會導向失序。
于是,随着社會發展," 俠義 " 必然逝去,讓位于更加行之有效的法律。正如救下林志華的警察所說:" 義氣是義氣,義氣跟法律不一樣,法律是用來保護人的,但義氣不是。往後你無論到哪都要拿法律說事,沒人會瞧不起你。"
此時,在 " 俠義 " 庇護下的遊離于社會之外的少年人則必須長大——他們終将伴随成長回歸社會的正常秩序。
如同脫下 " 特攻服 "、拉直 " 飛機頭 " 的 " 暴走族 ",其歸宿或是一張平凡的辦公桌,或是一面簡單的竈台。對于明亮的青春來說,這就像一場謀殺,一次無比可悲的葬禮。
但沒有人會永遠活在青春期,而男孩之所以成爲男人,正是從這樣的轉變開始的:親手埋葬我們荒唐的青春,永遠懷念,但不再留戀。
作者:花軒
校對:賴曉妮
排版:嘻 嘻
封面:《似火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