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華清 快遞物流商新秀極兔速遞要 IPO 了。
6 月 16 日晚間,港交所官網發布極兔速遞環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 極兔速遞 ")的上市申請資料。極兔速遞成立于 2015 年,最開始在印度尼西亞提供物流服務,後擴展至東南亞其他國家,包括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柬埔寨及新加坡,2020 年,極兔速遞進入中國,目前,極兔速遞的業務範圍還擴展到了拉丁美洲和中東,業務類型上,除開快遞服務外,還拓展至跨境物流服務,包括貨運代理、倉儲解決方案。
在東南亞和中國的快遞市場,極兔速遞已占有一席之地。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2022 年,極兔速遞在東南亞處理了 25.13 億件境内快遞,以包裹量計算,2022 年極兔速遞在東南亞是排名第一的快遞運營商,市占率達到 22.5%。
2022 年,極兔速遞在中國處理了 120.25 億件境内快遞,以包裹量計算,2022 年極兔速遞在中國市場的市占率達到 10.9%,排名第六。
極兔速遞在中國的快遞行業有着 " 攪局者 "" 卷王 " 等稱号,一是因其在國内快遞行業格局已經相對穩定時迅速崛起,二是因其雖進入中國市場較晚,搶占市場的策略卻相當激進。2021 年,極兔速遞曾被報道在電商件重鎮浙江義烏,快遞價格做到了不超過 1 元 / 單發全國,在當地掀起快遞價格戰。2021 年 4 月,極兔速遞和百世快遞因爲低價傾銷被浙江義烏郵政管理局整治,停運了部分分撥中心。
據極兔速遞招股書,2022 年極兔速遞實現扭虧爲盈,若能順利登陸資本市場拿到募資,極兔速遞或将再次影響快遞行業格局。
業務量飙升
過去三年,是極兔速遞進入中國市場的前三年,也是極兔速遞業務量迅速增長的三年。
據極兔速遞的上市申請資料,2020 年,極兔速遞在全球的包裹量爲 32 億件,2021 年飙升至 105 億件,2022 年增長至 146 億件,2020 年至 2022 年期間,極兔速遞在全球完成交付的包裹量年複合增長率達到 112.3%。2022 年,極兔速遞的收入達到 73 億美元,2020 年至 2022 年期間,極兔速遞的年收入年複合增長率達到 117.6%。
在東南亞市場,2020 年至 2022 年,極兔速遞完成交付的包裹量複合年增長率爲 47.6%,同期在中國市場,極兔速度完成交付的包裹量複合年增長率爲 140.2%。
值得指出的是,雖然在東南亞市場,2020 年至 2022 年期間,極兔速遞已經能實現經調整 EBITDA 層面盈利,但在中國市場,極兔速遞還是虧損狀态。
從公司整體财務數據看,2020 年和 2021 年,極兔速遞分别産生淨虧損 6.64 億美元、61.92 億美元,2022 年,極兔速遞實現淨利潤 15.72 億美元。極兔速遞介紹,2022 年之所以能産生淨利潤,主要是由于按公允價值計入損益的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收益。
據極兔速遞介紹,其是以區域代理模式擴展業務,極兔速遞宣稱自己是目前在東南亞和中國唯一一家成功大規模采用這種模式的快遞運營商。在區域代理模式下,極兔速遞總部制定每個市場的整體經營策略和執行計劃,包括轉運中心的密度和地理位置,幹線運輸路線規劃和網絡承載能力等,區域代理負責區域日常管理運營,管理極兔速遞的網絡合作夥伴。區域代理通常持有極兔速遞相關營運實體或極兔速遞國家公司的股權。
據了解,在快速行業,主要可分爲三種經營模式,一是以直營模式爲主,代表廠商是順豐和京東,二是以加盟爲主的網絡合作夥伴模式,也是被廣泛采用的模式,三是區域代理模式,代表廠商是極兔速遞。
據極兔速遞的上市申請資料,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極兔速遞擁有 104 個區域代理和約 9600 個網絡合作夥伴,營運 280 個轉運中心,超 8100 輛幹線運輸車輛。
持續擴張
極兔速遞認爲,未來快遞業務的重心依然是電商件,其認爲,中國和東南亞以及新拓展的沙特阿拉伯、阿聯酉、墨西哥、巴西和埃及市場,未來快遞業務量還将增長,爲其業績增長提供外部空間。
目前,極兔速遞已經爲 Shopee、Lazada、Tokopedia、拼多多、淘寶、天貓、希音及 Noon 等電商平台,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及直播平台上的商戶及消費者提供快遞服務。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預計 2023 年至 2027 年期間,中國市場總包裹量複合年增長率爲 10.7%,中國市場電商零售交易額複合年增長率爲 10.3%;東南亞市場總包裹量複合年增長率爲 15.5%,東南亞市場電商零售交易額複合年增長率爲 18.6%。
2021 年,極兔速遞收購了百世快遞,2023 年 5 月,極兔速遞又從順豐手裏收購了豐網。而極兔速遞還有明确的擴張計劃,極兔速遞認爲,公司戰略就是要擴大市場份額、提升物流網絡的效率和連通性,投資創新技術。
極兔速遞上市申請材料顯示,本次上市募資淨額将用于拓寬物流網絡,升級基礎設施及強化分揀及倉儲能力、容量,還将用于開拓新市場和擴大服務範圍、技術研發和技術創新、一般企業目的及作爲營運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