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城市進化論 Author 肖純
第四個 " 雙國際機場 " 城市要來了。
不久前,廣州新機場項目即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傳來突破性進展——正式獲得國務院的立項批複。最新消息顯示,今日(12 月 25 日),機場前期同步實施工程已在佛山高明動工。
廣州新機場被定位爲 "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航空樞紐之一、廣州國際航空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灣區西部綜合交通樞紐 "。根據招标公告,工程建設内容包括 T1 航站區、橋梁、隧道工程、北航站區預留工程等,總投資超 4.5 億,預計 2025 年 9 月 30 日完工。
這不僅意味着,繼上海、北京、成都之後,廣州有望成爲又一個 " 雙國際機場 " 城市。也意味着,在已是國内機場密度最高的粵港澳大灣區,将再增添一座投資規模大、建設标準高的超級機場。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号稱 " 廣州新機場 ",這一項目爲何 " 舍近求遠 " 落地佛山?當前多個環珠江口跨海工程通車,珠三角區域交通格局洗牌,新機場落地對佛山有多重要?未來雙機場運營,又将如何合作共赢?
廣州,舍近求遠?
廣州新機場,手筆很大。
按規劃,廣州新機場近期将建設 37 萬平方米航站樓,兩條平行跑道,可保障年旅客吞吐量 3000 萬人次、貨郵吞吐量 50 萬噸。飛行區标準爲 4E 級,可滿足除空客 A380 之外的所有大型飛機起降。
但實際上,廣州新機場選址位于佛山高明區和肇慶高要區交界處,并不在廣州。
之前有媒體報道,公衆誤解了機場項目和機場名字的關系。《廣東省 2024 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中提到的 " 珠三角樞紐 ( 廣州新 ) 機場 ",并不是該機場的最終命名,而是該機場項目的名字。
也就是說,廣州新機場運營之後的正式名稱,并沒最終确定。
民航專家、廣外南國商學院教授郭佳認爲,一個城市航空業的發展,隻需要解決人員的出行便利和貨運需求,不一定必須在自己的地界建設機場。在他看來,粵港澳大灣區航空基礎設施共享,充分互聯互通是一個非常值得借鑒的案例。
其實相對于新機場是否在廣州轄區内,人們更關心的是距離。新機場距廣州市中心 80 公裏,距白雲機場超過 100 公裏。就連新機場實際所在地佛山,要從市中心去新機場也超過 50 公裏。這都是直線距離,實際路程還會增加。
機場在粵港澳大灣區的位置 圖片來源:南 · 方 +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春秋航空董事長王煜準備的 5 件提案中,就有一份《關于優化機場選址和建設的建議》。王煜指出,機場的 " 兩遠 " 問題一直影響着旅客的出行體驗。
一是機場越建越遠,離市區五六十公裏也不在少數,旅客往往需要提前 3 個小時以上出門;二是機場的登機點遠,部分機場由于候機樓較大,旅客步行很久才能到達登機點。民航運輸難以發揮效率作用。
對此,王煜建議,機場在規劃階段,深入分析機場功能和市場需求,因地制宜進行選址和建設,靠近經濟輻射中心、借鑒 " 一場多樓 " 經驗,進一步提高出行效率。
既然如此,廣州新機場的選址是出于怎樣的考量?
中國民航大學航空經濟研究所所長李曉津此前接受采訪時表示,廣州新機場選址佛山高明區,具備幾個優勢:一是空域資源相對沒有那麽緊張;二是地域資源相對寬松;三是距離廣州、珠海等機場有一定距離,輻射粵西地區市場,市場相對有保障。
他還提到,機場建設過密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安全問題。基于高明在空域與地域資源的優勢,新機場航空運營的安全問題相對有保障。
從之前發布的文件中,也能發現 " 舍近求遠 " 或是平衡區域發展之舉。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确了廣州新機場将和廣州白雲機場、深圳寶安機場等一道組成珠三角世界級機場群。廣州新機場的建設,可以吸引廣州、佛山、肇慶三市的客流,彌補大灣區西翼幹線機場的空白。
佛山,靜待起飛
被填補空白的大灣區西翼,喜迎一座超級機場。尤其對佛山來說,它将取代設施落後的沙堤機場,成爲城市發展的新引擎。
現位于佛山獅山鎮的沙堤機場,被網友稱爲國内最破機場,因航站樓像汽車站,經常上熱搜,而且機場發展一直受制于軍民兩用的定位。
廣州新機場規劃很明确:定位爲 "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航空樞紐之一、廣州國際航空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灣區西部綜合交通樞紐 "。可以預見,新機場不僅能大幅提高了佛山在省内的航空地位,也幫助佛山借此機會建立起完善的交通網絡。
眼下的佛山太需要新機場帶來的機會。近年,随着虎門大橋、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深中通道等環珠江口跨海工程的通車,珠三角區域交通格局重新洗牌,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也在加快重塑,佛山面臨着更大的競争。
據觀察,從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出現 " 粵港澳大灣區 " 以來,交通的兌現最迅速,對城市發展提振作用也最明顯。佛山,亟需這樣的提振。
去年,佛山規上工業總産值突破 3 萬億元,是深圳、蘇州、上海之後的中國工業第四城。但到了今年,佛山放緩了腳步,前三季度 GDP 增速爲 1.6%,增速在全國 26 座萬億 GDP 城市中排名倒數第一,同時在廣東省 21 座地市中排名倒數第三。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深圳行業研究院研究員陳憲認爲," 佛山産業基礎不錯,但諸如陶瓷、家電、家具等支柱産業與房地産關聯度較高,受到房地産下行的影響。這種情況下,靠傳統産業的轉型升級是不夠的,佛山需要像深圳、東莞那樣培育新興産業。以及在大灣區一體化的背景下,佛山要在城市群的融合中尋找自己的位置,比如中山以深中通道通車爲契機,積極承接深圳的産業轉移。"
他表示," 在廣佛同城背景下,說佛山新機場是廣州新機場,沒有任何問題。但同城化不能僅停留在廣州上班、佛山買房。兩座城市還應該有更多融合,比如深圳與東莞那樣的産業鏈協同。"
正是這樣的原因,廣州新機場能否撬動臨空經濟的繁榮,爲佛山帶來更多發展機遇,很大程度取決于廣佛兩座城市的通力合作,尤其是廣州的遠見。
上海不僅将高鐵站與機場放在一起,還在周邊布局了會展中心、酒店、商場。深圳同樣把會展中心從市中心 " 搬 " 到了寶安機場旁邊,并在機場東面規劃了空鐵一體化樞紐。" 相信上海和深圳對機場的成功打造,可以形成示範效應。" 陳憲表示。
機場立體交通效果圖 圖片來源:南 · 方 +
無獨有偶,廣州新機場同樣計劃打造爲立體交通樞紐,規劃引入 " 兩高鐵一城際一快線 " 四條軌道交通,位于綜合交通中心的地下負二層,從西向東依次爲深南高鐵、廣湛高鐵、肇順南城際和機場快線。此外,還規劃了 " 五橫五縱 " 高速公路網,實現與周邊城市中心區的便捷聯系。
按業内說法,一個樞紐型航空項目發展 10 年後,能給當地帶來的效益産出比爲 1 ∶ 80,技術轉移比爲 1 ∶ 16,就業帶動比爲 1 ∶ 12。可以想象,新機場帶來的不隻是客流,更是經濟機遇,是經濟新的發動機,也是對外打開了又一扇國際化的大門。無論是對廣佛同城,還是對大灣區融合,都是良好的契機。
雙機場,如何共赢?
對廣州來說,新機場帶來的最直觀的改變,是給白雲機場 " 減負 "。
2023 年,廣州白雲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 6317 萬人次,全國第一,連續 4 年蟬聯國内單機場客流量冠軍寶座。到了今年,白雲機場前十個月累計旅客吞吐量已達 6316.3 萬人次,同比增長 21.29%。按照目前廣州白雲機場在運營的 T1+T2 設計容量 8000 萬人次,客流量已經逼近設計容量。
盡管白雲機場全力運轉,還是讓擁有雙機場的成都,取代了廣州 " 航空第三城 " 的位置。民航分析師林智傑表示,新建第二機場可以增加民航保障容量,滿足旅客出行需求,包括刺激一部分新增旅客。
2019 年,成都雙流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 5585.86 萬人次,僅次于北京首都、上海浦東、廣州白雲機場,廣州繼續保持 " 航空第三城 " 的地位。此後 ( 2021 年 ) ,成都天府機場投入使用。
去年全年數據顯示,盡管廣州白雲機場旅客吞吐量高居全國首位,但成都雙機場共完成旅客吞吐量 7492 萬人次,取代廣州,晉級 " 航空第三城 "。
" 廣州機場的時刻資源和空域資源都受到限制。更多機場,等于更多資源,包括空域資源、跑道資源、航班時刻資源等。而且雙機場擴大了輻射半徑,如果廣州新機場投運,能吸引珠江三角西部甚至粵西的客流。" 郭佳說。
機場效果圖 圖片來源:南 · 方 +
盡管新機場可以爲白雲機場 " 減負 ",但從實際行動上看,廣州并未滿足于眼下的 " 雙機場 ",白雲機場擴建也在如火如荼進行中。
3 年前開工的白雲機場三期擴建工程總投資 537.7 億元,新建 T3 航站樓,第四、第五兩條跑道,綜合交通中心,以及 T2 航站樓新建兩條指廊。工程計劃于 2025 年建成,完工後年旅客吞吐能力将達到 1.2 億人次,終端旅客吞吐能力達到 1.4 億人次。
待到兩座超級機場的竣工,廣州也會和北京、上海、成都一樣,面臨兩場如何分工的問題。
早在 2021 年,就在廣州新機場選址剛剛有眉目時,就有專家表示新機場既符合國家提出的珠東向珠西均衡發展,也能形成 " 雙龍出海 " 的格局。并對兩場分工做出了建議," 新機場也可以通過發展貨運,彌補目前廣州以客運爲主的局面。"
很多亞洲城市,如上海、成都、台北、東京、首爾,基本是按 " 商務航線與旅遊航線 "," 國内航線與國際航線 " 這樣的航線性質劃分。北京則按航空公司劃分,國航系、海航系留守首都機場,東航系、南航系遷往大興機場。
林智傑認爲:從實際情況看,按航司劃分是更優的選擇。按航線性質劃分,國際一個機場,國内一個機場,這種模式在東亞比較常見。其核心考慮在于效率優先,就是對時效要求比較高的商務旅客還有中短航線放在市區機場,國際航線、旅遊航線放在比較遠的機場。但這也帶來了一些後續的問題。
第一,一家航司可能要在兩個機場同時運營,在兩個機場都搞土地基建,保障資源和成本投入都會增加。第二,國際航線和大部分國内航線分别放在兩個不同的機場,旅客中轉聯程會比較困難,選擇也會減少,不利于樞紐打造。
不過,眼下當地媒體更樂見于一市兩場的良性競争:畢竟這個機場作爲 " 廣州第二機場 " 存在,這個第二不是排名第二,而是有着 " 第二代 " 之意。當地市民期待目前白雲機場做得還不夠好的地方,比如多個航站樓之間的客流 APM 聯系,能夠在新機場補足短闆,成爲更新的标杆。
記者|肖純 編輯|盧祥勇 杜恒峰
校對 |程鵬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