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獲悉,秦始皇兵馬俑一号坑的第三次發掘,已取得多項重要考古成果,例如:兩千年前的秦軍究竟使用什麽樣的兵器?又如何排兵布陣?
解碼兵馬俑手握何種兵器
考古專家拍下的這張照片,記錄了兵俑手握長兵器的姿态。曆經 2200 多年埋藏,兵器木柄早已腐壞,但兵俑緊握的手勢未改,力量感依然十足。據介紹,兵馬俑一号坑第三次發掘,已發現幾十件長兵器。
綜合研究後,現在考古專家初步判斷,本次發掘所發現的長兵器,隻有铍和戟這兩種。據介紹,铍是将類似短劍裝在長柄上,與現代的刺刀相像。此前考古發掘,秦俑坑曾出土青銅铍 16 件,這一發現,還訂正了過去将铍視爲短劍的錯誤。而戟,是前矛後戈的組合體。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館員 秦俑一号坑發掘領隊 申茂盛:所以我們認爲俑坑裏面長兵器,主要是铍跟戟。像铍我們認爲主要介帻俑在使用,戟應該就是圓髻俑和扁髻俑在使用。
在短兵器方面,考古專家拍下的這張照片,則記錄了秦俑佩戴青銅劍的最初姿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館員 秦俑一号坑發掘領隊 申茂盛:短兵器主要發現了青銅劍。整個俑坑發掘到現在隻出了一把将軍俑使的劍,就是 81 厘米。我們這次出的劍,出了 5 把完整的劍都是士兵使用,長是在 88 — 91 厘米。有一個非常好的,我們發掘的時候那個劍就在俑身上挂着,原始位置都沒有動,而各個附件都在。太珍貴了。這個就解決什麽問題?一個我們認爲劍是标配,每個士兵都會帶。第二個說明這個劍佩戴方式,一目了然,就在這兒挂着。
另外,佩劍俑的發現,還爲解決另一個曆史謎題提供了新線索。《史記 · 刺客列傳》記載,公元前 227 年,燕國太子丹,策動荊轲刺秦。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轲,當即斷其股。鋒利的秦劍因此名噪曆史。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館員 秦俑一号坑發掘領隊 申茂盛:王負劍,秦王劍是怎麽背的?有人說在後背背着,要不然怎麽負劍。我們認爲這個可能不對。現在我們(這件文物)出來之後,就非常明确解釋了這個問題,劍就是在腰間挂着,把劍推到後背,從後背拔出來。
這是俑坑中第一面盾牌,三捆青銅箭整齊碼放、一把碳化的弓弩傾倒在兵俑殘片中間,本次考古發掘,秦代 " 遠射兵器 " 的真實面貌,也變得清晰起來。
精細化考古 發現秦俑軍陣部分排布規律
秦俑一号坑第三次考古現場發掘,已持續了十三年之久,通過精細化考古,專家進一步揭開秦俑如何排兵布陣。
經過上世紀 70 年代、80 年代兩次考古發掘,秦始皇兵馬俑一号坑劃定 27 個探方,位于東端的 5 個,已進行發掘并修複展示。此前的考古研究顯示,秦俑一号坑分爲 11 個過洞,過洞内幾千件兵馬俑組成軍陣,俑坑中有 38 路縱隊,步兵、車兵有序排列,組織嚴密完備,體現了古代兵書所記載的 " 前後整齊,四方爲繩 " 的排布格局。
本次發掘,集中在俑坑的中後部,包括 8-11 号 4 個過洞、8-10 号三個隔牆,以及俑坑的北部邊壁。整體上,延伸了 8-11 号過洞發掘範圍,共清理出陶俑 220 多件,陶馬 16 匹,戰車 4 乘等。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館員 秦俑一号坑發掘領隊 申茂盛:過去對兵馬俑一号坑軍陣認識,就認爲它是一個以第 6 個過洞爲中心的南北對稱的排列。我們這次有一些突破性的認識,它不僅僅是大的一個對稱,細部有很多規律性。我們第三次發掘的 400 平方米來說,8 過洞我們發現它的前驅戰士是拿長兵器的,後半部的戰士是拿弓弩的。9 過洞前邊也是拿長兵器,後邊是拿弓弩的,10 過洞全部拿長兵器。11 過洞絕大多數俑都是拿弓弩,有幾個俑是拿長兵器,但它們都是軍官。
除了本次考古發掘,專家介紹,通過對前兩次考古所得的資料歸納整理後,進一步發現,秦俑一号坑軍陣的部分排布規律。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館員 秦俑一号坑發掘領隊 申茂盛:前區排列全部是戰袍俑,我們叫前鋒部隊。前鋒部隊的兩側是一種俑,我們叫介帻俑。中間出的俑。都是頭上是圓髻的俑,圓髻的俑後邊發現全部是扁髻俑。不同的發式所處的位置不一樣,可能在作戰過程中承擔的任務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