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現在就業市場不景氣。
大小企業都在裁員。
去年的《年會不能停》,今年繼續上演。
國外也差不多。
最新新聞中,三星、微軟等多家巨頭全球範圍内裁員。
美國波音公司 3.3 萬工人罷工。
種種現實,讓我想到一部 30 年前的國産片。
難得直面勞資矛盾這一尖銳問題,還涉及女性下海、做情婦等敏感話題,尺度相當大。
豆瓣8 分,隻可惜看過的人不多,僅 100 多人評價。
可以說是最被低估的國産神作之一——
《南中國 1994》
現在很多國産職場劇,都被吐槽懸浮、虛假。
但這部 30 年前的電影,反倒真實再現了打工仔的工作環境和日常面貌。
上班時間,打工人烏泱泱地排隊打卡。
寬敞的會議室裏,領導侃侃而談,員工大多沉默不語,謙卑應和。
高壓緊張的流水線車間。
有外賓參觀時,是最安靜有序的時候。
鏡頭掃過打工人的臉龐,各個面無表情,目光呆滞。
此片背景是改革開放初期的經濟特區。
與年初大爆的電視劇《繁花》,剛好形成那個年代下兩個不同的側面。
不過,與《繁花》裏奢靡的布景、高濾鏡的攝影、戲劇化的商戰情節不同。
這部《南中國 1994》講述的對象,是深圳特區平凡的打工者。
這麽多年來,以這些人爲焦點的國産電影屈指可數。
能想起來的,大概隻有《天注定》裏的富士康員工。
《路過未來》裏的外鄉打工仔 / 妹。
《南中國 1994》裏的許多鏡頭,非常真實樸素,宛如紀錄片一般,記錄下了當時特區城市的風貌。
車水馬龍的街頭,華麗的廣告牌高挂,穿着時髦的行人熙來攘往 …… 朝氣蓬勃的大都市裏,處處是機遇與挑戰,俨然一派新氣象。
一個工作日的早晨。
當地一家知名外資企業門口。
董事長和總經理西裝革履,迎接職員上班,一一向每個人道早安。
這家企業規模相當大,制造各類家電産品,銷量全球領先。
員工人數衆多,僅一個車間就有 500 多個工人。
而且都是年輕人,平均年齡僅 19 歲,技術工人都是大學以上學曆。
辦公室内整潔明亮,有着當時一流現代企業的氣派。
然而,底層打工人的畫風完全不同。
打工人眼中,公司管理制度僵化,不通人情。
因爲生病遲到一刻鍾,居然不容分說,直接開除。
有外賓來訪時,員工擡個頭也會被處罰。
公司安着攝像頭。
領導成天坐在辦公室裏監視員工。
一次,公司的員工澡堂裏煙霧報警器響起。
最後發現隻是一場烏龍,沒有火災發生。
但公司爲了以絕後患,随意侵犯員工隐私,徹搜每位員工及其私人用品,看有沒有易燃物。
員工待遇很差。
公司安排的員工宿舍,狹小逼仄,水電共用,還動辄停電。
這麽大個企業,給員工的工資少得可憐。
物價上漲率是 23%,工資漲幅卻僅 7%。
企業裏雖然設有工會,工會也多次替員工向上表達不滿,反映意見。
甚至向董事長提議,希望能放寬管理制度,提高員工待遇,按正常比例增加工資。
但董事長充耳不聞,堅稱應以公司利益爲重。
工會和黨支部形同虛設。
随着各種問題積累,雙方矛盾越來越尖銳。
終于有一天,打工人集體罷工了。
車間生産線全部停擺,員工坐在工位上悠閑聊天。
監視器外的領導,這回真的汗流浃背了。
這部電影,是著名導演張暖忻的遺作。
張暖忻,是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也被認爲是華語圈最優秀的女導演之一。
她始終秉持着紀實美學的創作理念,拍攝了很多兼具社會和人文關懷,且富有強烈現代美學風格的作品。
如《沙鷗》《青春祭》《北京,你早》等一系列經典佳片。
張暖忻 ( 最右 ) 在執導拍攝《青春祭》現場
本片主演程前,有一個更爲人知的身份,央視主持人。
憑借俊朗的外形和沉穩的主持風格,曾被譽爲「央視第一帥哥」。
他主持的《正大綜藝》成爲中國電視綜藝的标杆,風靡一時。
後來又主持了《歡樂總動員》,也是火得一塌糊塗,使他獲得了「内地綜藝節目主持第一人」的稱号,地位堪比如今的何炅,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非常仰慕張暖忻導演,得知張導點名要他出演男一号,連本子都沒看就答應了。
爲了出演這部電影,他還放棄了 1995 年春晚的主持。
他在片中出演一名清華大學的高材生,畢業後在這家公司做技術員。
因爲能力突出,被董事長直接欽定爲工會主席。
走馬上任後,他漸漸感到左右爲難。
既不能得罪董事長,也不好向工會同事和其他員工們交待。
與此同時,他意外和女主拉近了關系。
女主是董事長秘書(蘇瑾 飾)。
這兩人的生活态度完全不同,男主說爲了追求生活的另一種可能,後者卻坦然表示就是奔着賺錢來的。
但即便如此,随着接觸加深,兩人還是逐漸生出好感,陷入了愛河。
起初,魚叔以爲這隻是罷工背景下,一段通俗的都市愛情故事。
但,意想不到的情節出現了——
年輕貌美的女主,竟然是年老的董事長包養的情婦。
因爲這一身份,秘書享受豪車、豪宅和光鮮亮麗的生活。
罷工期間,整個公司人心惶惶,工人爲了生計奮力抗争,她卻始終置身事外,高枕無憂。
而且因爲董事長常常出差,她不甘寂寞,又和年輕帥氣的工會主席沾染在一起。
影片并未對這一角色進行道德上的評判,而是通過她揭示了女性在社會中的不公處境。
片中,女主讀的是工商管理專業,曾在海外留學,會講一口流利的英語,卻隻能做董事長的随從秘書。
相反,男主大學學的是技術,卻被看好進入管理層。
放眼全公司,管理層無一例外不是男性,女員工全都在基層車間。
被質問爲何不離開董事長身邊自謀生路時,女主冷哼一聲說:
「離開這我去哪裏?回到那個爬滿蟑螂的地下室,還是那個七拼八湊的小屋?還是擠滿了打工妹的工房宿舍?」
片中,幾個底層打工妹的遭遇,正呼應了她這番話。
在這個社會裏,女性生活的下墜速度不堪想象。
被開除的男員工,很快就能找到其他出路,依然意氣風發,
而女員工離職後,隻能進更差勁的工廠。
住進更擁擠、更壓抑的宿舍。
大部分人隻能忍氣吞聲,夾縫求生。
也有人不堪忍受,選擇了下海。
片中有幕戲讓人印象深刻。
一家酒店門口,女主碰到了被辭退的前同事打工妹。
看到她打扮妩媚,立在門口,就明白她在做什麽了。
女主心下不忍,好心塞給她一些錢,勸她别做這個。
卻沒料,被一把推開,鈔票撒了一地。
「你以爲你的錢就比我的幹淨嗎?」
女主轉身離開。
下一秒,董事長攬過她的腰一起進了酒店。
打工妹呆呆看着這一幕,然後猛吸了一口煙,滿心酸楚。
電影的後半段,員工開始在工會的帶領下罷工停産。
那麽,這家不得人心的企業倒閉了嗎?
事情并沒有那麽簡單。
影片結局相當諷刺。
董事長召開員工大會,檢讨錯誤,表示以後一定會重視工會意見。
而且,爲赢回員工的信賴,董事長居然選擇将自己的情敵——工會主席提拔爲總經理。
其他員工一聽董事長這麽大度,大爲感激,紛紛鼓掌。
還主動表示會盡快複工,要加班加點把罷工落下的活都補回來!
可能有人覺得,結尾好像并不合理。
打工人怎麽能輕易原諒資本家?資本家又怎會真的站在打工人一邊,提拔工會主席做總經理?
魚叔反而覺得,這恰恰揭示了真實的勞資矛盾。
勞動力和資本之間的沖突,固然源于權力和利益的分配不均,但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工人對生存的恐懼。
但,正如片中,一個反對罷工的員工所說的。
他好不容易離開窮鄉僻壤,過上了能每個月拿工資的生活,如果公司被搞垮,他又何去何從?
和今天的社會現實相似,無數人恐懼工作,但更恐懼的是沒有工作。
沒有多少員工真的想搞垮公司,人們隻是想拿回本就屬于自己的權益。
影片已經讓我們看到,失業的風險更爲可怕,對女性來說尤其如此。
又何況,當大量失業者湧入勞動市場後,供需不平衡的情況下,企業享有更多的議價權,也就有了更多壓榨員工的機會。
本質上,失業問題就是勞資矛盾的外化。
而現實中,這一矛盾的解決方式往往就是身份轉換。
因爲勞資矛盾根深蒂固,不同階層壁壘分明,始終難以實現有效的溝通和理解。
似乎隻有當打工人成爲老闆後,才會真的擺脫剝削現實,轉而爲資本家着想。
片中,董事長将工會主席提拔爲總經理,一來就是爲了借此堵住更多異見。
二來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因爲一般工會主席是工人選舉産生,而男主則是他一開始就親自挑選的人。
顯然,這種表層的身份流動,無法真正解決結構性壓迫問題。
影片結尾,又一個工作日的早晨,董事長和新的總經理西裝革履,迎接職員上班,一一向每個人道早安。
這一首尾呼應的設計也昭示着——
悲劇沒有結束,隻是進入了下一個循環。
如今再回看這部片,更感到一絲悲涼。
仿佛看到了底層打工者不變的掙紮、努力和失落。
眼下,講述普通打工人的故事越來越少。
即使有,也像電影《年會不能停》,隻能以一種機械降神式的大團圓,麻痹真實的矛盾和困境。
而張暖忻導演在這部 30 年前的遺作中,向我們全景式地呈現了一個時代的矛盾和沖突,也飽含了她超越時代的人性和社會正義的思考。
這讓我忍不住去想。
如果這位極具社會責任心和電影天賦的導演沒有那麽早逝,或許會拍出更多真正屬于我們普通人的故事。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