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燃燒的島群 Author 群主飛龍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1338篇原創文章,作者:阿登的苦林。
全文共12206字,配圖12幅,閱讀需要20分鍾,2024年12月26日首發。
快捷閱讀作者文章的入口就是點擊标題下方的作者"阿登的苦林專輯"!
按:本文編譯自外文雜志,編譯本文并不表示贊同原作者觀點或證實文章内容,僅供讀者參考。配圖有改動。
圖1.這張美國海軍陸戰隊員排隊買冰淇淋的照片拍攝于1962年11月14日,地點是古巴關塔那摩灣海軍基地而非越南。照片中能看到兩台M274型簡易載具及其運載的汽油桶、盒裝C型口糧和手榴彈。停在"機械騾子"旁邊的是一輛M422型1/4噸輕型吉普車
越戰期間,美國海軍陸戰隊步兵營的裝備往往非常簡陋。當他們需要卡車執行運輸任務或需要坦克和大炮進行火力支援時,都要由相應兵種的海軍陸戰隊營通過"借調"的方式爲步兵營提供。不過,海軍陸戰隊的步兵營确實也有可以在最大限度上由自己調度分配的輕型車輛,而且這類車輛可以很方便地用直升機吊運或用兩栖登陸艇投送,其中之一就是M274型簡易載具,俗稱"機械騾子"。
"機械騾子"起源于之前的"叢林載具",這是一種比吉普車還要輕便的車輛,用于在難以通行的地形上運送補給品。"叢林載具"是二戰後期某項研究計劃的産物,主要由威利斯-奧弗蘭德汽車公司的首席工程師德爾瑪·格勒·羅斯設計。羅斯于1944年12月2日申請該設計的專利,這種載具本質上就是一個安裝有輪子的平闆負載平台,由一台9馬力的兩缸汽油發動機提供動力。"叢林載具"的原型車在二戰結束後才完成制造,美國陸軍在1948年進行了小批量采購,打算先看看其性能究竟如何。
事實證明,這種載具對運送擔架上的傷員或彈藥等戰鬥物資非常有用。聯合空降部隊委員會得出的結論是,對諸如空降部隊等兵種而言,這是一種理想的載具,美中不足的是它應該再大一點(其運力僅360公斤)。由于"叢林載具"的設計已被證明是合理的,故威利斯-奧弗蘭德汽車公司隻是将其簡單地進行了放大:軸距從1372毫米增加到1448毫米,寬度從800毫米增加到1029毫米,載貨平台長度從2159毫米增加到2616毫米。雖然空重增加了,但由于車架、載貨平台和車輪改用鎂合金的緣故,反而使這些部分的結構重量下降至360公斤。新載具的運力增加至454公斤,爲了适應運載重量的增加,其用一台17馬力的四缸汽油機取代了原先的9馬力兩缸汽油機,并用方向盤取代了原先用來駕駛載具的操縱杆。
圖2.1968年4月22日參加在溪山高原的"蘇格蘭Ⅱ"行動(解救被越軍圍困的溪山基地)期間,海軍陸戰隊9團1營的士兵正在越南廣治省甘露縣爲M274型載具裝載C型口糧,注意用背帶挂在座椅後部的M16步槍和旁邊的鋼盔。照片中三人都身穿防彈背心,背景是一輛拖着1/4噸拖車的M422型吉普車
威利斯-奧弗蘭德汽車公司在1953年制造了數台新載具的原型車。經過廣泛試驗,公司從1957年開始爲美國陸軍批量生産這種簡易交通工具。該款簡易載具被命名爲"M274型1/2噸4×4步兵輕型武器載具",後來被重新命名爲"M274型實用1/2噸4×4貨運平台"。不過在後文中,按照美國大兵的習慣說法,我們将用這種簡易載具的綽号"機械騾子"來稱呼它。
測試與訂單
按照慣例,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代表也觀看了美國陸軍對"機械騾子"的測試,這樣做對陸軍和海軍陸戰隊都有好處:對陸軍的好處是,如果海軍陸戰隊将他們對這款載具的訂單也納入陸軍的訂單中,那麽生産數量就會增加,單位成本也會因此而下降(起碼理論上是這樣);對海軍陸戰隊的好處是,陸軍将資金用于開發陸地專用車輛,可以讓陸戰隊将自己的開發資金節省下來用于研制專用的兩栖車輛。和陸軍一樣,海軍陸戰隊也對這頭"機械騾子"印象深刻,并向威利斯-奧弗蘭德汽車公司下達了訂單。
M274型簡易載具
像之前的"叢林載具"一樣,"機械騾子"的車體框架主要由兩根縱向的粗鋼管組成,上面是一個可以翻轉的載重平台。發動機安裝在載具後方,位于載重平台下面。"機械騾子"的發動機是威利斯-奧弗蘭德汽車公司專門爲之設計的,是一台四沖程風冷平行排列的四缸汽油發動機,氣缸采用與德國大衆公司"甲殼蟲"汽車發動機相同的排列方式。發動機型号爲AO-4-53,缸徑約70毫米,沖程約57毫米,排量約869毫升,轉速3200轉/分時輸出功率17馬力。鑒于發動機安裝的位置,因此冷卻非常重要:通過一個由皮帶驅動的風扇将空氣通過管道吹送到氣缸、氣缸蓋和機油冷卻器等部位。發動機的火花塞通過一台磁電機實現點火功能,沒有車載電氣系統,發動機通過繩拉的方式啓動。
圖3.這輛"機械騾子"正在越南廣治省越門港的油料堆放地跑運輸,照片攝于1966年10月1日。圖中駕駛員正在用右手拉動啓動發動機的拉線——"機械騾子"的發動機是手動啓動的,因爲簡陋的車體上未安裝任何電氣系統
在發動機上方的載重平台上開有一處用于檢修發動機的口蓋,但隻要将車體翻轉過來,就可以直接檢修發動機和其他所有結構件。爲防止未燃燒的汽油流出發動機外,在将車輛翻轉檢修之前需要關閉曲軸箱通氣閥、燃油管線斷流閥和油箱蓋通風閥。
發動機通過一台變速箱(三個前進擋加一個倒擋)和一台雙速分動箱驅動所有四個車輪,無差速器,也就是說,所有四個車輪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有動力的。差速器的作用是在車輛轉彎時讓車軸左右兩側或前後的輪子以不同的速度轉動,如果沒有差速器,驅動軸就會承受巨大的扭力,這個問題可以通過讓輪胎打滑的方式予以解決,輪胎打滑在松軟的爛泥地裏最易發生,而這樣的地形條件在越南可以說是司空見慣,當然當地也有很多堅硬幹燥的路面。總之,駕駛員們被警告說,"機械騾子"并不是爲了在堅硬幹燥的路面上遠距離行駛而設計的。饒是如此,1970年6~7月,仍有許多"機械騾子"趴了窩,等待從美國國内運來新的傳動軸,在打給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的報告中,這一問題也被專門指了出來。
"機械騾子"無懸挂系統,任何緩沖都是由充氣到82.74千帕的軟輪胎(寬約190毫米,輪辋直徑254毫米)來實現的。如果輪胎被刺破,駕駛員可将受損的輪胎取下,與車輛的右前輪互換(當然如果是右前輪受損就不必多此一舉了),并将車上的負載放在載重平闆的左後方,這樣可以減輕受損輪胎的負荷,而且車輛爲四輪驅動模式,即四個輪子都有動力,故載具可以繼續行駛。
"機械騾子"的所有四個輪子都可以轉向,不過這隻在低速行駛時才行,而且轉彎半徑很小。高速行駛時,後輪轉向機構會被鎖定,隻有前輪可以轉向。用于連接/斷開後輪轉向機構的連杆的快速釋放銷通過駕駛座右側的一個小開口拔插。
圖4.所有從越南回到美國本土的車輛都必須徹底清洗,以避免外來植物或昆蟲入侵。照片所示爲1970年9月28日,海軍陸戰7團的士兵正在清洗一輛倒立的"機械騾子",從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構成車架主梁的兩根粗鋼管
通常情況下,駕駛員坐在位于載具左前角的座位上。在這個位置,駕駛員的腳是懸空在前面的,所以在前面安裝了一個"籃子"來容納駕駛員的腳、踏闆和油門。如果需要使用載具平闆的全部面積來裝載大件物品,可以拆掉駕駛員座椅并将其暫時存放在載具下方的架子上。駕駛員腳下的"籃子"也可以拆除,以便在堆放在機艙内等情況下将車輛尺寸縮減到最小。在這種情況下,駕駛員可以從前方以"背對"的方式控制車輛,前提是需要将方向盤向前扳動,方便駕駛員操縱。方向盤和踏闆的設計都非常合理,可以讓駕駛員用手和腳輕松操作,變速箱、分動箱、手閘和手動油門也都在可觸及的範圍内。以"背對"的姿勢駕駛車輛時,隻能用倒擋行駛,這樣車輛就會朝駕駛員視線前方開進。如果有子彈射來,駕駛員可以進一步降低方向盤的高度,用手和膝蓋操縱車輛前進。
"機械騾子"還安裝有一根牽引杆,以方便牽引另一頭"機械騾子"。牽引杆直接連到被牽引的"機械騾子"的轉向裝置上,這樣被牽引的"機械騾子"就能跟随牽引車通過彎道。在牽引之前,被牽引的"機械騾子"的齒輪箱和分動箱操縱杆應挂在空擋上。
1956~1960年,威利斯-奧弗蘭德汽車公司共生産了2452輛M274型"機械騾子"。軍方在1962年又訂購了一批。對于後來訂購的這批載具,威利斯-奧弗蘭德汽車公司改進了發動機,外觀上可見的變化包括氣缸蓋和磁電機的外形與前一批次不同。後來訂購的這批載具總産量爲1905輛,由于修改了發動機,它們被重新命名爲M274A1。
M274A2型簡易載具
按照慣例,當美國陸軍要求某家特定的公司研制某種車輛時,也會将有關藍圖提交給其他公司,以便從不同公司間的競争中獲益。最終,鮑恩&麥克勞林·約克公司赢得了"機械騾子"的第三批訂單,從1964年起生産了3609輛。這批載具使用全新的發動機,即大陸汽車公司和大力神發動機公司共同研制的AO42發動機。該款發動機現已成爲美國軍方的标準軍用發動機之一,并被用作發電機等其他用途。AO42發動機是一種四沖程、雙缸風冷式汽油發動機,缸徑和沖程均爲76.2毫米,排量695毫升,轉速3600轉/分時輸出功率14馬力(小于它所取代的威利斯發動機,這或許是因爲威利斯發動機的其他方面性能無法讓美國軍方完全滿意)。前文提過,AO42發動機已成爲美國軍方的标準軍用發動機之一并被廣泛使用,這也極大地緩解了威利斯發動機備件供應緊張的問題。換了新發動機的"機械騾子"被命名爲M274A2型。
圖5.運載M40型106毫米無後坐力炮(外加三發即用炮彈和其他備件)的"機械騾子",圖中這兩輛載具都采用威利斯-奧弗蘭德汽車公司的四缸AO-4-53汽油發動機,而不是後來的雙缸AO42發動機。照片攝于1967年6月1日
在複産更早型号的M274"機械騾子"時,如果安裝AO42發動機來取代原先的威利斯發動機,就将其重新命名爲M274A3。同樣,如果在M274A1"機械騾子"上安裝AO42發動機,就将其重新命名爲M274A4。後來又出現了M274A5,其用鋁合金代替鎂合金,但保留了AO42雙缸汽油發動機。除結構材料外,M274A5還有其他改動,其中最重要的是簡化了轉向系統(改爲僅前輪轉向),并安裝了電氣設備(如電子啓動器)。1965年,美國軍方向拜菲爾德工業公司訂購了2400輛M274A5型載具,1968年又向布倫瑞克公司訂購了874輛該型載具。
"機械騾子"與美國海軍陸戰隊
在越南服役的海軍陸戰隊員對"機械騾子"非常認可。雖然其最大時速僅40公裏/小時,但在戰場上和基地中,這并不是一個特别不利的因素。爲了抵達某些地方,"機械騾子"可以被空運或直接裝到卡車上拉過去,而不是用自身動力開過去。有時,"機械騾子"會因缺乏備件而趴窩,但這種情況也會發生在服役于越南戰場的所有其他車輛身上。不過,"機械騾子"因缺乏備件而趴窩的情況在1969年中期尤爲嚴重,當時陸戰隊後勤司令部在其月度報告中專門提到,由于缺少AO42發動機和傳動軸,被迫延長一些M274A2的報廢期限。
圖6.爲"機械騾子"搭載的106毫米無後坐力炮配發的彈藥最初包括反坦克高爆彈和高爆曳光彈,這些彈藥在越南戰場上被用于對付掩體和洞穴等。戰争後期,還配發了人員殺傷彈藥
不過,"機械騾子"發動機的故障率并不算高。從1970年代初開始,第1陸戰隊勤務團開始在其月度報告中列出送往後方回收站的報廢發動機數量。例如,1970年1月,一台用于M274A2型載具的雙缸汽油發動機被送往後方回收站,這在當時是很普遍的情況;而且鑒于第1陸戰隊勤務團承擔着整個海軍陸戰隊第3兩栖艦隊車輛的大修任務,因此僅僅回收一台報廢的M274載具發動機幾乎是微不足道的事情。相比之下,同月有十台M151A1輕型吉普車的發動機和十五台LDS-465-1發動機(即M54卡車的發動機)被送往後方回收站。
沒有直升機支援的兩栖登陸
1965年6月,在部署到越南之前,海軍陸戰隊9團1營已經制訂了應對各種可能的突發情況的計劃。其中,代号"阿爾法"的登陸計劃詳細闡述了如何在被敵軍控制的海灘上發起水陸兩栖攻擊。我們可以通過研究該計劃來了解海軍陸戰隊如何在實戰中運用"機械騾子"。
按照計劃,第一波登陸兵力由五輛LVTP-5兩栖裝甲運兵車組成,全部運載1營B連的步兵。第一波登陸兵力最"重"的武器是步兵班的輕機槍和89毫米M20型"超級巴祖卡"火箭筒。第二波登陸兵力由另外五輛LVTP-5兩栖裝甲運兵車組成,9團1營的第一批輪式車輛及其乘員也随同第二波登陸兵力上岸,其中包括兩輛"機械騾子",運載106毫米無後坐力炮排2班的兩門106毫米無後坐力炮,該班将爲1營B連提供火力支援。
圖7.1967年5月1日,海軍陸戰隊3團2營的106毫米無後坐力炮排的士兵正在北越881高地附近作戰。"機械騾子"足夠堅固,可以作爲無後坐力炮的發射平台。作爲對比,英國陸軍運載120毫米無後坐力炮的"路虎"并不能用作發射平台——開五炮後車輛就開始搖晃,當然120毫米炮的炮口沖擊波也比106毫米炮大得多
在海軍陸戰隊步兵營中,106毫米無後坐力炮排隸屬于營部和勤務連。該排下轄四個班,每班裝備兩門106毫米無後坐力炮和兩輛"機械騾子",共計八門106毫米無後坐力炮和八輛"機械騾子"。每門無後坐力炮還配有一個固定發射支架,以便在需要時直接從"機械騾子"上開火。
第三波登陸兵力和後續的登陸部隊由登陸艇、輪式車輛和其他人員組成。在此,我們不妨稍微擴大一下範圍,詳細介紹一下"阿爾法"登陸計劃中列出的海軍陸戰隊9團1營的所有機動車輛,其中以字母"M"編号的有M422型1/4噸輕型吉普車、M100型1/4噸拖車(可挂在M422輕型吉普車後面)、M274型輕型步兵武器運輸車(即本文主角"機械騾子")、AN/MRC-38和AN/MRC-83型無線電通信車(以吉普車爲平台)、M170型救護車(以吉普車爲平台)。注意,"阿爾法"登陸計劃制訂時,海軍陸戰隊9團1營尚未裝備M37型3/4噸卡車,因爲配發大多數海軍陸戰隊步兵營的該型卡車數量非常有限。
圖8.有時候,即便"機械騾子"也無法将無後坐力炮運到需要的地方。上面照片所示爲1967年5月在岘港南部發起的"海狸籠行動"中,海軍陸戰隊3團1營的士兵正在崎岖的地形上搬運106毫米無後坐力炮
營裏的高級軍官(包括指揮軍官、參謀軍官)以及下屬S-1(負責人事)、S-2(負責情報)、S-3(負責作戰與計劃)、S-4(負責後勤)等部門都有自己的M422輕型吉普車和配套的M100拖車。S-4部門還額外裝備有一輛M422輕型吉普車及其配套的M100拖車和一輛M274"機械騾子"。營部和勤務連連長配備一輛M422輕型吉普車及其配套的M100拖車。前方的空中管制員配備一輛M274"機械騾子"。營裏的通信兵駕駛兩輛M422輕型吉普車及其配套的M100拖車、兩輛AN/MRC-83無線電通信車、一輛AN/MRC-38無線電通信車和三輛M274"機械騾子"。營裏的摩托化運輸軍官駕駛兩輛M422輕型吉普車(其中隻有一輛配備M100拖車)、一輛M422輕型吉普車及其配套的M100拖車(作爲潤滑油車)以及四輛M274"機械騾子"。營裏還裝備有一輛M170救護車(以M422輕型吉普車及其配備的拖車爲基礎改裝),供隸屬該營的醫務兵使用。
爲達成進攻目的,營屬81毫米迫擊炮排裝備一輛M422輕型吉普車及其配套的M100拖車,外加四輛運載迫擊炮的M274"機械騾子"。106毫米無後坐力炮排裝備一輛M422輕型吉普車及其配套的M100拖車,外加八輛運載無後坐力炮的M274"機械騾子"。A連、B連、C連、D連各裝備一輛M422輕型吉普車及其配套的M100拖車,外加兩輛M274"機械騾子"。至此,全營裝備的M422輕型吉普車和M274"機械騾子"的總數分别達到了19輛和29輛。
有直升機支援的兩栖登陸
1967年2月初,海軍陸戰隊4團1營登上"硫磺島"号直升機兩栖攻擊艦、"托馬斯頓"号兩栖船塢登陸艦和"溫哥華"号兩栖船塢登陸艦,這三艘軍艦組成了一支兩栖戒備大隊,海軍陸戰隊4團1營在登艦時被稱爲"海軍陸戰隊4團1營營級登陸隊"。在蘇比克灣完成一次登陸演習後,這三艘軍艦調轉航向,駛向越南海岸附近的某處海灘。
1967年2月16日,作爲"艙房六号行動"第一階段參戰兵力的一部分,海軍陸戰隊4團1營營級登陸隊發起了一次登陸作戰。此次作戰的目的是搜索并消滅北越陸軍第22團第7營和第8營,以及裝備迫擊炮和機槍的第409工兵營。
1營A連由直升機送上岸,并于當天上午9點30分占領了第一個目标。爲A連提供火力支援的包括營部和勤務連下屬迫擊炮排的迫擊炮班,他們裝備60毫米和81毫米迫擊炮,不過這些迫擊炮直到第五波登陸兵上岸時才空運過來。迫擊炮班必須人力搬運迫擊炮和彈藥,因爲他們未裝備"機械騾子"。
支援兵力還包括營部和勤務連下屬106毫米無後坐力炮排1班,該班随第六波登陸兵力空運上岸:兩架UH-34D直升機各空運一輛裝載106毫米無後坐力炮的"機械騾子",另外兩架直升機空運了兩個四人炮組、班長和六箱彈藥。連隊建制完整後,直升機又空運來A連的M422輕型吉普車及其配備的拖車和兩輛"機械騾子",用于彈藥補給。
圖9.美國陸軍第101空降師(該師1974年10月才改稱空中突擊師)用UH-1D直升機吊運"機械騾子",攝于1966年2月27日參加"哈裏森行動"期間,吊纜挂鈎鈎在車軸兩端的吊眼上。海軍陸戰隊的UH-34D"海馬"直升機也以同樣方式吊運"機械騾子",CH-46"海上騎士"縱列雙旋翼直升機則可将一輛"機械騾子"裝入機艙
C連于當天上午10點在藍灘登陸,其人員由第1水陸兩栖牽引車營的LVTP-5履帶式兩栖裝甲車送上岸。乘坐LVTP-5的第一批兵力上岸後,坦克、卡車、救護車和火炮等重裝備相繼由各種登陸艇和直升機運送上岸。輪式車輛包括4團1營的M422輕型吉普車及其配備的拖車,以及數輛"機械騾子"(其中七輛專供81毫米迫擊炮排使用)。
和A連一樣,B連也搭乘直升機,于當天上午10點15分在距離A連一段距離的地方登陸。B連最初未得到106毫米無後坐力炮排的支援,但與A連一樣,他們也得到了迫擊炮排的支援。盡管如此,營部和勤務連下屬的106毫米無後坐力炮排3班已經就緒,随時準備在需要時空運上岸。該班将由四架直升機運載:兩架直升機隻運載人員,另外兩架直升機各運載一輛"機械騾子","機械騾子"上裝載一門106毫米無後坐力炮和六發炮彈。随後空運上岸的還有B連的M422輕型吉普車及其配備的拖車,外加兩輛"機械騾子"。
按照登陸計劃,還要空運兩輛"機械騾子",上面載有AN/TPS-21雷達裝置及其配備的汽油發電機。AN/TPS-21雷達用于戰場監視,可探測到兩萬碼(約合18.3公裏)範圍内的移動物體。這套雷達設備可用于探測來襲的迫擊炮彈和北越步兵發起的大規模夜間偷襲。美軍的登陸計劃指出,對這些裝備的空運是"非計劃性的",因此可以推測它們是根據需要空運的。也許隻會空運一套(第二套留作備用),因爲在登陸計劃中隻安排了一名AN/TPS-21雷達操作員,他隸屬于"阿爾法"指揮小組,該小組于當天上午11點50分空運至藍灘。上岸後,"阿爾法"指揮小組迅速設立了營級登陸隊指揮所,并在此指揮"艙房六号行動"。
按原計劃,106毫米無後坐力炮排2班是在行動首日晚些時候空運來支援D連,結果該連的空運因種種原因被推遲到第二天。D連建制完整後,又有五架直升機空運來了一輛M422輕型吉普車及其配備的拖車和三輛"機械騾子"(其中一輛專供81毫米迫擊炮班使用)。讓人好奇的是,該營級登陸隊似乎隻部署了三個106毫米無後坐力炮班,而非通常情況下的四個。
在"艙房六号行動"期間,海軍陸戰隊4團1營營級登陸隊與北越軍隊間爆發了多次戰鬥。106毫米無後坐力炮排的"機械騾子"被用來将火炮運到指定地點,以摧毀越軍的掩體和其他土方工事等目标;其他"機械騾子"則用于運送彈藥和補給品(這些彈藥和補給品需要先由直升機或登陸艇運送到指定地點)。在4團1營的戰後報告中,專門指出"機械騾子"在海灘地區運輸物資和裝備的作用"被證明是非常寶貴的"。
圖10.越戰結束後,"機械騾子"仍在美軍一線部隊服役了多年。照片所示爲1977年7月1日,在加利福尼亞州彭德爾頓海軍陸戰隊基地舉行的"勇敢盾牌十六"演習期間,一輛"機械騾子"正準備開進這架CH-53"海上種馬"直升機的貨艙内
關于上述評論,海軍陸戰隊9團3營的一份報告可作爲佐證。該營在1965年3月20日提交的報告中寫道:"從旅後勤支援大隊(BLSG)通往327高地山頂的道路可分爲‘良好’和‘可通行’兩類,從主要補給線路(MSR)通往268高地山頂的道路在半山腰處無法通行——M274型載具除外。"
工兵營與"機械騾子"
海軍陸戰隊的工兵營也使用"機械騾子"。例如,海軍陸戰隊第3工兵營于1965年7月抵達越南戰場,該營在1966年8月31日的一份報告中指出,迄今爲止,在接敵行動中損失的其他裝備包括兩輛"機械騾子",這兩輛"機械騾子"都是在1966年6月遭敵迫擊炮火力打擊而嚴重受損。
圖11.1965年8月30日,一輛"機械騾子"正通過海軍陸戰隊工兵營在勒米建造的一座橋梁,注意遠處搭建的沙袋掩體
包括"機械騾子"在内的受損車輛被用卡車運往駐岘港布克斯軍營的第1陸戰隊勤務團修繕。第1陸戰隊勤務團負責爲越南戰場的海軍陸戰營車輛進行第三和第四等級的維修,這些級别的維修分别涉及更換次要部件和主要部件。1968年4月,第1陸戰隊勤務團收到了對M274"機械騾子"進行第四等級維修的工具包,更不尋常的是還收到了對"機械騾子"進行第五等級維修的工具包。饒是如此,仍不斷有嚴重受損的"機械騾子"被運到後方進行大修或拆卸。不過到1970年,報廢的車輛都通過後方回收站就地處理。
1967年2月,在完成"艙房六号行動"後,海軍陸戰隊4團1營編寫了有關此次兩栖登陸作戰的戰後報告,其中部分說明了海軍陸戰隊第3工兵營是如何使用"機械騾子"的(當時第3工兵營B連4排隸屬于海軍陸戰隊4團1營):在陸戰隊4團1營主力完成突破後,第3工兵營B連4排的三頭"機械騾子"被空運過來,每頭"機械騾子"都吊挂在一架UH-34D直升機下。這些"機械騾子"用于運輸起爆雷管、導爆索、定時引信和高爆炸藥,而這些裝備又被用來摧毀越軍的掩體、隧道、武器庫和地雷陣等。
戰後歲月的繼任者
在整個越南戰争期間,"機械騾子"一直在海軍陸戰隊中服役。由于這種載具的極端實用性,它一直服役到20世紀80年代初才被"悍馬"高機動性多用途輪式車輛所取代——美軍研制"悍馬"的目的之一就是取代吉普和其他輕型車輛。然而,無數事實證明,"悍馬"車太大、太重了,根本無法取代"機械騾子",作爲補救措施,美國軍方又改裝了約翰·迪爾公司的"鳄魚"系列輕型車輛用于軍事用途,并将其重新命名爲"M-鳄魚"軍用全地形車。
圖12.約翰·迪爾公司研制的六輪"M-鳄魚"軍用全地形車
"M-鳄魚"軍用全地形車長2.74米,寬1.52米,高1.1米,尺寸比M274"機械騾子"稍大;空重750公斤,可用直升機吊運或直接傘降空投。其結構類似一輛微型汽車,發動機艙位于車頭,裏面安裝一台18馬力的三缸柴油發動機(驅動後兩軸,前輪負責轉向),最高時速30公裏/小時,最大行程約250公裏。M-鳄魚的有效載重量爲570公斤,比M274多100多公斤。
約翰·迪爾公司還推出了"M-鳄魚"的後續改進型号,增強了車輛動力,采用20馬力發動機,搭配無級變速箱,具有更好的燃油經濟性和越野性能。新型号載具還可以選擇安裝自救絞盤、漏氣保用輪胎和自卸車廂等。作爲"機械騾子"的繼任者,"M-鳄魚"在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中的服役總數爲四五千輛,并在阿富汗等地使用過。
- 全文完,敬請期待下一篇! -
- 給本站投稿隻需要輸入關鍵詞"投稿"-
- 加入粉絲群,隻需輸入關鍵詞"加群"-
如果你覺得本站不錯,歡迎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