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Introduction
選擇和華爲進行深度合作,可以看作是,廣汽希望盡快撫平發展陣痛的最新嘗試。
作者丨曹佳東
責編丨楊 晶
編輯丨何增榮
臨近年終,我們深刻感知到了,今年的車市競争很是惡劣。價格戰當前,不僅沒人能獨自安好。伴随消費趨勢的不斷變化,車企對于市場的把握也屬實沒了章法。
經過數次市場大清洗,本以爲市場格局已經定了下來。傳統大廠和新勢力間的交鋒會進入一個相互制衡的狀态。但種種迹象仍在對外呈現着,一切仍處在充滿變數的殘酷現實中。
特别是在小米、華爲這兩家手機廠商深度參與到汽車行業後,太多的不确定性實打實地讓許多車企在 " 生存 " 課題上犯了難。是選擇正面硬剛,還是選擇倒戈與之共建生态,誰都無法就車市的未來走勢,給出一個明确的建議。
不過,站在這個求生不易的節點,眼瞅着圍繞它們而起的龐大聲量,讓與之合作的企業均嘗到了甜頭,誰敢說一句 " 不羨慕 " 呢?
别說,在華爲的主導下,賽力斯、北汽、奇瑞、江淮用 " 四界 " 玩出了名堂。當阿維塔、岚圖也借其名号獲得流量密碼,我相信,乘勢搭上這股東風就是時下最正确的決定。那些所謂的靈魂論隻需要存在于 " 口嗨 " 中就行了,抱緊華爲大腿才是真的。
鑒于這個背景,廣汽和華爲的合作雖由來已久,可就眼下這個生存現狀,隻把華爲當作一個零部件供應商,顯然是不夠的。今時今日的舉動,有着廣汽要和華爲強強聯合的意思,那在外界看來,一定是和企業發展、保住市場地位脫不了幹系。
求發展,還是離不開華爲
" 華爲就是傳統車企的最強外挂。" 别管各個車企承不承認,在我看來,這就是目前的行業共識。而今年以來,多少車企因爲和華爲攀上關系而受益匪淺,更是擺在了明面上。
從遙遙領先到遠遠超越,即便華爲還在堅持自己不造車的立場,但就消費者對于那些有着華爲參與研發的新車所給出的态度,不說使其趨之如骛,至少在掏錢買單上,是絲毫不帶猶豫的。
對此,廣汽能假裝不知道嗎?顯然不會吧。所以,到今天,廣汽卻選擇了加強和華爲之間的合作,原因倒也不難猜。
早在 2021 年 7 月,廣汽埃安就同華爲達成了關于 AH8 車型的合作關系,計劃将基于廣汽 AEP3.0 底盤平台、華爲 CCA(計算與通信架構)構建的新一代智能汽車數字平台,搭載華爲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聯合定義、共同開發,共同打造面向未來的一系列智能汽車。
可一直以來,和那些和華爲合作的車企相比,廣汽都是處在一個銷量和營收質量齊頭并進的勢頭。背靠 " 兩田 ",掙錢跟玩一樣;依托先發優勢,廣汽屢屢創下傳統車企售賣新能源車的銷量新高,也算是跑赢了所有同行。
春風得意下,這也難怪廣汽會在去年 3 月 27 日發公告稱,原計劃的廣汽埃安 AH8 項目将由 " 與華爲聯合開發變更爲自主開發 ",華爲的身份将由合作夥伴轉變爲供應商,項目投資由 9.25 億元增至 12.33 億元,全部自籌解決。
當然,更重要的是,在基本盤牢牢守住、擴展勢頭還不錯的前提下,廣汽會認爲,廣汽研究院自身在電動化進程中所積累的研發經驗,足以爲整個集團的向上發展提供了支撐。
但是,文章開頭我就說了,今年市場競争的惡劣程度,實在是超出了大多人的預期,想必也超出了廣汽對于市場嚴峻程度的預料。
在一衆中國品牌的圍攻下,合資車企的生存環境陡轉直下," 不要利潤單純求銷量 " 的想法都成了奢求。由此一來,廣汽豐田和廣汽本田能爲集團分憂的氣勢一下就弱了不少。
另一邊,隻因全行業對于插混、增程一類新能源車的重視程度一下提到了新的高度,作爲将業務重心全部壓在純電車上的埃安,一下就進入了發展瓶頸。如要解套,倘若不能在短時間内達成,就意味着,集團自身需要從其他方面找到新的突破口。
也許,對于和華爲合作能否真正産生自己所期待的化學反應,廣汽跟那些摸着石頭過河的友商一樣,心裏也不能打 100% 的保票。
然而,中國消費者因華爲而激起的購買力,真的太吓人了。再加上,随着智能化設備所帶來的真實體驗,越來越被消費者當成購車的主要誘因,恰巧華爲在該領域上的優勢,也被放大到一個前所未見的高度上。如果想要回到巅峰,此時的廣汽并沒有更好的選擇。
合作加深,并非高枕無憂
其實,今年早些時候,我們就曾看到了,作爲廣汽乘用車主體的傳祺,宣布了傳祺華爲聯合創新計劃,傳祺 i-GTEC ( PHEV ) 将搭載華爲乾崑智駕系統 ADS 3.0、新一代鴻蒙座艙,2025 年将有多款合作車型推出。而廣汽豐田也就聯動華爲打造智能化生态,并爲旗下各車型裝上了新的車機系統。
從這些舉動中,并不難看出廣汽有意加強和華爲的合作。但還是那個問題,廣汽并非是一個無力在市場鬥争中自建優勢的車企。
一來,經過多次叠代,在現有的技術魚池中,從三電技術到電子電氣架構,乃至純電平台的煥新,廣汽都可以做到自給自足;二來,廣汽自 2019 年以來就開始自主研發 ADiGO 智駕互聯生态系統,包括 ADiGO SPACE 智能座艙系統、ADiGO PILOT 智能駕駛系統等。
而今年以來,借着這一些技術優勢,埃安所推出的第二代 AION V、RT 等車型,都将 " 智駕平權 " 的标簽放在了産品的核心優勢上。也就是說,即便不借助華爲之手,廣汽還是很有信心在純電車領域和一衆對手比個高下。
既然如此,試問,廣汽此次宣稱和華爲簽署深化合作協議究竟是爲了什麽呢?又會以怎樣的方式來權衡新的合作和自有品牌埃安之間的發展呢?
" 建立一個全新的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車品牌。" 這是我從此次簽約中得到的一個最震撼的信息。換句話說,埃安或将仍保持現有的雙品牌運作,在此之外,廣汽會以華爲給出的技術爲核心建設一個新的産品載體。
盡管現有消息放出,廣汽不會順勢搞出第五個 "X 界 "。可依照此種打算,你要說,兩者合作下的新品牌會和問界、智界、享界、尊界有多大區别,外界還真想象不出來。頂多在合作中,雙方在資源傾斜程度上會有所不同罷了。
中國車市還需要一個新的汽車品牌嗎?關于這個話題,市場早就給出了最笃定的答案。随着新勢力造車品牌在短短五年間死的死傷的傷,從上百個削減一隻手都數得過來,一切都在說明,中國車市的消化能力着實有限。
現階段,眼看集團在盈利能力上無法同日而語,我們很能理解廣汽的焦慮之處。和華爲加強合作,甚至再推出新的品牌,無非是想着盡快爲自己回一波血。
可決策之下,對比所有和華爲深度合作的車企,衆所周知,賽力斯、奇瑞、北汽以及江淮,在推動自身新能源發展上,至少在純電市場的擴張速度,都是要落後于廣汽的。
更何況,通過剛剛落幕的廣州車展以及廣汽總部進駐番禺的舉措中,對于接下來的發展,埃安一定會想着憑借新車 RT 和 UT 在 2025 年重回 40 萬輛以上 / 年的水平,昊鉑也早早做好以 HL 的上市爲契機加入增程大軍。
過去的 11 月,據埃安自己公布的銷量數據顯示,整個埃安的銷量又回到了 4 萬輛 / 月的水平,達 42301 輛,其中,昊鉑也售出了 3161 輛新車。可見,在自我造血上,廣汽新能源業務還是小有所成的。
那此時,在我看來,哪怕合作的具體落地還沒過多的細節披露,留給廣汽要解決的最大問題就是在和華爲強強綁定後,所要考慮的關鍵就是,旗下品牌間會不會出現内部争鬥,會不會因爲資源的分配不均而出現後續發展無力的情況。
|曹佳東|
血液中流淌着汽油,
唯快不破!
THE END
微信号|iAUTO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