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能想到,連他也翻車了?
作為 85 後新銳導演,達米恩 · 查澤雷一直是電影圈内備受期待的 " 香饽饽 "。
他因執導電影《爆裂鼓手》而聞名于影壇,自此嶄露頭角;随即的《愛樂之城》更是引爆收視狂潮,橫掃各大電影節,獲得多項提名 / 獎項,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奧斯卡最佳導演獲得者。
作品賣座,業内好評;年少有為,鮮衣怒馬。
最近,他再次扛起編劇 + 導演兩大重任,端上一份精心烹饪,力圖全方位滿足觀衆視聽需求的作品《巴比倫》。
然而這部作品,卻讓他一腳踩空,陷入票房撲街,口碑兩極的低谷中。
" 盡皆過火 , 盡是癫狂 "
如果說《愛樂之城》是一杯清新悠揚的奶咖;
那麼《巴比倫》就是一鍋濃油赤醬,酸辣重口的葷腥。
這天,墨西哥裔移民小哥 Manny,作為打雜工聽從吩咐,死皮賴臉地懇求司機幫忙運送一頭大象。
結果山路坡度大,車輛載不住大象的體重連車帶人往斜坡下滑溜而去。Manny 和司機慌了,手忙腳亂地反向推車,妄圖以二人之力扛住下滑的趨勢。
結果躁動的大象排洩物劈頭蓋臉地澆下,完整呈現了什麼叫 " 屎到淋頭 ",就這樣掀開了電影《巴比倫》集黃暴污于一色,屎尿髒亂齊飛的叙事。
在開篇的那場堪稱窮奢極欲的盛大派對裡,名門富豪遊走期間,明星掮客湧動。
人人沉溺在酒池肉林,紙醉金迷的氛圍裡。
現場嗨成什麼樣兒呢?
有人埋頭大嚼,有人喝得爛醉,有人嗑藥嗑到暈厥,有人對周遭一切視若無睹,肆無忌憚地公開媾和……
縱情聲色,肉體橫陳,目之所及全是衣不蔽體、走光露點、不可言說的「限制級」。
也就在這場刺激抓馬的趴體裡,野心勃勃想闖蕩好萊塢的小鎮姑娘 Nellie,穿一襲紅裙以同樣刺激抓馬的方式出場了。
一場車禍撞碎了富豪家的雕像,也驚鴻一瞥撞在了打雜小哥 Manny 的心巴上。
兩個懷揣着在好萊塢功成名就夢想,但一文不值的 nobody 同病相憐也相逢恨晚,Manny 走了後門帶心上人混進派對。
天生美貌又自由狂野的 Nellie 毫不露怯,在舞場中縱情舞蹈,成為全場焦點,也因此被電影制片人發掘。
順勢頂替了因嗑藥昏迷而無法拍戲的頂流女星進組,能精準控制流淚等表情的她震懾住了導演和攝影,Nellie 一炮而紅。
那邊的 Manny 也因緣際會攀上了當時名聲最響,片酬最高的默片大男主 Jack,成為他的私人助理,循序漸進地往電影行業的核心崗位靠近。
當時是 1920s,泡沫仍未破裂,經濟危機正在悄然醞釀。美國經濟熱錢湧動,目之所及一派繁榮,也是好萊塢默片最後的 " 黃金時代 "。
因為技術受限,那會的電影隻有影像無法收音,拍攝片場那叫一個混亂:
一片地兒搭 N 個布景同時開拍 N 部戲;字幕統統都是手寫在木闆上,逐幀拍進去的;工作場地條件惡劣,戰争片中群演真刀實槍上場,缺胳膊少腿地被扛下去……
野蠻生長的行業沒有規章可言,但也湧動着無限的商機。默片巨星、公司老總、電影制片人等賺得盆滿缽滿,過着聲色犬馬的生活——
他們本以為這種輝煌會永遠地持續下去。
這就是《巴比倫》要闡述的主題:
美國電影工業市場面臨巨大變革,隻靠美麗容貌和充沛表情就能大賣的黑白默片,演變到可以現場收音的有聲電影。
而每一次趨勢的變化,如同海浪一樣捧起一批新人,淘汰一批跟不上變化的老人。
曾經的默片 " 頂流 "Jack 因為口音奇怪,流淚的告白念卻引發電影院觀衆哄堂大笑;随着審美的更叠,市場不再熱衷 Nellie 那種狂野和外放的女性,流行起端莊得體大家閨秀 style。
Jack 和 Nellie 從往日萬人簇擁,烈火烹油的盛況,到人氣迅速消散,工作銳減……
五個主角的命運都急轉直下。
他們像是意外落水的溺水者,拼命地撲騰掙紮,但又割舍不下曾經的臉面,實在無法适配新趨勢和新技術,不得不沉寂下去。
迄今這種 " 淘汰賽 " 仍在持續中,場外的觀衆作為時代浪潮中渺小的個體,在某種程度上對片中主角們的落寞和無助,是能感同身受的。
片中的電影變遷史是真實存在的,主角也都各有真實原型。類似的題材不算新,但如果足夠走心的話,還是可以打動觀衆的。
然而,達米恩 · 查澤雷的《巴比倫》于 2022 年 12 月底在北美上映,這部投資了超過 1 億美元的大制作,全球公映了近 2 月,迄今票房也僅僅隻有 5000 萬美元。
IMDb 評分 7.4,爛番茄新鮮度低至 56%,看得出來海外觀衆實在很不買賬。外媒提起《巴比倫》大多關鍵詞就隻剩下——
口碑崩盤!惡評如潮!驚天大撲!史詩級虧損!
好萊塢當然是勢利的,這麼一翻車,電影屆 " 當紅炸子雞 " 達米恩 · 查澤雷導演,下部作品想拉投資估計都很難了。
票房慘敗的「大尺度」,
輸在哪???
回到内地影迷這,《巴比倫》豆瓣評分 8.0,大多數的觀衆還是相當寬容的。當然,電影的不足也非常明顯:
主題堆砌,畫面混亂,台詞刻意,大量鋪陳。
美名曰是 " 緻敬電影業 ",《寫給電影的一封情書》,但對電影的熱愛不是通過人物和事件呈現的,而是通過大段拗口的對話和口号。
網友也頻繁提到:
" 挺華麗也挺枯燥,故事講的太滿,總有種精疲力盡的味道。"
" 為什麼要如此用力地講一個這麼滿的故事?感覺被導演摁頭質問‘看懂我的意思了嗎!’ "
" 給電影的情書太多了吧?電影要靠好的作品來救,不是靠跟觀衆說一百遍我們一路走來多不容易。"
達米恩 · 查澤雷是有野心的,隻不過野心太大了。
想講時代的變遷,電影工業的改變,小人物的夢想,巨星的隕落,亞裔黑人被歧視,LGBT 性取向,底層從業者的惡劣生存環境……
甚至包括有毒父母的侵占,以及過于戲劇性的:用假鈔還賭債,被黑幫追殺,事業毀于一旦;大象暴走,作死抓蛇,鳄魚出籠(?)……
畫面迅速且多,要素齊全到雜亂,每個人的故事都想講,但每個人的困境都淺嘗辄止。
欲速則不達,貪多難求全。
一整桌的珍馐百味 " 九大簋 ",吃多了也會膩歪。
想要事事兼顧,大概率隻會适得其反,最後面面平庸。
開場就是溢滿的華麗畫面和喧嚣的音像,吊足觀衆胃口。但繼續再看下去,還是那種炫目和響亮,就顯得有點吵鬧。
而散漫不受控,咋呼咋呼,一點就着的女主 Nellie,從頭到尾保持着由始至終的抓馬癫狂,也缺乏了一些人物成長的弧光。
如果整部片子結束在:Jack 無法割舍昔日輝煌,觥籌交錯後飲彈自盡;Nellie 不忍拖累愛人,不告而别消失在黑夜裡……
或許還能留下一絲萦繞心頭的哀傷,值得大家反複回味。
然而收尾處仍然有點畫蛇添足般添加了:多年以後、重回舊地、回想惋惜、兀自落淚的内容,把 " …… " 過于刻意地用大段回憶來填滿,畫上 "。" 之後,可供回味的餘韻就消失了。
或許這也是導演的執念和風格吧,畢竟《愛樂之城》中末尾那多年以後的重聚和擁吻,曾經非常有效地打動過無數癡男怨女,令多少人在電影院擦着眼淚抽噎。
隻不過這一次,不靈了。
小情侶的追夢和錯過用 " 多年以後蓦然回首,那人還在燈火闌珊處 " 來描繪,确實是能讓人意難平的。
但在《巴比倫》這種:渺小的從業者被電影技術變遷所抛棄,曾經頂流隕落,被曆史車轍碾壓而過的宏大議題,還眼巴巴給主角安排一段重溫過往的戲碼——
仿佛一口氣提到嗓眼上,還沒放大招呢就漏氣了。
但毫無疑問,導演達米恩 · 查澤雷的審美,運鏡的流暢是無需質疑的。他曾經能拿出好作品,也足見他實力。
不必過分倚賴繁複畫面,好好打磨一個好故事。
把一個命題講得深入動人,勝過 N 個主題輕飄飄帶過,停留在走馬觀花的堆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