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高江虹
編 輯丨林曦
圖 源丨圖蟲
今年中秋國慶長假适逢累積已久的出行需求,直接引爆了旅遊市場。據文旅部數據,中秋國慶八天,國内旅遊出遊人數爲 8.26 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 71.3%,按可比口徑較 2019 年增長 4.1%;實現國内旅遊收入 7534.3 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 129.5%,按可比口徑較 2019 年增長 1.5%。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今年的黃金周是史上熱度最高的一個公共假期,已有的數據表明,全國旅遊經濟正在恢複常态,而個性化和多樣性的旅遊需求正成爲大衆旅遊的長期趨勢。
隻是,恢複正常的黃金周喜迎遊客的同時,廣被遊客們吐槽的 " 堵、貴、體驗差 " 的老毛病卷土重來。而下一個黃金周将是什麽面貌?
出行,出行,還是出行
假期八天,不管是回家探親,還是加入旅行隊伍去看遠方的景色,人們紛紛選擇動身去走走看看,放松身心。交通運輸部的數據顯示,假期八天全國跨區域人員流動量累計 22.04 億人次,其中,營業性旅客運輸人數累計 4.58 億人次,日均 5727.7 萬人次,比 2022 年同期(國慶 7 天假期)日均增長 57.1%。
文旅部的數據也顯示,國内遊客出遊半徑 189.5 公裏,按可比口徑較去年假日同日增長 59.6%;遊客在目的地的平均遊憩半徑 17.9 公裏,按可比口徑較去年假日同期增長 86.0%。
龐大的出行人潮分散在全國各個城市景區,其中熱門旅遊地虹吸效應比較顯著。綜合多家旅遊平台的數據,一二線城市依舊霸據國内遊熱門目的地榜單,北京、成都、重慶、上海、長沙、西安、杭州、廣州、武漢、南京、深圳等是最受歡迎的旅行城市。去哪兒網數據顯示,黃金周期間,國内熱門城市機票預訂量較疫情前增長近五成,國内熱門城市酒店預訂量較疫情前增長兩倍。
八天長假模式帶動長線遊熱度蹿升。據攜程數據,跨省遊訂單占比達 51%,同比去年增長兩倍多,長途遊訂單占比 39%,同比去年增長超兩倍;對比五一,西北、西南地區多作爲長途旅遊目的地的城市熱度明顯升高,新疆、雲南方向跟團遊訂單同比增長近兩倍,喀什、烏魯木齊、麗江、昆明、蘭州、拉薩等城市旅客人次增速最快。
出入境遊方面繼續加速恢複。國家移民管理局數據顯示,今年中秋、國慶假期全國邊檢機關共查驗出入境人員 1181.8 萬人次,日均 147.7 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約 2.9 倍,是 2019 年同期的 85.1%,其中,入境 587 萬人次,出境 594.8 萬人次。
中國旅遊研究院指出,得益于國内政策支持、國際航線航班持續恢複和境外國家入境政策優惠,今年國慶出入境旅遊市場同比 2022 年國慶節和 2023 年五一假日均有較大幅度增長,并帶動了國際和港澳台旅遊供應鏈的加快修複。
出行方式方面,高鐵受到青睐,自駕遊熱度飄升。據交通運輸部公布的數據,八天假期,鐵路共發送旅客 1.41 億人次,總人次超過 2019 年國慶運輸期人次,日均發送 1763.6 萬人次,比 2022 年同期日均增長 158.0%。自駕遊熱度飙升,首日全國高速公路流量達到約 6600 萬輛次,創曆史新高,八天流量累計達到 4.83 億輛次,日均 6043 萬輛次。中國旅遊研究院數據分析所所長何瓊峰介紹,假期期間高鐵和自駕遊成爲了重要的出遊方式,自駕遊就達到了整個出遊隊伍的一半。
鐵路和公路珠玉在前,民航稍遜一籌,但各項數據也已經超過 2019 年同期。八天假期民航累計運輸旅客 1708.2 萬人次,日均運輸旅客 213.5 萬人次,較 2019 年國慶假期 ( 日均 189.7 萬人次 ) 增長 12.6%,全國實際飛行航班 134321 班,日均保障航班 16790 班,日均航班量較 2019 年國慶假期增長 2.58%。
旅行多樣化 深度遊、反向遊成爲新潮流
今年旅遊市場回暖明顯,伴随着出行人潮的回歸,旅行模式也開始變得更加個性化、多樣化。戴斌指出,今年以來,宏觀數據一再顯示旅遊市場高開高走、逐季回暖的大勢,微觀數據則表明,歸來的遊客不再是傳統的遊客了,他們要風景,也要場景,更要景觀之上的美好生活。
常規旅行團的 " 上車睡覺、下車打卡 " 的模式逐漸失去市場,遊客們對旅行體驗愈加看重,這使得 " 沉浸式 " 出遊人氣高漲。這個假期,城市漫遊收獲了不少熱度,遊客在行走和集章中可以深度體驗當地文化,中國旅遊院的數據顯示,遊客在節假日選擇商業綜合體、文博場館和曆史文化街區者占比高達 20% 以上。
與此同時,适合養生療愈的度假村、溫泉酒店、鄉村民宿也備受關注。OTA 數據顯示,十一假期,溫泉酒店、度假民宿等關鍵詞搜索量同比增長超五成,攜程度假農莊訂單量同比增長超過 155%。
文旅融合效應在今年黃金周凸顯,音樂節、演出、賽事成爲帶動旅遊的重要觸發因素。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披露的數據,9 月 29 日至 10 月 6 日,全國營業性演出(不含娛樂場所演出)4.42 萬場,比上年十一假期增長 227.68%;票房收入 20.05 億元,增長 322.14%;觀衆人數 1180.35 萬人次,增長 261.83%。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初步測算,長假期間演唱會和音樂節等大型演出活動平均跨城觀演率達到 60% 以上,跨省觀演率超過 45%,帶動交通、食宿、遊覽和周邊購物等綜合消費超過 20 億元。另外,據飛豬數據,承辦亞運會的杭州、甯波、金華、湖州、溫州、紹興在十一期間酒店及民宿的預訂間夜量較 2019 年增長超 60%。
面對洶湧的人潮,也有不少旅客選擇回避熱門城市和景區,反向前往小城市、小衆目的地悠閑度假。戴斌在采訪中指出,有一組小城市機場的數據引起了他的注意。去哪兒數據顯示,假期期間飛往遼甯丹東、廣西河池、浙江舟山、江西景德鎮的機票預訂量較 2019 年十一增長三成以上,飛往吉林白城、浙江衢州、四川巴中和甘孜等地機場的機票預訂量較 2019 年同期增長一倍以上。同時,包括邯鄲、洛陽、柳州、淮安、伊春等在内的全國 " 小機場 " 城市酒店預訂間夜量同比 2019 年增長超 6 倍,其中高星級酒店預訂間夜量增幅明顯,較 2019 年同期增長 8.8 倍。
戴斌認爲這種 " 小城市松弛遊 " 受年輕人青睐,三五好友一起飛去陌生的小城享受當地價廉物美的酒店和餐飲,再去附近景點走走,既滿足了旅遊願望,花銷也不會太高。據悉,淄博、延邊、防城港、酒泉、南陽、廣元、承德、伊春、曲阜、烏蘭察布等國内小衆旅遊目的地預訂量同比增長超 10 倍。" 小衆目的地 " 開始走紅,其背後是人們對避開 " 人從衆 " 的渴望,以及旅遊産品差異化、精細化,觸發遊客出遊的動機越來越小、越來越多元化。
旅遊消費更加理性 比價品質兩手抓
國慶假期消費恢複強勁态勢,通過進一步觀察遊客消費行爲可以發現,今年國慶出遊,遊客消費整體更加理性,同時也不忘對旅行品質的關注,性價比高永遠是最優。
何瓊峰指出,今年國慶假期遊客消費趨于理性。消費數據顯示,中秋國慶雙節國内遊客人均消費爲 912.1 元。中國旅遊研究院總統計師馬儀亮表示,周邊遊相對跨省遊花費要少,且比例較大,拉低了跨省遊帶來的相對高消費水平。中國旅遊研究院的數據顯示,國慶期間,周邊遊熱度遠遠超過了跨省遊,45.4% 的受訪者選擇城市郊區旅遊、市内遊、小區和周邊溜達,僅有 16.3% 的受訪者選擇跨省遊。
出境遊方面同樣表現出理性消費的趨勢。由于歐美線旅遊價格較 2019 年漲幅達 20%-30%,不少遊客轉戰性價比更高的中東、中亞等國旅遊,比如阿聯酋、伊朗、格魯吉亞、塞爾維亞等,途牛相關目的地跟團遊訂單增長顯著。
更多遊客就在周邊國家和地區撒歡,港澳和東南亞熱度顯著攀升,香港入境處披露八天假期共約 110 萬内地旅客人次經各海陸空管制站訪港,平均每日内地旅客入境人次約 14 萬,較五一黃金周高約一成,與疫情前相比,約爲 2017 年至 2019 年國慶黃金周的八成多。澳門的國慶成績單也分外醒目,八天假期入境旅客共 93.1 萬人次,日均 11.6 萬人次,較去年十一黃金周增加 3 倍多。其中,内地遊客 70.9 萬人次,日均超過 8.8 萬人次,升幅近 3 倍。
中國旅遊研究院還指出,假期出境的中國遊客的消費較疫情前有所下降,遊客的重點已經不是炫耀性購物,而是更關注境外目的地的自然、曆史、人文和生活體驗。
雖然遊客消費更加理性,他們并沒有降低旅行品質的要求,高性價比才是王道。去哪兒網數據也顯示,十一前夕,用戶預訂酒店前平均搜索量爲 15 次,較 2019 年平均增加 7 次,漲幅平緩且性價比優勢更爲突出的高星酒店,成爲用戶反複比價之後的新選擇。
" 旅客更理性了,他們要便宜,又要品質,還要服務好;會玩能花,但是要貨比三家,絕對不交智商稅。" 去哪兒大數據研究院研究員肖鵬表示,這些視旅行爲剛需的人,将是未來旅遊的主力軍。" 旅遊行業商家提供更低價格、更好服務,才能讓行業可持續發展。"
經過疫情的考驗,旅遊市場的玩法、旅客的需求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黃金周的回歸,倘若隻帶回洶湧的人潮,民衆的吐槽之聲恐會越來越大。今年中秋國慶黃金周四處繁華之下并非沒有不和諧的音符,比如連綿數公裏擁堵的高速公路,上海、杭州、長沙街頭再現拉鏈式人牆,多個景區購票難、停車難、就餐難、如廁難重現,有的景區甚至被遊客高喊 " 退票 ",黃金周的弊病随着高流量的回歸也再度爲大衆吐槽。
提振消費信心後,人們是否還需要這樣的黃金周?黃金周的改革以及帶薪休假機制的落實或将在未來再被公衆聚焦。10 月 8 日,戴斌與攜程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已經共同呼籲對出行需求集中爆發予以解決。兩人建議率先改革學校的寒暑假制度,縮短寒暑假時間,在五一、十一黃金周前後爲學生安排爲期一周的 " 春假 " 和 " 秋假 ",并在制度上推動帶薪休假和福利旅遊對接,鼓勵更多家長根據工作安排自行選擇休假時機,與學生春秋假期相輔相成,避免過于集中于暑期和黃金周。
SFC
本期編輯 劉雪瑩 實習生 章寶怡
21 君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