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 " 無止境。
文|楊睿琦
編輯|趙普通
春節檔逐漸冷卻," 春山學 " 卻持續火熱。
" 春山學 " 源于本屆春晚歌舞節目《上春山》,因集結了白敬亭、魏大勳、魏晨三位藝人,以及撲朔迷離的換裝、走位事件,在春節期間引發了大衆的持續關注,不到三分鍾的節目創造了全網數十億的讨論量。研究 " 春山學 " 的網友互稱 " 同學 ",事件的相關線索和各方分析,成爲同學們口中的 " 課件 "。
《上春山》逐幀分析(圖源:b 站)
從一場表演到一門 " 互聯網學科 "," 春山學 " 不是個例。2015 年的明星旅行真人秀《花兒與少年 2》誕生 " 花學 "、黃曉明在《中餐廳 3》中的表現成爲 " 明學 ";《甄嬛傳》《馬大帥》的輪播和考古,讓觀衆開發出了 " 甄學 "" 彪學 ";網絡紅人晚晚、大冰也有自己的 " 晚學 "" 冰學 "。
這些 " 學 " 興起的背後,一方面是用戶将自身情感、社會輿論在明星身上的投射,另一方面,也有優質内容給用戶提供源源不斷的解讀角度。
隻是 " 玩梗 " 已經無法滿足網友的求知欲,還要從 " 學 " 裏看世事學問,品人情文章。
" 學 " 是怎樣煉成的
從 2015 年《花兒與少年 2》誕生 " 花學 " 開始," 學 " 就不斷走入大衆視野,并形成不同分支。在這其中,最容易出圈的,還是以 " 花學 "" 春山學 " 爲代表的 " 抓馬派 "。
它們往往誕生于一檔多人參與的綜藝或晚會,伴随着撲朔迷離的多方視角以及錯綜複雜的事件走向,讓這些 " 學 ",多少帶點 " 名偵探柯南 " 的意味。
" 春山學 " 就因表演者白敬亭與衆不同的着裝、走位引起網友注意,大批 " 同學 " 開始逐幀分析《上春山》節目中白敬亭、魏大勳、魏晨三人的表現。
爲了佐證各自立場,網友們台上台下的每個角落都不放過。有人扒出白敬亭春晚前特意定制多套服裝,稱其 " 不想和魏大勳一樣 ";有人則發出春晚多次彩排的現場視頻,力證白敬亭春晚走位沒有出錯;王甯和謝娜兩位主持人的相關采訪也被網友們反複揣摩,春晚後采白敬亭對着魏大勳的一句 " 差不多行了啊 " 更是成爲網絡熱梗。
《上春山》演員相關服裝(圖源:微博)
在社交平台上," 春山學 " 更是堪稱這個冬天裏的一把火,點燃了網友們的吃瓜熱情。不到三分鍾的《上春山》,政治學、心理學、厚黑學以及玄學、AI 情緒識别都被網友們拿來借以分析,引發二創熱潮。
上一個讓網友變身偵探的還是 " 花學 "。" 楊洋走失 "" 餐廳打臉 "" 登山紛争 "" 房車大戰 " 等衆多事件都引起網友持續關注與分析。節目結束兩年以後," 房車大戰 " 花絮錄音曝光,許晴、甯靜、陳意涵等藝人再次處于風口浪尖,參演的 7 位明星也被網友調侃 "7 個人 800 個心眼子 "。
《花兒與少年》第二季 " 房車大戰 "(圖源:b 站)
同樣建立在影像上的 " 甄學 "" 彪學 " 發端于電視劇,沒有那麽抓馬,但同樣精彩。
" 甄學 " 是可以說是參與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久且最有生命力的一門 " 互聯網學科 "。從 2011 年首播至今,76 集的《甄嬛傳》一輪輪的熱播不僅在社交媒體上形成 " 甄學 ",最重要的是還養活了一大批的 " 甄學家 "。
《甄嬛傳》華妃用發卡當護甲(圖源:b 站)
這些 " 甄學家 " 一方面擅長用放大鏡反複在劇集中不斷發掘新鮮信息," 華妃用發卡充當護甲 "" 純元舊衣欣常在也穿過 " 這些 " 新知識點 " 都讓觀衆津津樂道。
另一方面," 甄學家 " 們也很喜歡結合曆史背景、人情世故進行深度分析,電視劇似乎在此時真的成爲 " 甄學家 " 們的語料庫。微博博主 " 太皇太後您有喜啦 "、B 站 UP 主 "S 同學甄不錯 "、" 追娘娘特别肝 " 都持續産出系列内容, " 這福氣給你要不要啊 "" 翠果,打爛她的嘴 " 等台詞成功梗化,順利出圈。
《甄嬛傳》經典台詞(圖源:b 站)
" 彪學 " 的邏輯和 " 甄學 " 差不多,但主要圍繞電視劇《馬大帥》中的角色範德彪。《馬大帥》主要講述東北農民馬大帥進城尋女所發生的一系列故事。範德彪是馬大帥的小舅子,比馬大帥先進城,日常穿着骷髅頭毛衣,帶着大金鏈子,号稱自己是 " 遼北第一狠人 ",但卻屢屢遭受生活的拳腳。
《馬大帥》範德彪形象(圖源:b 站)
這樣一個立體的、可供解構的形象同樣迎來了大批 " 彪學家 " 們的二創。2019 年,B 站 UP 主 " 德彪的奇妙冒險 " 發布一系列作品,讓劇集之外的 " 德彪宇宙 " 豐滿起來。
" 甄學 "" 彪學 " 都帶着網友們對一部劇集或一個人物的喜愛,這種對于角色、人物的情感連結,在近幾年也催生出了不少 " 單人學科 "。
和 " 甄學 "" 彪學 " 不同," 單人學科 " 主要圍繞現實人物,且這些人物都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或人設,與時下觀念相沖突,進而引起網友的反感與嘲諷," 明學 "" 晚學 "" 冰學 " 都是這一類。
" 明學 " 來源于 2019 年的綜藝《中餐廳第三季》,當時擔任店長的黃曉明延續了自己在影視劇中的霸總風格,貢獻出包括 " 這個事情不需要讨論 "" 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 好了,不要鬧了,就按我說的做 " 等衆多金句,這正好與當時反油膩、反霸總的主流輿論相違背," 明學 " 在網友們的嘲諷中一路走紅,甚至形成了專有句式,被不斷模仿。
《中餐廳第三季》(圖源:b 站)
" 冰學 " 與 " 明學 " 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冰學 " 的主人公是前山東衛視主持人大冰。如果用他自己的話說,則是 " 主持人、作家、酒吧老闆、油畫家、皮匠、銀匠、歌手、手鼓藝人、背包客、黃金左臉、法國騎士、禅宗弟子 " 大冰。
文青流行的年代,大冰順勢出版《乖,摸摸頭》《我不》《你壞》《阿彌陀佛麽麽哒》《好嗎好的》等一系列著作,還開起了 " 大冰的小屋 ",線下簽售會的火爆程度,大冰自己形容爲 " 握手握出了腱鞘炎 "。
大冰作品(圖源:小紅書)
早已不流行詩與遠方的當下,大冰的往日風光顯得格格不入,一切自以爲豪的稱呼都成爲網友們解構、嘲諷的素材。
" 晚學 " 走紅邏輯也是如此。" 晚學 " 特指圍繞網紅晚晚所形成的一門學科。作爲最早的 " 豆瓣女神 " 之一,晚晚在 2014 年與号稱資源人脈橫跨政、商、文三界的林瀚共同創辦木木美術館,2016 年二人在瑞士舉辦婚禮,這也成了晚學的發端。
《不止于她》(圖源:b 站)
如果說早年間網友們對晚晚的讨論主要集中于和明星心機比美、與藝術家們的私生活以及死活也不肯分享的穿搭秘訣,那麽在和林瀚結婚後," 晚學 " 的重點就變成了人設崩塌。
緻力于在社交平台打造貴婦人設的晚晚,在婚後被網友扒出和婆婆共背一個愛馬仕、" 這崽瑞士也是一段佳話 " 的世紀婚禮五位數也可以 get 同款、林瀚的物質财富也被晚晚親口證實 " 不是他的 "。
《不止于她》(圖源:b 站)
林瀚動辄表達愛意的情詩 " 雷宛螢你是我的奶奶 "" 陽光剛好,Let ’ s 戀愛 " 更是成爲了 " 晚學家 " 們的快樂源泉,模仿句式層出不窮。
" 互聯網學 " 背後,是生活的陰影
各種 " 互聯網學科 " 大流行的背後,實際上是用戶心态及内容市場的雙向變化。
拿 " 晚學 "" 冰學 "" 明學 " 三人組來說,晚晚和大冰代表了虛榮和裝,黃曉明則代表了油膩和 " 爹 ",這些特質都精準踩在大衆的雷點上。人們從他們身上抽象出了一個 " 社會角色模型 ",在鑽研 " 學 " 的時候,其實也是在研究身邊的人和自己。
情感連結與投射的進一步,則是學以緻用,這也是衆多 " 學 " 走紅的根本原因:網友們最愛在 " 群像互動 " 中品人性。
經久不衰的 " 花學 " 塑造了一個史詩級群體修羅場,每位藝人的臨場反應都成爲用戶進行社會觀察與人性剖析的絕佳樣本。随着網友們的不斷 " 鑽研 ",許晴的 " 公主病 " 開始被接受;擔任導遊的女星 " 發瘋 " 崩潰也被理解;陳意涵、楊洋、井柏然更是讓網友自身帶入;最被網友指摘的變成了 " 拱火心機大姐 " 毛阿敏。
《花兒與少年》第二季(圖源:b 站)
對人的不斷研究導緻 " 花學 " 的最終落點變爲:如果自己在職場、生活中遇到這種人該怎麽辦?
這種社會映照在其他 " 學 " 中也同樣适用。《甄嬛傳》中," 甄學家 " 們通過蘇培盛視角學習語言的藝術以及如何與領導相處;甄嬛複寵的三擒三縱讓 " 甄學家 " 們一窺親密關系中的男女相處之道;着墨不多的衛臨、端妃也可以讓 " 甄學家 " 們學站隊,觀察時局。
蘇培盛的職場生存之道(圖源:b 站)
這種内容的實用性吸引越來越多的 " 甄學家 " 加入,反過來助力 " 甄學 " 不斷壯大,這也顯示着用戶側的一種變化。近幾年各 " 學 " 的湧現大體都流行于 B 站、小紅書等新型社交平台,這一方面體現着用戶參與文娛内容的積極性、話語權不斷提高;另一方面用戶的積極二創,也讓這些 " 學 " 裏的影視内容與人得到了二次曝光與更多解讀。
比如随着 " 甄學家 " 們的反複推敲與研究,《甄嬛傳》中柔弱陰狠的安陵容開始被觀衆理解,并與時下流行的 " 原生家庭 "" 小鎮青年 " 相聯系,得到同樣剖析的還有劇中的雍正、華妃等角色。
B 站 UP 主 " 大喜唠嗑家 " 更是以蘇培盛、三阿哥、莫言、小允子等人物視角打開甄嬛傳。" 甄學家 " 們的二創狂歡在豐富 IP 解讀空間的同時,也讓《甄嬛傳》獲得了超越時間的生命力,進一步擡升其商業價值。
圖源:b 站 @大喜唠嗑家
" 單人學科 " 的流行,對于明星、網紅的助力更加明顯。" 明學 " 爲黃曉明帶來巨大流量與曝光,讓黃曉明以全新形象出現在新一代觀衆面前,并火速擴大原有受衆群,明星形象得到最快速的更新叠代;晚學家們的持續讨論則在另一面不斷提升晚晚的知名度以及擴大受衆基礎。即便是嘲諷,也比無人問津好。
回頭再看所有 " 學 ",表面上是用戶化身 " 同學 ",本質上還是用戶借内容審視自己周遭的世界。借用早已形成 " 紅學 " 的《紅樓夢》中的一句話總結: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不管台上台下,人前人後," 學 " 無止境,在哪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