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表示,AI 技術将替代部分工作崗位,也将爲社會創造更多新崗位和就業機會,建議設立 AI 失業保險,爲因 AI 技術發展導緻就業轉型的勞動者提供保障。
随着 AI 技術的快速發展,其對勞動力市場的沖擊逐漸顯現。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5 年未來就業報告》,未來五年内,新技術和産業變革将使全球約 9200 萬個崗位被替代,但也會新增 1.7 億個新崗位。淨增就業機會僅爲 7800 萬個,勞動力市場的結構将發生顯著變化。
劉慶峰提議通過制度創新與政策協同,構建 " 就業監測-預警-響應 " 全鏈條監測機制,建立 "AI 就業動态監測平台 ",并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制造業集聚區試點 " 失業風險預警系統 "。
具體來看,首先應加強 AI 新職業的規劃與管理,推動 AI 新崗位的繁榮,系統性梳理 AI 時代産生的新崗位,強化崗位認證工作。鼓勵高校、職校緊跟趨勢,調整人才培養計劃和課程設置,科學指導職業生涯規劃。加強 AI 技能培訓,尤其要爲低收入群體提供免費培訓機會。
其次是構建全鏈條監測機制,建立 "AI 就業動态監測平台 ",在制造業集聚區試點 " 失業風險預警系統 "。要求大規模部署 AI 的企業提交替代崗位數量、再就業方案等社會責任報告,确保技術應用與社會公平協同發展。
同時試點 AI 失業保障專項保險,設置 6 至 12 個月的失業緩沖期,爲失業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支持,采取 " 政府主導投保 + 商業機構運作 " 模式,爲最易被 AI 沖擊的崗位建立專項保障基金,确保資金的專項使用。引導保險機構開發商業 AI 失業保險産品,爲全社會提供更豐富的失業保障産品選擇。
從保險産品架構設計來看,劉慶峰提議政府主導與商業運作結合,政府通過财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方式,鼓勵企業和個人參與 AI 失業保險。引入商業保險公司,利用其專業能力和市場機制,提高保險産品的運營效率。
在風險評估與定價方面,應針對不同行業進行差異化定價:根據行業和崗位的 AI 沖擊風險,制定差異化的保險費率。同時動态風險評估,定期評估 AI 技術發展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調整保險産品的風險評估模型。
在中關村物聯網産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看來,這是一個兼具前瞻性、現實性和必要性的提案,體現了對技術進步與社會就業關系的深刻理解和積極應對。
袁帥告訴钛媒體 App:AI 失業保險的提出,是對未來就業市場變化趨勢的準确把握。随着 AI 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部分傳統崗位确實面臨被替代的風險,但同時也會催生出大量新興崗位。這一過程中,勞動者的就業轉型成爲必然,而 AI 失業保險能夠爲因技術進步而失業的勞動者提供一定的經濟保障,幫助他們順利過渡至新崗位,從而有效緩解由此帶來的社會壓力,尤其是對中年職場人這一特定群體,能夠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緩沖。
在設計失業保險産品時,袁帥認爲,應注重其科學性和實用性。一方面,産品應能夠覆蓋因 AI 技術發展而失業的勞動者,确保他們在失業期間能夠獲得基本生活保障;另一方面,産品還應與 AI 技能培訓、職業規劃指導等服務相結合,幫助失業者提升自身技能,實現再就業。此外,鼓勵保險機構開發商業 AI 失業保險産品,可以增加市場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滿足不同勞動者的需求。
" 建議國家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充分考慮技術進步與經濟發展的協同性。在推動 AI 技術發展的同時,注重其對就業市場的潛在影響,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實現技術進步與就業增長的良性互動。同時,加強與國際社會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探索應對 AI 技術發展對就業市場影響的策略和方法。" 袁帥表示。(本文首發于钛媒體APP,作者|孫騁,編輯|劉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