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網消息,完善 5G 無線體系,助力 5G 應用 " 輕裝上陣 "。RedCap 作爲最具發展前景的輕量化 5G 技術,被譽爲 5G 物聯網不可或缺的一塊 " 蛋糕 "。而 2023 年,也被業界寄予了商用落地重要之年的期許。
工信部近日發布了《關于推進 5G 輕量化(RedCap)技術演進和應用創新發展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一時間再次引爆 " 通信圈 "。
我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 5G 網絡,海量物聯的過程中,終端成本高成爲制約 5G 規模化發展的瓶頸之一。RedCap 是目前解決 5G 終端高成本問題的有效途徑,産業界積極推進 RedCap 落地商用。
" 很多物聯網市場對網絡有一定的前瞻性要求。NB-IoT、Cat.1、Cat.4 已不能滿足某些應用場景的需求,有較爲強烈的‘ 5G ’需求。但是,5G 模組現在仍很貴,這便阻礙了其在物聯網領域的應用。RedCap 目标即作‘降低成本的 5G ’,推動 5G 通信在物聯網領域的應用。" 愛集微咨詢業務副總經理趙翼說道。
讓 5G" 輕 " 下來
5G 在 R15、R16 定義了增強型移動寬帶(eMBB)、海量機器類通信(mMTC)和超可靠低延遲通信(uRLLC)三大應用場景,以滿足不同用戶的差異化需求。然而随着技術應用的深入,視頻監控、可穿戴設備等一些中高速應用場景中,5G 新空口(NR)并不能滿足其需求,5G 技術需要進一步優化。
因此,第三代合作夥伴項目(3GPP)在 R17 版本中定義了 " 輕量化 5G"(Reduced Capability,RedCap)。
(來源:3GPP 組織)
RedCap 輕量化技術是在确保應用需求和性能的前提下,通過削減設備的能力,降低終端的複雜度,以達到降低成本、功耗以及小型化的目标,使 5G 終端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提供介于在 eMBB,mMTC 和 URLLC 場景之間的應用需求和服務。RedCap 除了低成本有助于進一步擴大 5G 終端的滲透率,能力裁減後也有助于小型化和能耗降低。
簡而言之,RedCap 不僅功能更簡化、成本更低,更重要的是相比 4G LTE 中速率物聯網方案,其原生于 5G,繼承了 5G NR 在帶寬、時延、可靠、切片等方面的特性,具備了 Cat4 沒有的網絡能力。
在 R18 版本中,RedCap 還将進一步降低終端設備成本與複雜度,拓寬 5G 在蜂窩物聯網領域的應用空間,以支撐更多應用場景。
據悉,目前,R17 标準凍結後的 5G RedCap 基本特性可對标 LTE Cat4,而 R18 标準推進的 5G RedCap 将在峰值速率、帶寬上進一步裁剪,可直接對标 LTE Cat1/Cat1 bis。
業界認爲,R17 版本中 RedCap,力争取代基于 LTE Cat 4 的物聯應用;R18 版本中 RedCap ——增強版 RedCap,或将取代基于 LTE Cat 1 和 LTE Cat 1 bis 的物聯應用。
"2023 年商用、2025 年規模發展 "似乎已是業界對 RedCap 落地的共識。
政策加持,一觸即發?
2022 年 6 月,3GPP 第 96 次全會在匈牙利召開。會上,5G R17 标準宣布凍結,标志着 5G 第二個演進版本标準正式完成,這也成爲 5G 建設的 " 指路明燈 "。
R17 标準三大特點之一即爲 " 引入新特性 "。在業界看來,這一标準中,最大的 " 驚喜 " 即引入了 5G 輕量化技術。RedCap 标準凍結,中高速物聯網有了專門的 5G 技術支持。
去年 R17 标準明确以來,RedCap 商用化進程也不斷推進。
不容忽視的是,政策加持助推 RedCap 産業的孵化和快速成熟。
2021 年 7 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5G 應用 " 揚帆 " 行動計劃(2021 一 2023 年)》,明确提出 " 按照 5G 國際标準不同版本階段性特性,分階段推動技術、産業的發展 "" 加快輕量化 5G 芯片模組和毫米波器件的研發及産業化,進一步提升終端模組性價比,滿足行業應用個性化需求,提升産業基礎支撐能力 " 等内容。
此外,該《行動計劃》還指出了 5G 應用重點領域,包括 5G+ 信息消費、5G+ 工業互聯網、5G+ 智慧城市等 15 個垂直行業分類,并列舉了智能安防監控、新型穿戴設備、遠程操控設備、高清視頻監控等具體的應用場景。
2023 年 8 月,工信部發布《關于推進 5G 輕量化(RedCap)技術演進和應用創新發展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設備各界意見,提出推進 5G RedCap 技術演進、産品研發及産業化,促進 5G 應用規模化發展。
此外,《征求意見稿》在構建 5GRedCap 産業體系方面,明确提出:推動産業鏈上下遊協同聯動,推進 5G RedCap 芯片、模組、終端、網絡、儀表等産品研發和産業化,加快 RedCap 與網絡切片、高精度定位、5GLAN 等 5G 增強功能結合,滿足不同行業場景應用需求。發揮基礎電信企業現網優勢,推動 5G RedCap 技術測試和應用驗證,通過場景适配加速商用落地。豐富終端類型和産品形态,開展 5GInside 等生态活動,提升 5GRedCap 終端産品應用兼容性和行業認可度,推動 5G RedCap 芯片、模組成本下降,加快終端商用落地和推廣。
廣州慧智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總監彭洋洋博士表示:"《征求意見稿》給 RedCap 發展提供了政策依據,讓産業發展更有據可依,業界對 RedCap 的投入也将更加堅定。"
彭洋洋博士進一步指出:"RedCap 的本質是在 5G 上做輕量化。‘ 5G ’符合産業對網絡的長期應用需求,而‘輕量化’符合終端大規模部署的低成本要求,因此 RedCap 大規模發展和應用将是必然。但在産業發展的早期,仍需政策的加持以推動産業加速發展及生态正向循環。《征求意見稿》适當其時,将發揮這個作用。"
據了解,提前進行 RedCap 布局的慧智微已推出相關方案——小尺寸、高集成 n77 ( 78 ) /n79 雙頻工規級 L-PAMiF 産品 S55235,其 n77/78/79 頻段模組比競品尺寸小 40%,産品已于今年 6 月量産。
彭洋洋博士指出:"RedCap 射頻方案發展将分爲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即複用原來 5G 方案階段。時間節點大緻爲 2022 年開發,2023 年上半年商用。代表廠商包括高通、慧智微等;第二階段爲針對性開發優化階段。例如,2023 年慧智微推出了針對 RedCap 的方案,尺寸更小,成本更低;第三階段是定制開發階段。即針對 RedCap 需求,射頻企業與平台、終端客戶一起定義簡化方案,極緻滿足 RedCap 需求。"
此外,有觀點認爲 "5G RedCap 産業進展或超預期 "。對此,一産業人士向筆者表示,RedCap 仍是在按照自身規律正常發展,隻不過是行業的預期波動有時比較大。對于商用落地,目前已看到 RedCap 在 5G 智能攝像頭、5G 智慧工廠等領域的落地案例。《征求意見稿》也重點提及 " 電信企業 "。以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家來看,也積極推動 RedCap 産業成熟。中國聯通首發通用型 5G RedCap 商用模組;中國移動勇擔 " 鏈長 " 職責,開啓專項攻關;中國電信依托 5G Inside 計劃,實現 RedCap 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