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2 月 10 日,中國證監會在官網要聞區貼出一篇文章,通報 2022 年案件辦理情況。
裏面提到:" 靠内部消息炒股獲利 " 的市場陋習仍未根除,并購重組、實際控制人變更等重大事件仍是内幕交易高發領域。
同一時間,因爲成飛集團要借殼上市,剛剛複牌的中航電測正在上演瘋狂,連續斬下 8 個 20cm 的一字漲停闆,成爲 2023 年第一大牛股。
在一切沒有定論之前,确實不能高興得太早。可能是被這瘋狂的走勢 " 吓到 ",也可能是看到通報馬上自查,中航電測突然公告:
" 不排除有内幕交易的可能 "。
" 内幕交易 " 這顆毒瘤,一直以來侵蝕着 A 股的肌體,但還不乏有人奉此爲炒股之道。
01
蹊跷交易
2 月 13 日,中航電測發布公告,盡管在本次交易的籌劃及實施過程中,交易雙方采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但是不排除有關機構和個人利用内幕信息進行内幕交易的可能,因此本次交易存在因涉嫌内幕交易而被暫停、中止或取消的風險。
從中航電測的股價變化來看,在 1 月 12 日股票停牌之前,并沒有大的變化。
但從公開披露的股東持股數據變動來看,确實難逃内幕交易的嫌疑。
根據三季報數據顯示,郭彥超、陳楚芳和朱林英三位自然人牛散新進成爲前十大流通股東,分别持有 147.5 萬股、136.22 萬股和 130 萬股。
停牌前一個交易日,中航電測還更新了前 10 大流通股東的持倉情況。
其中郭彥超加倉近 186 萬股,也就是從去年九月底到今年 1 月 11 日持倉量翻了一倍有餘,持股比例提升至 0.56%,躍升爲第七大流通股東。
精準伏擊的不僅有牛散,投資機構也不少。
國華人壽有兩個産品在停牌前新進前 10 大流通股東,而三季報進入前大股東之列的招行旗下的一隻基金産品,在最新持股數據中加倉了 81 萬股。
此外,中航電測回購專用證券賬戶也在停牌前出現在 10 大流通股東中,是否涉嫌内幕交易,也值得商榷。
▲中航電測最新股東持股數據 來源:同花順
因涉嫌内幕交易而終止并購重組,在 A 股并非沒有先例。
2021 年 11 月 10 日,新力金融發布公告,計劃收購比克動力不少于 51% 的股權,切入當時火熱的锂離子電池行業。受此消息影響,公司股價出現大幅上漲,2021 年 10 月末至 12 月 17 日最高點,漲幅超 1.7 倍。
可是十多天後,新力金融收到問詢函,要求公司說明并購交易中是否存在内幕信息洩露的情形。公司随後也發布公告回應市場争議,稱本次重組可能因爲涉嫌内幕交易而被暫停、終止或取消。
2022 年 3 月 31 日,新力金融宣布重組失敗,而終止重組的重要原因之一,或許就是難以脫身的内幕交易嫌疑。
重組失敗,公司股價大幅下跌,幾乎回到了公布消息之前的位置,一切又回到了原點。
02
監管的拳頭
内幕交易被稱爲資本市場的 " 毒瘤 ",人爲造成的信息不對稱,損害了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同時也擾亂了資本市場的價值發現和資源配置功能,堪稱見不得光的老鼠倉。
近年來,在注冊制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下,維護信息披露的三公原則(公開、公平、公正),成爲保護投資者權益和淨化市場生态的重要抓手。
與此同時,伴随着資本市場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滬深證券交易所的異動監控系統也越來越先進。一旦上市公司股價或持倉結構在重大且未公開信息披露前産生異動,監管層很容易從上市公司内幕知情人或者異動賬戶的資金流向和通訊聯絡中找到蛛絲馬迹。
2019 年,證監會處罰的内幕交易案件隻有 55 宗,到了 2022 年,相關案件的處罰數量已增加到 170 宗,内幕交易的查處數量明顯增多。
最近幾個月,有關 A 股内幕交易的信息頻繁見諸報端,而且很多案件是回溯調查,處罰對象和範圍有所拓寬、懲治力度有所加強,監管的嚴厲态度可見一斑。
2022 年 12 月 8 日,锂礦巨頭贛鋒锂業發布公告,公司證券賬戶在 2020 年并購江特電機敏感期内買入對方公司股票 2648.38 萬元,被證監會沒收違法所得 110.53 萬元,并處以 331.59 萬元罰款。在本次判例中,上市公司作爲内幕交易的受罰對象,頗爲少見。
2023 年 2 月 11 日,春興精工公告稱,實際控制人孫潔曉因涉嫌在 2016 年前後公司并購敏感期買入自家股票超過 2 億元,被蘇州檢察院提起公訴。這是 A 股上市公司中爲數很少的董事長因爲涉嫌内幕交易罪被檢察院公訴的案例。
2 月 12 日,因搭上了 ChatGPT 等多重概念而在近期大漲的遊戲公司湯姆貓公告,公司前董事長因爲在 2019 年前後金科文化并購湯姆貓期間,違規減持金科文化的股票,将面臨 300 萬元的行政罰款。因減持避險而被罰,同樣是近年來少見的典型案例。
莫僥幸,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03
陋習待解
" 靠内部消息炒股 " 一直是 A 股市場的陋習。很多人覺得股市就是賭場,炒股要賺錢,就得靠内幕消息炒短線。
在過去投機成風、炒作盛行的時代,價值投資并不受待見,談論宏觀周期、行業趨勢、公司質地、估值高低之類的重要指标,往往被投資者嗤之以鼻,反而是各類小道消息大行其道,各種違規交易的現象層出不窮。如果誰能拿到重要的内幕消息并借此炒股獲利,往往被認爲是有能耐的表現。
在這樣的市場生态和風氣當中,内幕交易成爲司空見慣的現象,對于那些有機會獲得内幕消息的人來講,就很可能犯錯而不自知,以至陷入違法犯罪的泥潭。
2017 年,小牛電動創始人李一男還在金沙江創投任職,華中數控正在籌劃并購重組,時任總裁李曉濤和李一男正好是校友關系。李一男在和對方電話交流過程中,知曉了相關内幕信息,随後在信息敏感期内,使用妹夫和母親的證券賬戶,耗資 1148.55 萬元買入華中數控,合計獲利 700 萬元。
最終,事情暴露。李一男因内幕交易罪身陷囹圄,被判處有期徒刑兩年六個月。
客觀來講,李一男身家早已過億,而且名聲在外,應該不至于爲了 700 萬的利潤铤而走險,其經曆令人歎息之處,就在于市場風氣對人的影響。
如果說李一男的沉淪或許是一時疏忽,很多中小散戶執着打探内幕信息,就有些太傻太天真了。能讓大多數人知道的所謂内幕信息,要麽不靠譜,要麽早已人盡皆知,股價預期早已打滿,隻等着韭菜接盤。
事實上,就算真掌握了内幕交易,也并非穩賺不賠的買賣。前面提到的湯姆貓前董事長王健,就在這筆交易中虧了 230 萬,賠了夫人又折兵。
從資本市場的投資邏輯來講,任何突發性的内幕消息,其實都充滿了不确定性,即使事後利好兌現并出現短期暴漲,那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機緣巧合。
如果真想參與這類有重組等消息預期的主題投資,完全可以從一些基本面出發,比如公司市值規模、股權結構、大股東旗下資産證券化率等方向進行事先布局。隻要克制住追逐短期暴富的沖動,以随緣的心态參與短期博弈,就很難淪爲市場的韭菜,更不會陷入内幕交易等違規違法的泥潭。
從長期來看,決定股價走勢的真正動力,還是估值和業績這兩個核心的指标。任何由突發消息帶來的短期巨大波動,最終都會在時間的長河中被市場抹平,最終顯得微不足道。
特别是在全面注冊制時代,投資者結構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價值投資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公司質地更是決定公司股價走勢的最重要因素。在全新的市場生态下,事件驅動等短線打法,越來越不合時宜," 靠内部消息炒股 ",越來越不靠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