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何珊珊
停産已久的廣汽三菱迎來自己的曆史時刻——重組。
10 月 24 日,廣汽集團、三菱汽車發布公告,宣布對廣汽三菱、廣汽三菱汽車銷售公司實施股權調整等重組事項。
公告稱,三菱汽車和三菱商事将以 1 元對價出售其分别持有的廣汽三菱 30%、20% 股權,重組完成後,廣汽三菱将成爲廣汽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工廠由廣汽埃安承接用于擴充産能,廣汽三菱銷售公司則爲三菱車主提供售後服務。
與此同時,三菱汽車也決定停止在中國的生産。
今年 4 月起,廣汽三菱陸續傳出停産消息。原本計劃 6 月恢複生産,但始終未有複産消息。據廣汽集團此前回應時代周報記者,直到今年 7 月中旬,廣汽三菱的股東三方仍在盡全力推動企業的纾困轉型工作。
從公告記錄來看,廣汽集團之前多次輸血廣汽三菱,嘗試挽救,但最終回天乏力。
10 月 25 日,時代周報記者就重組工作和後續安排分别聯系廣汽埃安和廣汽三菱,廣汽三菱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會根據重組日程積極推進包括工廠更名在内的一系列工作。
廣汽埃安方面也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接下來會依據新公司的業務需求,以 " 以崗定人、雙向選擇 " 爲原則,面向廣汽三菱全體在職合同工發布招聘公告,首批将提供超一千個崗位,已于 2023 年 9 月順利完成招聘評價及協議簽訂等工作。後續新公司及其配套企業若有招聘需求,将優先推薦相關員工。
輸血 20 億,再投近20 億接盤
廣汽三菱 " 被搶救 " 已久。
公告顯示,在過去 12 個月,廣汽集團與廣汽三菱發生的關聯交易金額就高達 13.01 億元。另外據時代周報記者統計,過去一年内廣汽集團先後向廣汽三菱計劃輸血近 20 億元。
今年 6 月,廣汽集團宣布拟向廣汽三菱提供不超過 9.42 億元的委托貸款,去年 9 月,集團向廣汽三菱提供過一筆 10 億元的貸款,兩次合計約 20 億元。
但最終無濟于事,合資車的敗退并非廣汽三菱一家的問題,而是大勢所趨。
據乘聯會數據,日系車市場份額從 2020 年的 24.1% 下降到 2023 年上半年的 17.6%,降幅高達 6.5%,是所有車系中下滑最明顯的車系。
汽車分析師鍾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合資車企實際上一直在接連退出,已成爲趨勢。
10 月 24 日,廣汽集團決定停止搶救,轉而重組。此次重組交易主要涉及兩部分,其中一部分是股權轉讓。
根據公告,廣汽集團将分别以 1 元對價受讓三菱汽車、三菱商事持有的廣汽三菱 30%、20% 股權,受讓完成後廣汽三菱将成爲公司全資子公司;另外,廣汽三菱将廣三銷售公司 50% 股權、30% 股權、20% 股權分别以 1 元對價出讓給廣汽集團、三菱汽車、三菱商事。
雖然此次相關股權對價隻需 1 元,但三方股東還需繼續向廣汽三菱(含廣三銷售)增加資金投入,用于清償債務。
按照廣汽集團公告,重組後,預計廣汽集團還将花費約 20 億元收拾殘局。
廣汽集團稱拟投入貨币資金不超過 15.77 億元用于廣汽三菱(含廣三銷售公司)清償債務,增資 2.25 億元用于保證廣三銷售公司日常經營資金的需要。這兩部分合并金額已高達 18 億元。
另外,廣汽三菱還拟将評估值爲 4.42 億元(含稅)的可利用設備等出售給廣汽集團控股子公司廣汽埃安。将估值 17.80 億的土地、廠房等拟約 1.3 億元 / 年的租金出租給廣汽埃安。
廣汽三菱相關負責人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本次廣汽三菱重組是廣汽集團與三菱汽車、三菱商事股東三方友好協商、共同努力的結果。廣汽三菱品牌生産業務雖将終止,但廣汽集團與三菱汽車、三菱商事仍始終保持友好的合作夥伴關系,三方共同持股的廣汽三菱銷售公司日後将繼續負責車主的售後服務。
10 月 26 日晚間,廣汽集團 ( 601238.SH ) 披露三季度報告,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976.56 億元,同比增長 22.11%;實現歸母淨利潤 45.11 億元,同比下降 44.05%。
截至 9 月底,廣汽集團貨币資金爲 476 億元,短期借款 103 億元,長期借款約 92.5 億元,對比 2022 年底均有大幅增長,2022 年底廣汽集團短期借款 63.09 億元,長期借款 48.54 億元。
關于廣汽集團爲何在貨币資金充足的情況下借款大幅增加,廣汽集團 10 月 27 日在投資者互動平台表示,公司合并财務報表的合并範圍以控制爲基礎确定,合并範圍包括上市公司自身及全部子公司,是各公司依據自身經營情況制定資金計劃,最終合并報表呈現的是多個公司合并後的結果。
資不抵債,1 元 " 賣身 "
作爲一家合資車企,廣汽三菱也曾有高光時刻。
1973 年,三菱汽車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彼時,三菱汽車式最早進入中國的外國車企之一,作爲傳統燃油車車企具有相對先進的技術。進入中國市場後曾與東風汽車合資成立東風三菱汽車公司,很快打開品牌知名度。
2012 年,廣汽集團與三菱汽車、三菱商事以 50:30:20 的股比共同投資設立廣汽三菱,主要從事汽車及汽車零件的研究開發、生産、銷售并提供相應的售後、咨詢和技術服務等業務。
之後廣汽三菱陸續推出歐藍德、奕歌、勁炫、祺智、帕傑羅等多款車型,其中的 SUV 車型歐藍德一度成爲廣汽三菱的支柱産品備受歡迎。2018 年,廣汽三菱年銷量達到 14.4 萬輛,成爲廣汽三菱成立以來銷量最高的一年。
不過,伴随近年國内自主汽車品牌的發展和新能源車企的崛起,疊加廣汽三菱的車型推新速度較慢,公司逐漸走向下坡路。
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财報顯示,自 2018 年起,廣汽三菱的燃油車産品隻有 "ASX(勁炫)、歐藍、奕歌 "3 款,到了 2022 年,燃油車隻剩下歐藍德一款。
據廣汽集團的産銷數據,2022 年,廣汽三菱年銷量已從 2018 年的 14.4 萬輛跌至 3.36 萬輛,5 年跌約 7 成。
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廣汽三菱經審計總資産爲 61.22 億元、總負債爲 49.59 億元、淨資産爲 11.63 億元,2022 年度營業收入爲 41.30 億元、利潤總額爲 -13.49 億元。
進入 2023 年,廣汽三菱的銷售數據愈加難堪。據乘聯會數據,廣汽三菱前 5 個月的累計銷量僅 8943 輛,5 月份産銷爲 0。由于廣汽三菱銷量過低,在今年 4 月廣汽集團産銷快報中,廣汽三菱的數據首次與多家公司合并在 " 其他 " 類目中,此後再未單獨出現。
同步下滑的還有員工人數,天眼查顯示,廣汽三菱的企業社保人數從巅峰期 2018 年的 3881 人一路下滑到 2022 年的 2698 人。
重組之前,廣汽三菱也做出多種努力。
2019 年廣汽三菱曾推出新能源汽車祺智嘗試新能源轉型,但因産品不被市場認可,2020 年已停産。2022 年,廣汽三菱又推出純電動 SUV 阿圖柯,但新車型銷量慘淡。車主指南顯示,截止 2023 年 10 月份,阿圖柯最新月銷量僅爲 6 輛。
今年 7 月,一則《緻廣汽三菱全體員工的一封信》顯示,廣汽三菱目前的産品受市場轉型的影響,銷售遠未達預期,公司經營陷入困境。廣汽三菱經營層和股東方經過慎重讨論,于 6 月份正式進入臨時停産階段,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人員結構的優化。
在這封公開信流傳之前,截至 2023 年 3 月 31 日,廣汽三菱經審計總資産 41.98 億元、總負債 56.13 億元,已經資不抵債。
負債金額在停産期不斷擴大。根據最新交易公告,截至評估基準日,股東方确認廣汽三菱合并口徑總資産爲 42.59 億元,合并口徑總負債已達 82.28 億元。
未來如何?
資不抵債的廣汽三菱最後還能爲廣汽集團帶來什麽呢?
廣汽集團稱,對廣汽三菱進行重組,可最大限度盤活及利用廣汽三菱核心資産,解決廣汽埃安産能瓶頸,節省新建工廠時間及投資成本,抓住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市場機遇,促進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持續穩定發展,進一步提高公司的綜合競争力和盈利能力;同時也避免廣汽三菱解散清算,保障消費者權益及協助員工再就業。
接盤者廣汽埃安,盡管起步較晚,近年已發展爲廣汽集團的中堅力量。
在廣汽集團的公告中,廣汽埃安與廣汽傳祺被并稱爲自主品牌 " 雙子星 "。
據乘聯會數據,今年 9 月的新能源廠商零售銷量排行榜中,廣汽埃安首次突破 5 萬大關達到 51096 輛排名第二,僅次于比亞迪,在今年 1-9 月新能源廠商零售銷量排行榜上,廣汽埃安以總銷量 357487 輛排名第三,僅次于比亞迪和特斯拉。
快速成長的廣汽埃安需要更強大的産能支撐。
埃安的第一工廠是 2019 年全新建設的,第二座工廠是 2022 年收購的廣汽菲克廣州工廠,并迅速完成改造,當時預估年産能可新增 20 萬輛。
若參考改造模式,将現有工廠進行改造後投産,将比重新打造一座工廠更爲節約成本并加快産能提升。
廣汽埃安在官網公告中表示,面對幾近翻倍式的銷量增速,埃安目前兩工廠正在加緊排産,在既有 40 萬 / 年産能的基礎上,全力沖刺全年 50 萬的産銷目标。可以說,提升産能對廣汽埃安來說刻不容緩。
重組完成後,廣汽三菱将轉爲廣汽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廣汽埃安将利用廣汽三菱工廠實現增産擴能,計劃 2024 年 6 月實現量産。建成後,廣汽埃安将形成基本産能 60 萬 / 年,爲埃安實現 2025 年産銷 100 萬的戰略目标奠定堅實基礎。
去年 9 月,廣汽埃安推出了高端系列品牌昊鉑。今年 7 月,昊鉑首款車昊鉑 GT 上市,上市僅半個月訂單已突破 2 萬台;10 月 9 日,昊鉑上市百萬級超跑 SSR;10 月 19 日再預售昊鉑 HT,平均每月一款新車的速度。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曾表示,希望把昊鉑打造成中國電動化的保時捷。
近日,廣汽埃安相關負責人也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對于廣汽埃安旗下品牌的發展定位,昊鉑是廣汽埃安旗下高端豪華品牌,聚焦 25 萬以上的高端純電車市場。埃安品牌則聚焦 10 萬到 25 萬的中高端純電車市場,追求優異的性能與品質。
重組後的廣汽三菱究竟能給廣汽埃安帶來什麽?還需要交給時間和市場去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