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部韓劇《畢業》堪稱不可多得的佳作,出自電視劇導演安畔錫之手,劇本則是由新人樸慶華執筆。
劇集演繹在補習班熱潮期間,大峙追逐補習社的明星講師徐惠珍,在遇到 10 多年前的學生徐俊浩後,迎來自己人生的多重起伏。
安畔錫導演的前作堪稱沒有廢筆,常以 " 背德式 " 的感情作爲表現主體。例如《春夜》中,男主角和已有男友的女主發展戀情;《密會》中,男主愛上已婚的鋼琴老師;又或者集課外輔導熱潮與婚外情于一身的《妻子的資格》。但其筆觸從不獵奇狗血,而是借題切入人類最本質的情感與議題。《畢業》也是如此。
在講述明星補習老師和多年前的學生重逢故事的表面下,《畢業》關注着整個韓國社會的精神危機:嚴峻的社會階級金字塔,殘酷考學風潮下優績主義的人生陷阱,人在現實拷打下理想和務實的掙紮與搖擺,然後才是愛情——這種愛情超出世俗之愛,是兩個人類在價值觀上的契合,在困境中的互助,是一種近乎《茲山魚譜》的情誼。
殘酷,階級金字塔
《畢業》中,年輕一代帶着各自身家,拼湊出現實社會的階層構造。
最底層的人物有:
金賢卓——曾因拍電影失敗負債,拼搏後成爲大峙追逐補習社院長:
徐慧珍——創造補習社 " 大峙洞奇迹 "、靠授課還父債,并擁有不菲收入;
南清美——出身平平,試圖闖出一番天地。
金字塔的第二層是李俊浩——出自中産階級家庭,其父在上世紀 90 年代亞洲經濟危機時期抄底一套江南昂貴公寓,給予他良好的教育。
第一層則是崔勝奎——李俊浩的好友,遮掩财富、生活低調。崔勝奎的家底有着雲霧缭繞般的神秘感,其母金孝任被李俊浩稱爲 " 江南貴婦 ",其父則是從未露面的神秘人物——僅憑他不費吹灰之力便可開設補習社的财力,便可推論,無論勝奎父親身份何爲,父母婚姻狀況何爲,勝奎都可以走他的學究之路,沒有後顧之憂。
這個階層金字塔,奠定了本劇的基調:完全寫實,毫無禁忌。金賢卓院長的焦慮、徐慧珍對金錢的需要、南清美對成就的野心、李俊浩對階級跌落的未雨綢缪:這些紛亂又類同的焦灼,都和身處金字塔頂端的勝奎 " 自己一個人也能玩兒得很好 " 的文人雅士式的悠哉悠哉,有着異常刺眼的對比。
每個人的性情和追求,都不可避免地,沾染着原生家庭财富地位的陰翳和氣味。而這,正是現實的鱗片,閃着層次細膩的光。
院長和徐慧珍之間那同病相憐式的情感根基,雖藏得深,但可通過細節一覽無餘:兩個曾背負債務的可憐人,同仇敵忾,共同奮鬥,締造強有力的紐帶。院長狡猾多疑,兩人的的關系是兩個被絲帶連起來的漂流瓶,雖随着處境的水波,搖搖晃晃時近時遠,但分開,卻并非易事。
優績主義與
文憑主義的承諾
從貧瘠的生活中,走向成就,品嘗金錢的滋味,從而希冀更多的成就和金錢。這就是優績主義的深層渴望:憑借個人的才能努力,獲取社會地位和财富。
但别忘了,前提是,你所努力的方向、方法、領域都要嚴格遵從優績社會設定好的規則:單向度地僅從财富地位的角度進行判定,人人都是銷售,銷售産品和自己。這一規則最直接的衍生品便是學科歧視。這也是爲什麽白發魔女對首爾大學人文科嗤之以鼻,對醫科大學青睐有加,哪怕她自己本就是國文科出身。
《畢業》中多次提及明星講師應有的條件之一:面容姣好,因爲更能引發購買欲。這也是自我商品化的指征之一
劇作着墨最多的,是填鴨式教育和啓迪式教育之争。南韓考學競争之激烈,在韓國紀錄片《學習的背叛》中有全面的展現。如果想以教育打破階級固化,實現躍升,填鴨式絕對是最見效顯著的方式。而文憑主義許諾的美好未來是否能夠成爲事實,則值得懷疑,李俊浩及其父就是一個反例。
美國政治哲學家邁克爾 · 桑德爾曾在《精英的傲慢》一書中引用作家托馬斯 · 弗蘭克的看法,後者認爲一味地強調教育改變命運這一道德觀,實際上是 " 忽視了實體經濟中正在發生的事情——從壟斷權力到金融化再到勞資關系——而沉迷于道德幻想,這種幻想讓他們不與任何人對抗 "。
" 白發女魔頭 " 崔亨善的一席話,道盡現實
結構性問題将壓力轉嫁到個體身上,并進行道德綁架,這是文憑主義的原罪。沉重的書包、漫天的學習資料、刷題技巧的花樣,在這種機械的吞吃期間,已沒有細嚼慢咽的可能。而這種講求性價比的習慣,貫穿社會各個面向,補習社是社會縮影。從補習班教師到學生,優績和考試,都吐露着它們有毒的絲線。
紀錄片《學習的背叛》中,學習還和家庭經濟挂鈎。富人區的部分孩子們甚至在小學期間就已學完了高中内容,被稱作 " 怪物 "。考試成爲階級流動的公平之選,但備考之路,并非公平
《畢業》的的雅緻之處,在于如實展現冰冷枯燥的現實全貌的同時,尋回那早已被流放的深刻思辨,巧妙地在它與轟鳴的社會機器之間建立對話。而思辨之魂借用的軀殼,正是國文科的 " 閱讀之美 "。
如何将正确閱讀和考試結合起來,這是打破 " 考試僵化學生思維 " 弊病的突破口,也被理所當然地打壓否決:雖然遵循大家熟知的 " 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 " 的邏輯,但它太慢了,正如所有正向的愉悅都是緩慢的。急功近利的思維慣性,無法顧及正确閱讀帶來的不僅是潛在的成績提升,更是滋潤心靈的春雨。但這種改革的潛力恰恰是人們不敢接受的,因爲此時此刻它擁有的隻是潛力,而非立竿見影的效果。而考試的壓力容不得半點差池。
即使不易實現,但這個想法曾引發《畢業》中的三位老師曾相聚 " 午夜飛行 " 酒館,在原本寂寥的雨夜中,熱烈讨論教育方法的改革。
鏡頭透過夜雨朦胧的窗玻璃,向内窺探,暖光溫存,頗有些杜甫在一詩中展現的君子之間的共鳴與愉悅。這也是全劇的高光時刻。
即使舉步維艱,但老師們對這個想法還是偶有實踐:
徐惠珍教授如何從作家生平入手了解其作品中蘊含的感情;李俊浩借用影片來觸發視聽感官,讓學生領略到正确閱讀需要出觸發的多重感官;表尚燮通過一曲 1920 年的童謠《看家的孩子之歌》的現場表演還原作品氣韻,延展想象力,令學生們充分領會詞彙的來源。
愛情,
的确毀掉了某種東西
《畢業》的在愛情維度上,敢于觸碰 " 優績社會 " 中的愛情樣态。而非真空中的激越之愛。
14 年以來,徐惠珍在競争激烈的大峙洞地區獲得一席之地,盡享績效帶來的優渥生活。而後,李俊浩出現,一切開始搖搖欲墜。正如同事所形容的:" 徐惠珍開始走下坡路了。" 更不用提及戀情曝光帶來的職業危機和名聲大損。
這一切是否值得?用 " 戀愛腦造成崩塌 "" 與其戀愛不如獨自搞錢 " 來判斷這一切是否值得——這樣的思路一方面可以透露出男權社會依然當道的當下,是如何令女性不滿于舊有的性别模式,又是如何逐漸喪失對感情的信任。長久的傷害和無所改動的不平等會令防禦系統變得及其敏銳,相應地,也會鈍化情感感知能力。
另一方面,這樣的思路可以引出這樣一個問題:這是否也是單一價值觀的衍生品?伍爾夫曾在《一間屬于自己的房間》中這樣寫道:" 女人想要寫小說,她就必須有錢,還有一間屬于自己的房間。"
斷章取義便是誤讀,這句話設置的前提很重要:對錢财與房産的獲取,爲的是女性保有獨立自由去實踐理想。回到劇中,惠珍的理想真的是以鐵般的意志、機械的節奏,複制一次次的優異績效嗎?把自己當作機器一樣去使用、獲得财富,就是愛自己嗎?
早在故事的開端,她對這份職業的評價隻有兩個:枯燥,收入高。職業滿意度低,這便是潛台詞。教培之路,并非她的本命,她的初心是通過司法考試,現實的拖拽和财富的塵土掩埋了這份理想,但它還在。
劇本的創作方式是将惠珍在這片塵土中的日複一日,第一時間展現出來,但萬不可将其視作惠珍本人黃金時代的黃金之地。寫到這裏,我們可以回答 " 這一切是否值得 " 的問題:惠珍所認可的人生價值和 " 戀愛腦的失敗 " 這種話正可謂牛頭不對馬嘴,分屬兩種價值判斷系統。世界是多元的,價值系統是多樣的。唯一具有真理性的價值判斷,應該是劇中惠珍的信念:活得像個人。換句話說,就是擁有真正的靈魂的愉悅。
保全靈魂,在階級固化、扭曲競争、單一價值觀的現實中,絕非易事。愛情的确毀掉了惠珍的事業,也修複了她清泉般通透的本真。
" 活得像個人 " 也是慧珍在學習資料上寫下的話
禁忌之愛,
不僅是愛情
金賢卓院長招收俊浩等年輕講師,企圖以 " 鲶魚效應 ",增強院内競争意識。從劇本創作角度來看,這同時也是将俊浩的活力當作刀鋒,切入惠珍乏味的現實生活。刀鋒的兩面分别是:理想,和愛情。
俊浩和惠珍的愛情,雖有 " 師生戀 " 的不倫噱頭,但在這禁忌的背後,是超出激情的知己情誼。情誼因文學而起,又因重逢有所進展。安畔錫巧妙地将一顆情愫的種子,通過時間的跨越,讓它破土而出,原本背德的禁锢不複存在;同時,又以對過去的頻繁閃回來滋養當下。靈活調用的過往,正是通往人物内心的最佳通道:它解釋了令惠珍名噪一時的 " 大峙洞的奇迹 " 的真正含義——塑造了俊浩在務實之餘也能固守理想主義的完整人格;當這份過往與高中生李時宇重合,則産生了巨大觸動,瓦解了惠珍的盔甲,令她面對真實的自己。
李時宇與李俊浩學生時期的形象的重疊,化爲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形象:不應該被應試教育犧牲的敏感聰慧的心靈
這部主打愛情職場的劇作,倒是在主題上與《茲山魚譜》有着諸多的相似之處。
男女主之間的感情,也與丁若镛和黃裳有某種對位。俊浩對改革的躍躍欲試不正對應了《茲山魚譜》中黃裳的仕途雄心,而職場老手慧珍大多時候已經放棄了新的嘗試則對應着丁若镛的出世。
這份認知和經驗的錯位,以及亦師亦友的關系,促成了男女主之間不僅限于世俗之愛的知己情誼。
當我們跳出劇情,從編劇的創作手法角度來觀察,俊浩的存在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觀劇當然也需要對另一種可能的想象。假設沒遇上俊浩,惠珍還是會就申庚林的《農舞》與表尚燮産生争執;也會在第二次會面時,被對方揭穿自己的假面和潛意識中的利己心理;但卻不會在第三次會面時,探讨教育的本質。
當編劇創造出俊浩這個人物時,我們會看到惠珍将自己醜陋的一面敞開給俊浩看,這是愛情,也是交流進入深度模式的第一步;而正是因爲俊浩,教學方式的改革在兩人間引起的争執,才能間接的揭示出表尚燮的人物内核——真正的教育者。因此也才能真正将 " 三君子 " 的模式建立起來。
從知己到愛人之間需要跨越的鴻溝
說起像刀一樣的俊浩,他不僅在情節功能性上,不可或缺;作爲人物,他和南清美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承載創作者希冀的理想人物。本劇中愛情的樣貌,也是少有的言之有物。
我們常說愛一個人沒有原因,激情襲來,就像酒神附體,肆意享受就好。但安畔錫導演對愛情的處理,有着 " 風泉滿清聽 " 的甯靜深邃,也有着謹慎的理性 " 檢閱 "。
崔勝奎是在确認了南清美的價值觀之後,才真切表白。俊浩接納了惠珍的不完美之處,以自身的教學信念打動了惠珍,感情由此加深。男歡女愛在理性的價值判斷中,在理想主義的交鋒中,躲開了淪爲平庸至極的情感的風險,在有着廚房油膩味道的現實裏開辟一方淨土。
即使是甯靜緻遠的愛情,也有角逐的一面。從師生模式起步的愛情,在職場中依然缺乏勢均力敵的契合感。而這場長達 16 集的愛情角逐,正是兩人真正對等的漫長過程,所謂 " 畢業 " 正是如此:隻有完成自己的成長之路,才能以絕對的自我肯定,去愛着自己和對方。
性别和權力的遊戲
《畢業》之所以是部佳作,是因爲創作者關注着整個南韓社會的精神危機,客觀展現。數段文學作品的選取,從古至今,涵蓋整個南韓社會現實縮影,折射惠珍的處境,可謂精妙之筆。
前輩對後輩說一不二的權威,母親們的喪偶式育兒,女性在職場中的人微言輕,無處不在的攀比意識,以及前文細述說的豺狼式競争意識,階級的固化,文憑主義,等等,都在劇中有所體現。
《茲山魚譜》中的丁若镛和黃裳,被 " 白發魔女 " 引用,意在諷刺惠珍和俊浩的師生情
李俊浩可以毫無心理負擔地挑戰父母的管轄和束縛。崔勝奎則是完全的精神獨立,出離名利攀比,讀書就是因爲有趣。這兩個男性角色反襯着現實。男權意識同時也滲出毒素:無能但頗具權謀的副院長禹勝熙,以 " 沒有财力何以談愛情 " 的論調刺激俊浩的痛處。
不過,編劇以南美清要供養崔勝奎繼續讀書的情節,與前一論調針鋒相對。惠珍與俊浩的愛情陷入輿論漩渦,轉化爲慧珍個人的信譽危機,輿論釋放的惡意,和對學習環境和情感健康的擔心,其實并不等同。此類惡意出自厭女的意識形态。
最佳補習社的權力在握者雖被稱作 " 白發魔女 ",但其實她很大程度上抹除了自身性别,甚至是人性。她與幽深的走廊、廣闊的辦公室融爲一體,成爲戴着面具的權力的幽靈。成爲規則本身。
權力抹除了她的性别,而暴力則消解了她的權力,剝掉她苦心經營的權威外殼,留下一個空洞的回響。暴力将人爲構建的條條框框,一一打破,轉爲動物本能沖動締造的叛逆喜劇。
母親們圍聚在一起,用隐晦但明确的話語進行蕩婦羞辱
慧珍和表尚燮的首次沖突,凸顯了男性生物學暴力的優勢地位
荒原上,有樹臨風。這是《畢業》的意境。既有砂石般繁多的麻煩,也有珍貴稀少的元氣紮根、生長。
影片中多次出現的細雨,是一種期盼的具象體現。
它浸潤一切,青蔥樹木,還有枯枝敗葉。
/TheEnd/
更多劇集介紹
幾個月來,所有人都在讨論這部劇
2024 最佳劇集,爲何 nbcs?
近期最好的美劇之一,豆瓣隻有 600 人看過
你和隊友,好久沒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