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A 股聞 " 基 " 起舞,大基建徹底爆發。
周三,A 股三大指數集體高開。截至上午收盤,滬指小幅上漲,創業闆指高開低走,兩市超 3900 股飄紅。值得一提的是,在利好助攻下,上證指數一度逼近 3000 點,深證成指 9600 點得而複失。
盤面上,水利建設闆塊掀漲停潮,深水規院、龍泉股份、青龍管業等 12 股封闆。地下管網、新型城鎮化、水泥建材、工程咨詢服務、工程建設、東數西算等闆塊位于漲幅榜前列。北向資金結束了連續 7 日的淨賣出态勢,早盤一度淨買入超 30 億元。
盤面上,大基建闆塊掀漲停潮,深水規院、龍泉股份、安徽建工等 10 餘隻個股漲停;消費股有所回暖,旅遊酒店、食品飲料漲幅居前,衆信旅遊漲停;算力股集體走強,優刻得以 20% 幅度漲停。
10 月 25 日上午,受利好政策密集影響,港股三大指數集體高開,恒生指數漲 1.13%,恒生國企指數漲 1.47%,恒生科技指數漲 2.84%。
消息面上,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發 2023 年國債 10000 億元,增發的國債全部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中信證券表示,增發 1 萬億元國債、自 2000 年以來首度年内調整預算傳遞财政積極發力的信号,預計會對四季度及明年 GDP 将産生顯著帶動作用,有利于股市整體情緒的提振。
掀漲停潮,大基建爆發
今天上午,基建産業鏈全線暴漲。
水利闆塊中,深水規院以 20% 幅度漲停,龍泉股份、安徽建工、金洲管道、合衆思壯、錢江水利、國統股份、冀東水泥、青龍管業等 10 餘隻個股漲停。
鋼鐵闆塊都大漲,金洲管道漲停,新興鑄管等多股大漲。
此外,裝配式建築、污水處理、民爆、建築節能等闆塊也都大漲。
消息面上,據新華社 10 月 24 日消息,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發 2023 年國債 10000 億元,增發的國債全部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災後恢複重建和彌補防災減災救災短闆,整體提升我國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資金使用方面,據财政部介紹,将重點用于八大方面:災後恢複重建、重點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災害應急能力提升工程、其他重點防洪工程、灌區建設改造和重點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城市排水防澇能力提升行動、重點自然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工程、東北地區和京津冀受災地區等高标準農田建設。
在增發國債之後,2023 年中央預算也作出相應調整。據了解,2023 年中央本級支出不變,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比年初預算增加 5000 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預算相應增加 5000 億元,支出增幅由 5.2% 提高至 7.4%。與此同時,财政赤字也相應增加。2023 年全國财政赤字由 38800 億元提高至 48800 億元,中央财政赤字由 31600 億元增加到 41600 億元,預計财政赤字率由 3% 提高到 3.8% 左右。
市場人士表示,從産業鏈來看,水利建設上遊主要包括建築材料、輸水管道等,中遊涵蓋水利工程設計、施工及養護等,下遊主要包括政府城投公司等。在穩增長背景下,水利投資規模迎來快速增長,利好水利投資全産業鏈。
機構火線解讀
中信證券研報指出,本次時隔 23 年再度進行年内預算調整并增發國債,向市場傳遞出了積極的财政政策發力的信号,預計将對股市投資者的整體情緒有所提振。此外,考慮到本次增發國債将主要用于災後重建、防洪治理等 8 個重點方面,預計對基建及相關闆塊有所帶動。與此同時,預計基建上遊需求也将迎來一定提升,利好上遊行業。
對于債市而言,在支持信貸增長和實體經濟修複的目标下,中信證券認爲央行有較大概率在四季度降準,也不排除降息操作。若寬貨币取向得以驗證,财政發力對債市的影響或将體現爲利空出盡的邏輯,長債利率調整後将具備較強配置價值。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表示,我國基建投資仍具有較大空間,尤其是在減災防災比如城市排水防澇、防洪建設等方面,同時我國基建投資呈現出區域結構不均衡的特點。此次資金用途針對性強,目标明确,選擇了補短闆、惠民生的領域,這也是财政保障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工作的應有之義。
中金公司研報指出,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發特别國債 1 萬億元,集中用于支持災後恢複重建和彌補防災減災救災短闆。中央加杠杆,彰顯了中央政府穩增長的決心。考慮到債券發行和投放需要時間,我們小幅上調 2023 年四季度和全年 GDP 增速預測分别至 5.6% 和 5.3%,全年基建投資增速或在 8% 以上,并預計政策效果更多體現在 2024 年。四季度财政政策加碼,有望穩住四季度乃至明年經濟增長和經濟主體預期,經濟進一步企穩可期。展望明年,我們預計中央政府在新增赤字中占比繼續提升,中央加杠杆仍有空間。
申萬宏源表示,今年以來财政的基調是控制風險,以化債爲主,傳統基建投資增速不斷被壓降,但這爲 2024 年穩增長提供了更大的彈性,特别是本次萬億國債投向選擇了隐性債務相對較小的水利環節,其對未來糧食安全以及防災減災所形成的社會收益方面作用巨大。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新華社、市場數據、券商研報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