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假期無論走到哪裏,從城市到鄉下,都會有種感覺:現在的食物再也吃不出小時候的味道了。
那些制作精良的美食紀錄片,每一部總能挑動起觀衆對食物的欲望,但回歸現實,現代人可能正陷入前所未有的 " 美食荒漠 " 中:吃的東西散着一股工業速成味,外賣野蠻生長,購買食物前還要仔細考慮它的安全問題。
◎ 站酷海洛 PLUS
再也尋不着童年的味道了。到底是爲什麽會這樣呢,是食物變了,還是人變了?
01
食物變了,沒了原味
與小時候相比,我們現在吃的食物确實變了,确切地說,是食物的品種、生長周期、儲運方式、養殖方式,以及生長環境變了。
第一,品種變了。
以前,我們吃的食物是土生土長的。随着現代科技的發展,農業進入工業化時代,爲了增大糧食産量,專家們培育出了各種新品種。其中的一個代價,就是使食物原本的天然口感遭受到損失。
比如市面上的西紅柿,已很少能吃出酸甜味了。做個西紅柿炒雞蛋,還得放點番茄醬,這主要是因爲番茄品種變了,其糖酸比與含糖量都在下降。
以前吃的土豬肉肉質緊緻、口感鮮嫩,如今一些豬肉吃起來又硬又 " 柴 ",其原因之一是肌内脂肪的不同。通常認爲,品質良好的豬肉肌内脂肪在肌肉組織中的含量需大于 2.5%,土豬的肌内脂肪含量大多數爲 3%~5%,而一些外來品種豬的含量不足 1%。
◎ 被圈養的豬崽。/ 站酷海洛 PLUS
其次,生長周期及儲運方式變了。
爲了提高經濟效益,食物的生長周期及儲運方式也悄然發生了改變。
以前的豬要滿一年才能出欄,現在的豬養半年就被宰殺了;以前的母雞能下好幾次蛋,現在的雞還沒 " 滿月 " 就要成爲盤中餐。
你小時候吃的瓜果,都是從樹上、田間即摘即吃的,現在我們不僅能在冬天吃到夏季的時令水果,也能在北方吃到南方的品種。在漫長的儲存與運輸途中,食物的味道也會有所變化。
◎ 新鮮采摘下來的荔枝,準備打包運往遠方。/ 站酷海洛 PLUS
第三,養殖方式變了。
曾經的鄉村雞犬聲相聞,牛馬豬就散養在房前屋後,活動空間很大,它們可以自由采食林間的食物。從年頭到年尾,土豬、草雞因充足的運動而增加了代謝能力,促進肌内脂肪的沉積,肉質變得緊實,口感也很棒。
現在這種景象已經消失,成千上萬的禽畜擠在養殖場或者小小的籠子裏,吃着标準化飼料長大。
◎ 現代化養雞場。/ 站酷海洛 PLUS
有研究認爲,長期處于高壓狀态下的動物會因應激反應而導緻肌肉中的乳酸積累,進而造成肌肉蛋白結構改變,讓肉質變得松軟,影響風味。
第四,生長環境變了。
食物的味道,與其生長的環境是無法割裂的,而生長的環境涉及到土壤、水質、空氣、農藥、化肥等諸多方面,這些因素發生改變,食物的口感也會随之而變。
JANA 上一項研究曾比較了美國 1950 年和 1999 年 43 種食物的營養變化,結果發現有 6 種營養素(蛋白質、鈣、磷、鐵、核黃素和抗壞血酸)出現了明顯下降,這種現象其實與環境的改變息息相關。
以土壤爲例,化肥、農藥的普及實現了人類糧食的增産,但也導緻土壤質量下降,出現土地闆結、酸化、退化等問題。土壤的過度消耗,會令農作物營養流失,進而影響食物的口感。
02
你也變了,味蕾被歲月改變
除了受客觀因素影響外,食物的口感也受主觀影響。
《孔子家語》曰:" 久入芝蘭之室而不聞其香,久入鮑魚之肆而不聞其臭。" 意思大概是剛走進一間有蘭花香的房間時,會感到特别香,但在房裏呆久了,就不會再覺得香。
飲食也是一樣的道理,同樣的東西小時候覺得好吃,但吃多了就沒有記憶中的味道了。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爲 "感覺适應 "。
◎ 街頭巷尾的 " 老味道 " 似乎也變了。/ 站酷海洛 PLUS
此外,現代人飲食豐盛,瓜果蔬菜、水産生鮮每天都能吃到,早已沒有了貧困時對食物的原始渴望。但如果讓一個人餓上幾天,吃大饅頭也會覺得香甜。
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味蕾會逐漸減少,品嘗能力的下降也會改變我們對食物的看法。
2015 年發布于 Appetite 雜志的一項研究顯示,積極情緒與甜味增強和酸味降低有關,負面情緒則相反,即人所處的境遇會影響對食物的感知,如傷心難過時 " 吃龍肉都沒味道 "。
03
要産量還是要口味?
當 " 變味 " 的食物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這不禁勾起大多數人的回憶:一滴芝麻油能讓整個屋子飄香;土豬肉口感醇厚,咀嚼時滿嘴流油;土雞蛋蛋白細膩、蛋黃松軟,味道濃郁。
當無法觸碰兒時的味道時," 土味視頻 " 就成了我們的一種慰藉:烤竹筒飯的樂趣,讓屏幕外的城市人垂涎欲滴;李子柒視頻中清新脫俗的鄉村意象,讓精英白領向往不已。
◎ 令人垂涎三尺的烤竹筒飯。/ 站酷海洛 PLUS
過夠了 " 食不知味 " 的城市生活," 回家種田 " 成爲城市部分中産階級推崇的生活。在部分人看來,要想找回小時候的味道,就應該摒棄 " 科技與狠活 ",回到從前的耕種模式,像真正的農民那樣去勞作。
然而,這種操作方式在中國乃至全球都是不現實的,因爲地球上 " 嗷嗷待哺 " 的人實在太多了,還有不少經濟落後的地區爲溫飽問題發愁。
1800 年,地球上僅有 10 億人口,如今這一數字已增長至 77 億,預計 2050 年将會增至 95 億,如果爲了食物的味道而 " 開曆史的倒車 ",勢必會有成千上萬的人忍饑挨餓。
◎ 世界人口增長預測。/ 站酷海洛 PLUS
回看中國,爲了養活 14 億人,數十年不斷地對土地、種子、技術進行開發和改良,好不容易擺脫了貫穿曆史始終的 " 饑荒 " 問題。現代人所排斥的化肥、農藥,它們其實早已成爲人類不可或缺的物質。有統計顯示,若完全使用有機肥,中國糧食産量或減少 30%,這意味着有 4 億人要挨餓;若不使用農藥,則會造成 10%-50% 的損失,甚至可能導緻部分農産品絕收。
總而言之,現代人之所以能吃得飽,離不開 " 科技 " 的保駕護航,我們已不可能回到從前的耕種模式,也不可能因 " 口感 " 而舍棄 " 規模化 "。在生活質量日益提高的情況下,如何讓食物仍然美味和健康,是需要不斷探究的課題。
編輯|廖穎瑤
編審|葉芳
封面|站酷海洛 PLUS
RECOMMEND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