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屬于小米的「跨越時刻」。
比小米手機曆史還長的 MIUI 迎來告别,澎湃 OS 登場了。對标 iPhone 環節如期而至,在越級的 iPhone 15 Pro 面前,小米反而多了些底氣。
回首 8 月的年度演講,雷軍表示,小米過去三年的高端探索之路,是近十年來最痛苦、也是收獲最大的一次。手握小米 14 的雷在發布會上擲地有聲地說道:
新十年奮鬥的目标,就是大規模的投入底層核心技術,緻力成爲全球新一代的硬核科技的引領者。
在雷軍看來,小米的科技觀就是深耕底層技術,長期持續投入,軟硬件深度融合,AI 全面賦能,一時間也與本場發布會的新品遙相呼應。
今夜過後,從一碗粥和一個系統出發的小米,将打碎過往,再次重新出發。
越級對标 iPhone 15 Pro ,小米 14 小屏極窄邊框,光影獵人登場
6.36 英寸的小米 14 三邊窄至 1.61mm,下巴繼續收窄至 1.71 mm,直擊去掉「大黑邊」的用戶痛點。
小米 14 的這塊屏幕支持 1-120Hz LTPO 刷新率,采用 1.5K 分辨率和 460PPI,支持全程 DC 調光,峰值亮度可達 3000 nit。
爲了把紅外藏到背部相機區域,小米 14 将揚聲器開孔改爲微縫式設計,頂部麥克風藏到了聽筒區,「東挪西藏」之下,小米的頂部設計做到了完全無孔,非常幹淨利索。
按照徕卡的标準,隻有 f/1.4-f/1.7 光圈範圍内的大光圈鏡頭,才能被稱爲 Summilux 鏡頭,而小米 14 帶來了 f/1.6的主攝光圈,進光量是上一代的 180%,而小米 14 Pro 的光圈值爲 f/1.42,這也是目前手機中的最大光圈。
小米 14 搭載全新的「光學獵人 900」影像傳感器,規格尺寸達到 1/1.3 英寸,具有 1.2μm 單顆像素、2.4μm 融合大像素,能夠捕捉前所未見的光影細節。
有意思的是,發布會前,雷軍表示小米 14 系列堅定對标 iPhone,小米 14 更是越級對标 iPhone 15 Pro。
在與友商對比的環節中,小米 14 比 iPhone 15 Pro 的進光量大了 20%,小米 14 Pro 也比 iPhone 15 Pro 進光量大了 52%。
此外,該傳感器具有超高動态範圍 13.5EV,色彩更真實,光影細節更豐富;同尺寸功耗降低 42%,續航更持久,創作更自由。
光影獵人 900 還支持全新的單幀 HDR 策略「雙原生 ISO Fusion Max」,捕捉一幀影像之後,會送到兩個不同的放大電路之中,然後小米影像大腦會對這兩幀照片進行融合,獲得最大 13.5 EV 動态範圍的照片,比一英寸 IMX 989 高 8 倍。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光影獵人 900 的原生高動态範圍,小米 14 系列可以直出 14 bit RAW 和 UltraRAW 文件,具備寬闊的後期空間。
演示樣張是一隻在胡同裏被抓拍的貓。作爲一個典型的逆光場景,可以看到,貓的毛發細節保留還算完整。此外,得益于大底大
發言人還演示了小米 14 的夜景表現,可以看到,在燈珠下面的遮陽傘下,畫面并沒有被暴力提亮,而是被柔柔地撒上了一層光,同時暗部細節也保留得相當完整,帶來更好的視覺效果。
從 OV48C 到 IMX 989,再到光影獵人家族,小米在定制傳感器的大道上一往無前。在第三代的徕卡色彩科學、多攝一緻性、徕卡瞬息抓拍等功能上,也能看得出小米 14 在影像上下了不小的功夫。
昨天高通前腳剛發布完骁龍 8 Gen 3,後腳小米便成了全球首發骁龍 8 Gen 3 的最大受益者。在核心規格上,骁龍 8 Gen 3 CPU 升級爲 1+5+2 的 8 核心架構,也就是 1 個 X4 超大核外加 5 個 A720 大核,還有兩個 A520 小核。
我們也對手上拿到的小米 14 做了更詳細的測評。經過實測,小米 14 安兔兔跑分直接突破 200 萬大關,跑出了 205 萬分的超高成績。
以「原神」爲測試對象,當小米 14 開啓性能模式後,遊戲内設置全部拉滿到最高畫質 60 fps ,在室溫 25℃ 的環境下玩了半個小時,幀率基本能穩定在 60 幀的水平,同時手機正反兩面的溫度也都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一天一充的手機越來越少了,小米 14 内置了一塊 4610mAh 的電池,支持 90W 澎湃有線快充,隻需 31 分鍾,即可充至滿電量。此外,小米 14 還支持 50W 澎湃無線秒充,隻需 46 分鍾,即可充滿電量。
小米 14 在配色方面也花了很多心思,小米 14 共有岩石青(玻璃),黑色(絲絨磨砂玻璃),白色(玻璃)和雪山粉(科技納米皮)四種配色可選,起售價爲 3999 元。
小米 14 Pro,曲屏之美,龍晶之力,影像再升級
與小米 14 的四窄邊直屏不同,小米 14 Pro 搭載的是一塊 2K 的全等深微曲屏,屏幕四邊和四角以相同曲率微小下彎。這一次,無論是直屏的視覺效果,還是曲面屏的順滑手感,小米 14 Pro 不做選擇,直接「全都要」。
小米 14 Pro 屏幕材質上采用了小米龍晶玻璃,借鑒陶瓷的微觀結構,抗跌落性能達到康甯大猩猩玻璃的 10 倍,即使反複摔落也能安然無恙,但建議還是不要輕易嘗試。
小米和徕卡的合作已有多年,小米 14 和小米 14 Pro 均配備了三攝四焦段影像系統,搭載了三顆徕卡大光圈鏡頭,覆蓋攝影師最常用的 14mm-75mm 焦段,其中主攝還可以創造一個虛拟 2x 鏡頭,實現更爲連貫的變焦擋位,相當于集四顆鏡頭于一身。
小米 14 Pro 還獨占了 1024 級可變光圈,可以在 f/1.4 - f/4.0 的範圍内自由調節光圈值,能夠如瞳孔般自動适應光線。光圈的多葉片結構類似相機鏡頭,但體積卻小巧很多,單個葉片僅有 55 微米厚,薄如蟬翼。
此外,借助無級可變光圈,小米 14 Pro 還下放了小米 13 Ultra 獨有的「街拍」模式,雙擊音量鍵即可在 0.8s 内啓動相機并完成抓拍,無需對焦,瞬息抓拍。默認使用的 35mm 人文焦距,也能夠幫助你平衡構圖複雜度。
得益于小米澎湃 G1 電池管理芯片,電池容量達到 4880mAh 的小米 14 Pro,支持 120W 澎湃有線快充,18 分鍾,即可充滿 100% 電量。此外,小米 14 Pro 也同樣支持 50W 澎湃無線秒充。
IP68、全頻段的四低頻天線、立體的雙揚聲器,小米最大的 X 軸振動馬達,小米 14 Pro 全都有,小米 14 Pro 推出了岩石青,黑色,白色三種配色,起售價爲 4999 元。
值得注意的是,緊随蘋果其後,小米 14 Pro 還推出了钛金屬特别版,前後采用小米龍晶玻璃,防沾染指紋,16TB+1TB 版售價 6499 元。
「人車家全生态」操作系統,澎湃來襲
重構的底層,是連接軟硬件的中心
從手機本身的使用出發,小米通過底層重構,讓搭載「澎湃 OS 」的手機在實際體驗,有了很明顯的提升。
「 Xiaomi Hyper OS」擁有強大的異構硬件的兼容性,支持超過 200 種處理器平台和 20 多種文件系統,意味着它能夠兼容當前常見的各種存儲硬件類型,然後能夠覆蓋數千的SKU,支持兩百多種硬件品類。
這爲之後生态的完善和擴大打下了最堅實的地基,用戶也不會因爲軟硬件和系統的不适配,而放棄小米的設備。
同時澎湃 OS 還擁有非常高的靈活性,它的運行空間能夠運行在最小的模組上,内存隻有 64KB 的大小。那麽到最大,比如說高算力的設備,例如手機能夠最大支持到 24GB 的内存。
通過按照硬件需求的自主分配、周期視任務執行時間的動态變化以及優化 CPU 調度策略等,可以實現精準的一體化評估和調度。
如果上面的圖離我們太遠,感覺用不到,你可以查閱下面這張。
基于上述所有的底層系統優化,你的手機,再也不會成爲你馳騁手遊戰場的絆腳石。持續的高幀保持和較低的功耗輸出,一邊打電話一邊打王者且手機不卡頓的理想,好像要實現了。
HyperOS 也重構了内存管理和文件系統,這是去年 MIUI 14 上「剃刀計劃」的延續,冗餘和笨重的系統感受已經成爲小米的過去,希望小米 14 通過澎湃 OS 的瘦身,真的能有更好的空間表現。
一般新系統的更新,用戶感受最明顯的就是「界面布局」「主題字體」,雖然發布會上沒有展開講解 UI 界面的更新,但從「圖形子系統」的重構,我們還是能看出新系統的面貌。
「模糊混色多級渲染」和「動态玻璃」的效果,在系統層面是對圖片的高級渲染,而在我們手中,就是更柔和的「毛玻璃」特效和多了一個選擇的全新主題。
「天氣」的主界面,有兩個明顯的變化:溫度顯示移到了左上角,天氣變化的動效也擴大到原來的兩倍,「實時渲染光照效果」讓天氣特效看起來更加真實。
「 HyperConnect 」—— 設備間的高效協同
這裏我注意到一個細微的變化,整個「控制中心」被一個橫拉的長方形一分爲二,這個比其他更顯眼的長按鈕是「融合設備中心」的入口,也就是原來的「妙享中心」。
「全生态」操作系統的理念,在這個布局上體現的非常明顯,也通過這個中心位置,告訴了各位誰才是「澎湃 OS 」的主角。
這是一個能夠實時展示身邊設備情況的技術,在不同的地點查看「融合設備中心」,都會有不一樣的變化。
此刻我們現狀是每一個設備都是一個孤島,每個設備使用其自己的 App 和硬件能力
但是如果當我們融合在一起的時候,那意味着系統應用各種應用的開發者可以使用群體的在整個群體中間挑選最合适的硬件能力。
在澎湃 OS 的串聯下,你會發現設備之間的連接,會進化成一種很奇妙的溝通:
- 在車上打視頻電話的時候,不僅能通過手機和朋友溝通,更能調用車外的攝像頭跟好友分享沿途的美景;
- 和兄弟在電視上看球,再也不用擔心外賣電話漏接掃了興,因爲信息會直接顯示在電視上,甚至連門鎖的攝像頭都能參與其中;
- 跨設備浏覽小紅書,打開就是你最後翻看的頁面,無需從頭來過,文字圖片也能在不同的設備之間複制粘貼。
這還沒完,如果你想在上班的時候,想看看家裏的貓有沒有溜進房間偷偷搞破壞,攝像頭能夠直接鎖定貓咪最後出現的地方。
這些,就是「 HyperConnect 」跨端智聯,我看完的第一感受是真的很好玩,并且是那種比較實用的好玩,希望應用開發者和米家一起,借助IOT的設備能力,創造一些嶄新的體驗。
主動智能 —— AI 開始主動了解你
一彈吉他客廳的燈光秒變氛圍燈,根據人數多少自動調溫的咖啡店空調,我們會覺得這是人和設備之間的有趣交流,但在澎湃 OS 的底層邏輯中,這是 AI 主動觀察你的過程。
通過對「行爲」「空間」「聲音」的感知,來做出最适合你的調整。
未來的智能生活,應該是 AI 在後邊去感知人,理解人、主動服務人,這才叫做以人爲中心。
當設備有了智能硬件後,就需要一個将它們全部串聯在一起的中樞,才能夠實現上面的種種「有趣操作」。
「HyperMind」就是這個能夠觀察、思考且行動的「大腦」,它的運作邏輯是通過構建的全模态感知能力,然後進而去學習和理解你的習慣,然後再幫你自動執行,把周邊所有動态聯網的設備調整到心裏所想的狀态。
将「想你所想」落到實處,就會發現另外一些值得你高興的事情,
- 當爸爸的你,隻用輸入一句「我是小寶的爸爸,很高興作爲代表發言」,AI 就能給你一篇深情并茂、富有情感的家長會發言稿;
- 要下班的你,隻用拍照上傳文件的照片,AI 就能幫你生成一個總結概要,甚至提煉PPT大綱,然後再一鍵生成PPT。想要你加班兩小時的領導,最多隻能留你 5 分鍾;
- 想當畫家的你,隻用随便畫個輪廓,AI 畫筆就能幫你生成一幅精妙的畫作。
- 你也能讓 AI 學習你的形象,之後你就可以在相冊裏,出現在任何一個你想去的地方。
并且,所有的 AI 子系統支持最新的大模型NPU端側部署技術,意味着大模型不僅可隻在雲端運行,它也可以直接在我們的手機上運行。
簡單說,就是哪怕再複雜的 AI 生成,你的等待時間都不會太久,因爲你的手機就能幫你完成這些計算。
全域安全 —— 真的能讓你「省一點心」
在萬物互聯的時代,如果一定要着重強調一個點并且不會有任何争議,那「信息安全」就一定是所有廠家的首選,這不單單是作爲智能設備必備的盾,更是技術發展中必須要牢牢守住的底線。
「澎湃 OS 」的安全防護,這次選擇了從「根」出發。
最底層的硬件層,然後到内核層,到服務層,到跨端層。這大幅加固了從「單設備」到「跨設備」到「跨越設備權限」的全域安全領域表現。
整個設備安全的基石,是自研的「 TEE 硬件級底層安全系統」。
所有系統中的敏感的信息和數據,其實都是在這個系統的保護之下,因此金融和支付安全也得到了加固。
此外,這次的安全更新也爲三方應用提供反黑産的能力,能夠把這些機器生成的一些數據和虛假的數據全部都挑選出來,讓大家遠離黑色産業。
其跨設備安全領域,每一台設備是否安全,從此就不是由單個設備自己說了算,而是設備之間同樣是基于安全子系統相互判斷。
因此小米的「 TEE 」也獲得了國内首家的 CCRC EAL 5 + 認證。
開放生态 —— 一起構建澎湃未來
能夠稱之爲「生态」,就注定了要覆蓋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想要一起構建更好用的生态,就需要每一個領域的專業人士共同參與。
「澎湃 OS 」就像是一個舞台,正式宣布開源的 「 Xiaomi Vela 」相當于設立了一個開放麥,人人都能參與到這場生态建設的大合唱中。
小米 IoT 生态夥伴大會,也将在下個月舉行,屆時期望每個行業的佼佼者都能在大展拳腳的同時,給我們帶來更好的生态産品。
小米 14 系列都将預裝小米澎湃 OS。同時在本場發布會亮相的 Xiaomi Watch S3、小米電視 S Pro 85 Mini LED 等設備,都将搭載小米澎湃OS。
至于其他舊款設備,小米澎湃OS将從2023年12月開啓正式版推送,包括手機、平闆、電視、手表、音箱、攝像機等多個品類。小米澎湃 OS 的 AI 相關功能,已經開啓報名通道。
小米下一個十年的跨越時刻
2010 年 MIUI 面世,彼時的國産定制 Android 和同年 iPhone 4 搭載的 iOS 4 相比,無論是 UI 和交互,都可謂天差地别。
而雷軍近年樂此不疲在小米發布會上對标 iPhone,也一度被很多人嘲諷是在蹭熱度。但如果回顧這家成立 13 年的公司,确實是在從軟件和硬件都在認真對标 iPhone。
無論是自研芯片,鑽研影像能力,改造 MIUI 的美學,到澎湃 OS 從底層開始重構操作系統,小米沒有另辟蹊徑,但的确在不斷改善用戶的使用的體驗。
雖然目前很難說小米已經能跨越 iPhone ,超越鴻蒙,但至少對比 10 多年前,人們開始認真讨論這些問題。我們可以期待一個多終端流暢高效的生态體驗,不止有蘋果這個唯一的選擇。
如果單看系統,當年的從「 EMUI 」升級到「Harmony」最大的變化就是 UI 界面的重新設計,以及 OS 的系統後綴改變,這和現在的「澎湃 OS 」如出一轍,但如果我們站遠一點,把視線從手機本身脫離出來,并且去親身體驗那些在 PPT 上的更新:超級終端的跨屏協同、應用流轉的無縫銜接、車機互聯的無感融合等等,你就會發現,你的工作效率和生活習慣,正在随着這些新功能發生着改變。
我們曾提出一個觀點:人機交互的未來,掌握在超級終端公司手上。
當大模型、 IoT(萬物互聯)迎來爆發式發展,如何打通不同設備的軟硬件的壁壘,形成一個由無數設備組成的巨大終端,并能夠實現基于用戶意圖來主動提供服務,或許就是消費電子市場下一個的拐點。
這也才是澎湃 OS 亮相之後,小米下一個十年的跨越時刻。
*本文由肖凡博、莫崇宇合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