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雷科技數碼 3C 組 | 編輯:重嘉 | 排版:KIM
2021 年的最後一個月,V 社帶來旗下首款遊戲掌機—— Steam Deck。憑借着出色的配置、極具吸引力的價格以及定制化的系統 UI,Steam Deck 迅速引爆玩家群體的熱情。在發布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Steam Deck 都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态,發貨周期一度延長至半年以上。
作爲遊戲巨擘,并且手握全球最大的 PC 遊戲分發平台 Steam,V 社進入 PC 掌機市場,給行業扔了顆重磅炸彈。而對原有的掌機品牌們來說,V 社的下場給它們帶來了生存危機。而大廠們陸續進場的腳步沒有停下,更多大品牌相繼帶來了自家的掌機新品,遊戲掌機這個相對小衆的行業,将迎來新一輪洗牌。
Steam Deck 的爆火,讓遊戲掌機這個略顯小衆的品類,被更多人熟知,也讓其他大廠躍躍欲試。
2023 年 5 月,華碩旗下品牌 ROG,正式發布了掌機新品 ROG ALLY;一個月後,它的國行版正式推出,定價 4999 元。這款掌機搭載銳龍 Z1 Extreme 芯片,擁有 Zen 4CPU 架構和 RDNA 3 GPU,性能比 Steam Deck 高出一個量級。它配備的屏幕,擁有 1080P 分辨率、120Hz 刷新率、500 尼特最高亮度。
總體而言,ROG ALLY 方方面面的配置都領先 Steam Deck 一個身位,在 512GB 這個容量版本上,也更有性價比優勢。
ROG ALLY 發售之初也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景象,搶購難度極大,二手平台上滿是加價的黃牛版機子。不過,目前 ROG ALLY 的供貨已經趨于正常,可以現貨購買。
(圖源:ROG)
今年 9 月的 IFA 2023 上,另一家 PC 巨頭聯想以拯救者品牌推出 Legion Go 掌機。它的硬件配置比 ROG ALLY 更進一步,芯片同樣是銳龍 Z1 Extreme,但屏幕升級爲 2K,尺寸增加到 8.8 英寸,刷新率爲 144Hz。不過,Legion Go 最大的特點是采用了和 Switch 類似的可拆卸手柄設計,甚至還爲手柄設計了底座,以方便随時取下放置在桌面上。
Legion Go 采用可拆卸手柄,原因并不複雜,它的尺寸比 Steam Deck、ROG ALLY 都要大一圈,本體 + 手柄的重量來到了驚人的 854 克。作爲對比,Switch OLED 隻有 420 克、ROG ALLY 608 克、Steam Deck 爲 669 克。當然,Legion Go 犧牲重量後,也帶來一些産品上的優勢,比如有了更大的屏幕、電池容量進一步增加。
Legion Go 的海外定價爲 799 歐元(16GB+1TB),約合人民币 6180 元,仍然有一定的性價比優勢。
(圖源:聯想)
有意思的是,華碩和聯想都是非常知名的傳統 PC 大廠,在 PC 行業深耕多年。ROG、拯救者分别都是兩家廠商旗下的主打高端遊戲 PC 的品牌,華碩聯想用它們來推出自家的掌機産品,也是順理成章。不過,它們并沒有延續在高端遊戲 PC 上執行的高價策略,而是卷起了性價比。
這種做法不難理解,大獲成功的 Steam Deck 已成爲掌機界的标杆産品,它的定價成爲掌機新品的價格錨點,也是新入場者頭上的緊箍咒。而無論 ROG ALLY,還是 Legion Go,都在對标 Steam Deck。配置和性價比比 Steam Deck 高,就能成爲極佳的宣傳賣點。同時,PC 掌機仍然是一個容量有限的小市場,華碩聯想在此試水,同樣需要以低價來探路。
在 V 社、華碩、聯想這些大廠下場前,PC 掌機還是一個小衆市場。對大衆用戶而言,Switch 之外的掌機是相當陌生的存在。同樣的,彼時掌機市場上活躍的基本都是小廠,比如 GPD、奧丁、壹号本、AYANEO 等,核心玩家對它們如數家珍,圈外人則可能聽得一臉茫然。
受限于自身體量、資金實力等因素,小品牌的掌機往往會存在一些大大小小的問題,包括品控不佳、優化不足、bug 多等。而且,爲了降低庫存風險,很多小廠商的掌機通常是預售制,用戶預訂後,要等待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才能拿到貨,這方面和衆籌産品很類似。同時,銷量不夠高,也會導緻掌機成本無法攤薄,小廠商的掌機産品,很多時候也并不便宜。
而大廠們推出的自家 PC 掌機後,對傳統 PC 掌機無疑産生了巨大沖擊。它們有更強的品牌号召力和宣發能力,有更完善的供應鏈、更有保障的售後。而且,它們都是知名的大衆品牌,還能幫助自家的掌機出圈,在小衆玩家之外挖掘更多的大衆消費者。
(圖源:雷科技攝制)
對這些大廠來說,掌機不是它們的核心業務,試水玩票态度下不會太 Care 盈利情況,它們也有打價格的實力。從結果來看,新入場的大廠,迅速擠壓了小廠們的生存空間。對用戶來說,這些品牌的掌機,配置強性價比高,供貨穩定品控好,自然而然變成了首選。
早在 Steam Deck 發布時,就有很多玩家調侃稱,小品牌的掌機瞬間成了 " 智商稅 "。作爲小衆産品時,發燒友對掌機的容忍度會非常高,部分大神用戶甚至還會積極幫助其他人解決問題。但當掌機逐漸出圈走向大衆時,大品牌的優勢就成了小廠面前難以逾越的天塹。畢竟,差不多的價格面前,普通用戶當然會選擇各方面更有保障的大品牌。
此前掌機長期處于邊緣化的狀态,核心在于它的受衆群體有限。PC 掌機的主要應用場景就是讓玩家可以更自由地在手持設備上玩 PC 遊戲,因此,PC 掌機同樣是便攜設備,但遊戲生态和智能手機泾渭分明。受制于早期的芯片技術,PC 掌機存在性能弱、續航短、價格高等顯著的缺陷,難免被人嫌棄,難以進入大衆視野。
不過,近年來,随着芯片技術的快速進步,PC 掌機能夠在性能和功耗之間取得不錯的平衡,當掌機能夠以中低清晰度暢玩 3A 電腦大作時,就足以打動更多人了。畢竟,對遊戲設備便攜性的追求,是不會有止境的。像掌機王者 Switch,盡管無數人吐槽它的機能和做工,但大家普遍稱贊它的出色的便攜和續航。
PC 掌機本質上是一台 PC,技術路線、内容生态都迥異于 Switch。掌機廠商們也嘗試擴展它們的使用場景,像 GPD 的部分掌機配備了實體鍵盤,以挖掘其辦公屬性;聯想 Legion Go 的可拆卸手柄設計,能讓掌機本體變成一台小尺寸平闆,搭配高分辨率屏幕,瞬間變成了影音設備。無論哪種做法,都在嘗試讓掌機在遊戲之外,找到更多的用途,在核心玩家之外找到更多的市場增量。
(圖源:GPD)
大廠們進入掌機領域,固然帶來了更完善的産品,提供了更靠譜的選擇。但關鍵問題在于,如果掌機始終隻是一個小塊市場,長期耕耘下去依然隻能帶來少量的利潤。那麽,大廠們抽身離去,将變成必然的結果。那個時候,玩家們回過頭找尋時,就可能會發現,曾經的小品牌,之前已被殺死。那麽,掌機市場将沒有赢家。
因此,遊戲掌機的出路,仍然是大衆化。增加辦公配件、開發大屏模式、和平闆二合一……這些都是吸納大衆化玩家的嘗試,當掌機從專門的遊戲設備變成綜合性的智能産品,它或許就會有更加多的可能性。而掌機市場被不斷做大,能容納的品牌越多,能觸達的受衆越廣,它才會在未來的消費電子産品中擁有一席之地。
End
鴻蒙系統支持 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