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看到我有個做綜藝的朋友,在籌備一個新節目,叫《種地吧》,它是讓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男生,在一片荒蕪的土地上,用六個月的時間,種出一萬斤糧食。我當時就明白了,主要是面向這兩年在家待業的這幫愛豆,真正的男團再就業。"
這是脫口秀演員龐博幾年前說過的一個段子。當時聽到我隻覺得有趣,沒想到段子是真事兒,綜藝也真被拍了出來。
而龐博自己,恐怕也沒想到有一天會作爲飛行嘉賓出現在這個節目上耕田。
作爲觀衆,我也沒想到,這個 " 段子裏的節目 " 會成爲我上半年的日常電子榨菜,一追之下竟然停不下來。
我甚至可以很确定地說,上半年國産綜藝第一名就是它了。
用一個詞形容《種地吧》,就是硬核。
名字叫《種地吧》,内容就是實打實的種地耕田。
起初我以爲這節目是來作秀的。
請來三五七八個明星,穿上全副武裝的膠皮防護服,小心翼翼地探到泥地裏去,有人問道 " 這個鐮刀怎麽用啊 ",有人尖叫 " 啊我的腳陷進去了 ",有人因失足摔倒,引來更多人的哈哈大笑,一片歡樂氛圍。
他的臉上抹滿了泥,她的頭發糊在了一起,最終用一天的 " 辛苦勞作 " 收獲了農民幾年的米。
可事實是我錯了,我錯得離譜。
《種地吧》一無明星,二無作秀。
節目的十個嘉賓,名氣最大的可能是參加過《中國新歌聲》(好聲音的馬甲之一)的蔣敦豪,另外卓沅和鹭卓是男團 ZERO-G 的成員,算是小偶像,有一些粉絲基礎,但也不算多,其他人裏也有各個公司在培養的小愛豆,但和素人也沒有太大差異。
這個陣容,比起那些全員大咖的各大平台主推的慢綜,可以說是星光黯淡。
不過即便是糊咖也不是随便就能來上節目的,他們是節目組先後從二百多人中篩選而來的。
首輪面試,留下了三十多人試拍,讓這些人住在農戶家中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作,進行一場完全真實的秋收。
這輪篩選之後,最終節目組留下了十個人正式開拍,他們中最大的 95 年生人,最小的開拍時才剛成年。
你可以用 " 少不更事 " 四個字去形容他們,再結合他們被當做愛豆培養的成長經曆,可以說他們對 " 種地 " 這件事簡直一片空白。
用網友的話說,這是看一群地主家的少爺種地啊。
從聽到龐博的段子起,大家就等着看他們出洋相了。
到這就體驗出節目組起初 " 試拍 " 的英明決斷了。
如果找來的人對農活一竅不通,上來張三把根兒刨了,李四把苗踩了,節目立意雖好,卻肯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浪費糧食這事在生活裏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可要在面對公衆的節目中你敢這樣拍,十成十得被噴到下架,導演組那是必須出來謝罪的。
所以《種地吧》的試拍選拔以及開拍前的各種知識培訓,就杜絕了此類事件的發生。
節目組并不想讓這些 " 少爺 " 出洋相,或者說,他們不希望這檔節目隻是搞個噱頭胡鬧一番。
開拍前的籌備過程中,不僅嘉賓們該學電焊的學電焊,該學木工的學木工,該考農機駕照的考農機駕照,連導演組們都得事先全部親曆一遍,隻爲避免嘉賓之後出差池。
面對節目開拍前這些繁瑣的前期準備,稍微算個 " 咖 " 的明星都懂得取舍。
雖然與三師兄田雞的一秒鍾幾十萬上下相形見绌,但明星的時間也是很寶貴的,哪有功夫在這試拍學習。
這解釋了爲什麽《種地吧》常駐的十位嘉賓沒有一個是貨真價實的 " 明星 "。
節目組所做的一切,其實都在圍繞一個核心展開:不拿糧食開玩笑。
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第二點," 無作秀 ",整個節目的真正堪稱硬核的地方。
一個真人秀,把自己玩到了隻有 " 真人 ",沒有 " 秀 " 的地步。
節目組爲自己打出的口号是 " 勞作紀實互動節目 ",看了節目之後,我直感歎四個字:誠不欺我。
有多紀實?
節目第一期他們上來先搶收這片土地之前播種的水稻。
那是 140 畝地。
很多人可能對這個數字沒什麽概念,一畝地大概是 666 平方米,差不多是 1.6 個标準籃球場。
換句話說,140 畝地有大概兩百多個籃球場那麽大。
第一天他們的工作量就吓到了我,是真 " 吓 "。
從日出到日落,節目組打出來的數字簡直觸目驚心," 水稻收割 11 小時後 "。
???就那麽割了 11 個小時水稻?生産隊的驢都沒這麽苦吧?如男孩們所言," 差點死在田裏 "。
都這麽苦了,所有人加起來收了多少?0.04%。
節目組在展示農民苦累的同時,也并非刻意賣慘,因爲第二天就調來收割機,加快收割進度不誤農時,也讓觀衆看到了現代農業的強大。
收割 140 畝水稻,像一場戰争。我在熒幕外看着都累,更遑論節目裏的小夥子們。
這場戰争過後,我以爲終于要歇息一段時間了吧?接下來主持人的一句話,盡顯《種地吧》的硬核主題。
" 種子、化肥,以及你們要改善環境,還要買雞鴨鵝,還要種蔬菜,菜園子呢?你們還想挖個魚塘,魚塘呢 ······ "
好家夥,我一整個好家夥。
也是在這一刻,我才真正意識到了這節目是跟你玩真的。
買種子、買化肥,真刀真槍也就罷了。竟然還要自己開墾菜園?連魚塘也要自己動手挖?真就小農經濟,自給自足?
這群小夥子不比參加《變形計》慘多了?
到底給了多少錢啊這麽拼?用調侃的話說," 他們掙錢我們是真不眼紅 "。
哎喲喲,觀衆老爺們,哪有錢啊,那是一分錢片酬也沒有。
别說沒錢給,幾期下來還倒欠節目組幾十萬你敢信?前期所有投入都是節目組墊資,那都是要還的。
直至最新一期節目,幾個人還在開直播賣剛挖到的竹筍還債,這苦日子真不知道什麽時候是頭。
有一期我印象最深,采購完化肥,要運過來。
整整 30 噸化肥。
我知道又有人對重量沒概念,一頭豬出欄大概是 200 斤,30 噸化肥即 300 頭豬那麽重 ······
視覺上的呈現就是,整整兩大卡車化肥。
看到兩輛公路王者開進他們的小村,我整個人都驚呆了。不止爲化肥之多而震驚,更爲怎麽卸貨而發愣。
1200 袋化肥,不會讓人一袋一袋卸吧?不會吧不會吧?
結果呢?還真是。一袋一袋!十個人硬是靠着蠻力,卸貨到淩晨 ······
硬核我隻說一次。
節目從去年 12 月開始,到前陣子剛剛殺青,半年多的時間,所有人就泡在那片土地,從漫漫冬日到夏日炎炎,曆經風霜雨雪,養育牲畜從小到大,見證作物從無到有。
節目裏,十個小夥子看着自己的作物一天天出土結穗,小羊一天天長大
熒幕外,身爲觀衆的我們也在見證着半年時間裏小夥子們的成長和他們的喜怒哀樂。
我們看到有人因掘勁上來了弄壞了挖機被師傅叼,我們也看到他們因收糧太少被糧倉老闆叼,我們還看到他們因買大棚的薄膜被奸商坑而火冒三丈 ······
我們更看到了,在一場場雨雪的打擊下,化身農民的他們,體會什麽叫做 " 看天吃飯 "。
從大局看,《種地吧》并不是一檔以人爲本的真人秀。
十兄弟的存在其實更像是一扇窗,讓觀衆透過他們徹底了解 " 種地 " 這件事。
在多的是人僅僅用 " 體力活 " 三個字去概括農民生活的當下,《種地吧》切身讓觀衆看到農活根本就是一場體力、精力、腦力、毅力缺一不可的 " 麻煩事 ",從而對農業、對農村、對農民懷揣一刻敬畏之心。在此基礎上,再談帶動三農經濟等不可量化的積極影響。
單就這一點來說,将《種地吧》安利給一億人都不夠,當下中國,農民群體已經下降至 36% 左右,也就是說,至少有 9 億人都該看看這檔節目。
頗爲難得的是,如此一個嚴肅的主題,《種地吧》的呈現卻并不苦悶。
30 噸化肥的确吓人,但小夥子們也懂得苦中作樂,你 14 秒裝好,我就 13 秒卸完,讓我看看你内蒙人的力量,讓他見識一下山東漢子的強大 ······
賣筍還債的直播裏,幾個人浮誇造作演着賣貨的套路好不歡樂。" 七十八塊八!"" 不行啊!我們會虧得!說好的八十八塊八 "" 激我是不是?六十八塊八!"" 不能再低啦!"。賣貨結束,彈幕有人诟病怎麽他們怎麽演起這種老梗,小夥子們虛心表示歉意," 大家看到的直播的話術,包括直播的這些流程,都是我們現學的,可能有些拙劣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諒解 "。
······
我常在思考,我們喜歡看《種地吧》喜歡看的究竟是什麽?
是這份踏實做節目的赤誠之心?是鮮有節目聚焦三農的熱忱?還是看着這十兄弟 " 養成系 " 的快樂?
或許都有吧,但這些都有一個共同點," 真 "。
是做節目的認真,是敬畏三農的真誠,更是十個小夥子嬉笑怒罵的真實。
一言以蔽之,《種地吧》是一群很真的人做起來的一檔很真的綜藝。
這種 " 真 ",恰恰是當下的内娛最缺失,也最寶貴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