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作爲養老金融的核心參與者,被持續賦予重要使命。3 月 16 日,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近日,廣東省發文提到,探索建立銀發經濟企業 " 白名單 ",支持和引導保險機構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日前,多地也相繼發文,推進銀發經濟領域保險的落地生根,如有地區提出,增加适應銀發經濟等消費新業态發展需要的金融産品供給、豐富銀發經濟領域保險等。

那麽,保險業布局銀發經濟,有哪些契合性?基于當前采取的發力舉措,下一步還有哪些空間待發力?
多地喊話貢獻 " 保險方案 "
探索建立銀發經濟企業 " 白名單 ",支持和引導銀行機構、保險機構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機構爲老服務能力,積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和長期護理保險 …… 近日發布的《廣東省促進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增進老年人福祉實施方案》如是提及。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當前各地相繼發文,旨在推進保險業進一步爲銀發經濟發展貢獻力量。上海金融監管局印發的《關于推動上海地區商業養老保險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方案》提出,發揮商業養老保險資金長期投資優勢,探索參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探索對養老服務生态圈的支持,加大對健康産業、養老産業、銀發經濟相關産業的投資力度。龍岩金融監管分局發文指出,保險機構可以增加适應銀發經濟等消費新業态發展需要的金融産品供給,強化綜合金融服務。
" 銀發經濟領域涉及的保險主要包括商業醫療保險、長期護理保險以及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等多元化保障産品。"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保險系書記趙明表示。
進一步而言,對于保險業來說,布局銀發經濟的契合性體現在政策導向、需求匹配及生态協同三方面。趙明分析表示,政策層面,國家連續将養老保險、長期護理保險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通過金融 " 五篇大文章 " 等文件明确構建養老金融體系,爲保險機構參與銀發經濟提供制度紅利。
回顧曆年政府工作報告,養老保險、長期護理保險連續多年被提及。2025 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确,加快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實施好個人養老金制度;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此外,國務院辦公廳近期發布的《關于做好金融 " 五篇大文章 " 的指導意見》中也提到,将進一步健全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養老金融體系。
需求層面,老年群體保障需求正從 " 生存型 " 轉向 " 品質型 "。對此,在趙明看來,保險業可依托精算優勢開發個性化産品,如結合健康管理的 " 保險 + 服務 " 模式,精準對接居家養老、智慧醫療等場景。生态協同層面,保險資金長期性、穩定性特征與養老社區建設周期匹配,例如有險企已通過 " 保險 + 養老社區 " 模式打通支付端與服務端,形成閉環生态。同時,保險業可通過整合醫療資源、科技賦能(如 AI 健康監測)提升服務效率,推動銀發經濟從單一産品供給向全鏈條服務升級,預計 2025 年市場規模達 9.9 萬億元的銀發經濟将爲保險業開辟新增長極。
銀發經濟不能隻談盈利
不過,盡管銀發經濟領域保險前景廣闊,但保險業仍需破解多重挑戰。如第三支柱養老保險仍顯薄弱,個人養老金存在 " 開戶熱、繳存冷 " 現象。
趙明表示,保險業需深化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的參與度,破解 " 開戶熱、繳存冷 " 的困境。當前個人養老金制度雖已落地,但參與率較低,主要原因在于稅收激勵不足和産品吸引力有限。未來可通過優化稅收優惠政策(如提高繳費額度抵扣比例)、設計靈活繳費機制(如按收入動态調整繳費比例)以及開發更具吸引力的投資型養老保險産品(如與健康管理服務綁定的年金計劃),提升個人養老金的參與意願和長期繳存率。
市場需求端,老年人的保障需求呈現多元化、個性化特征。因此,保險業應加速布局長期護理保險的商業化補充。趙明對此表示,保險公司可以開發多層次長期護理保險産品,覆蓋從基本護理到高端康養的全鏈條需求,同時探索與醫療機構、養老社區的合作模式,提供 " 保險 + 護理服務 " 的一體化解決方案,滿足老年人從失能護理到康複管理的多元化需求。此外,保險業需從單一産品供給向全生态服務轉型,深度融入銀發經濟産業鏈。
" 最後,保險業需加強科技創新與數據賦能,提升服務效率與精準度。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保險公司可精準識别老年群體的健康風險與保障需求,開發個性化保險産品。同時,利用科技手段優化理賠流程,提升老年客戶的服務體驗,增強保險産品的市場競争力。" 趙明表示。
當前,談及銀發經濟,往往容易聯想到盈利,且盈利被視爲第一必要。北京工商大學中國保險研究院副院長兼秘書長甯威對此表示,銀發經濟不應将盈利作爲首要目标,因其本質是一個社會性問題,涉及政府的産業支持,且與每個人息息相關。若将銀發經濟視爲純粹的營利性事業,其發展方向可能偏離正軌。
基于上述背景,甯威表示,首先,從宏觀及保險運營機制來看,保險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适配于養老這一領域。長期以來,保險業開發了諸多養老保險産品,并在養老産業上嘗試布局,如深入參與第三支柱建設、開發養老地産、從事養老社區建設等。
對于未來保險業應努力發展的方向,甯威認爲,除了開發養老保險産品這一金融工具外,更重要的是保險業要逐步探索并深入養老産業,而非僅通過第三方購買養老服務。并且,保險業在養老領域的作用不應僅限于作爲金融行業的一員參與其中,即應積極發揮保險業的非金融屬性,而非僅局限于其金融屬性。保險業隻有讓保險産品和服務變得不可替代,才能對自身産生更好的促進作用。在此過程中,它既解決了政府所關心的問題,也解決了大衆所焦慮的問題,同時使保險公司的價值得到體現,并獲得相應的利潤。這是一舉三得的好事。
北京商報記者 胡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