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公元 556 年、地處今天津薊州區北 20 餘公裏崇山峻嶺之中的黃崖關長城,在戰火硝煙中等待了整整一千年,終于等來了讓它煥然一新的人——一代名将戚繼光。12 萬守軍和百姓一起,經多年大修,使得黃崖關長城城牆石壘磚包,堅如銅牆鐵壁。
天津高中曆史教師李正,在工作之餘持續更新視頻講解曆史。一起聽他講述名将雄關的前世今生 ↓↓↓
01
薊北雄關背後的抗倭名将
長城是一個國家級的戰略防禦工程,李正介紹,比起派軍守衛,更劃算的反而是 " 修長城 ",重點守住幾個核心關隘。
李正:最終,經過曆代修建,長城就有了跨峻嶺、穿荒原、橫瀚海、經絕壁,以城牆爲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坐落于天津薊州區的黃崖關,其修築成型和一位曆史上的英雄名将相關,他就是戚繼光。黃崖關長城始于北齊,隋朝也曾加以修繕,但真正讓黃崖關面貌煥然一新的還是明朝。
作爲一名老師,李正提到高中曆史課本中介紹明朝翻修長城的原因:" 元朝滅亡後,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漸形成鞑靼、瓦剌兩大集團。爲防禦他們南下,明朝重新修築了長城。"
隆慶二年,戚繼光出任薊鎮總兵。三年後,明朝與蒙古達成 " 隆慶和議 ",雙方由軍事對抗轉向了貿易交往,實現了難得的長久和平。此時,居安思危的戚繼光開始了對黃崖關長城的大規模修繕。
修之前的黃崖關長城什麽樣?李正表示,按史書記載,整體上 " 相當殘破 "。
戚繼光修長城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進行大面積的包磚,二是增築空心敵樓
李正:所謂包磚,就是在建好的城牆外再用青磚包上一層,用來加固;而增築的空心敵樓,不僅能供士兵用弓箭、火器反擊敵人的進攻,還能提供住宿休息、貯藏糧食和補充兵械多種功能。這樣的空心敵樓在戚繼光的主持下,僅第一期就修建了 1200 餘個。
戚繼光保衛邊關的功勳被當地百姓銘記。1987 年,在黃崖關長城東段的太平寨,雕塑了一尊戚繼光像。至今,那尊 8.5 米高的花崗岩戚繼光塑像,仍然鎮守着萬裏長城。
02
" 巾帼樓 " 與 12 位尋夫女子
在長城的翻修過程中不止有名将,更有數不清的官兵和百姓參與。
戚繼光主持薊州軍事工作時,手下士兵總計 12 萬人,大多都要承擔守備和修築任務,負擔不可謂不重。
民間流傳着許多關于長城修築的傳說,比如,黃崖關衆多空心敵樓中,有一座 " 巾帼樓 "。
李正說,當年戚繼光修長城征集了許多河南士兵,有一些人倒在了修築長城的繁重工作中。其中,有 12 位前來尋夫的女子發現她們的丈夫都已去世。
據傳,戚繼光聽完之後也很傷感,給這 12 位女子每人一筆撫恤金。但這些女子卻有個一緻的想法,她們的丈夫都是爲修築長城而死的,她們要用這筆錢再爲長城修一座樓,來完成她們的丈夫生前未竟的事業。
李正:最終,黃崖關上又添了一座空心敵樓,爲了感懷這 12 位女子的深明大義,當地人就一直稱呼那座樓爲 " 寡婦樓 ",新中國成立後,更名爲 " 巾帼樓 "。
03
黃崖關長城爲何作用重大?
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介紹說,黃崖關長城最初的建築相對比較簡單,明朝的嘉靖二十九年發生了庚戌之變之後,明朝加強了北邊長城防禦,才開始大規模地修建長城。
董耀會:過了黃崖關繼續向西就進入北京的平谷了,黃崖關長城的兩側,向東與馬蘭關相接,馬蘭關屬于河北的遵化,向西和平谷的将軍關相接。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是對黃崖關的另外一次大規模的建設——包磚大修、增築空心敵樓,以強化對京師的防禦。
▌本文來源:中央廣電總台中國之聲(ID:zgzs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