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流感、肺炎支原體等多種呼吸系統疾病持續高發,多地兒科就診量激增,讓兒科診療資源匮乏,尤其是醫生緊缺問題再次成爲社會關注熱點。爲應對兒科就醫高峰,各地醫院想方設法積極應對,有的增加兒科醫生出診日,有的延長急診時間,還有的緊急招聘兒科醫生等。 然而,遠水解不了近渴。兒科醫生缺人問題,一時半會很難解決。
目前,兒科普遍面臨着醫生培養難、招聘難、流失率高等問題。根據國家衛健委統計數據,2021 年我國兒科醫師數量爲 20.6 萬人,在全國 420 多萬名醫生中占比約 5%,而我國 0~17 周歲兒童數量占比爲 21%。兒科醫生占比明顯偏低,原因何在?有數據顯示,兒科醫師日均承擔的門診人次是其他醫師工作量的 2.4 倍。由于與兒童交流比成年人要困難,問診過程更難。與此同時,《2020 年中國醫院薪酬調研報告》顯示,兒科薪酬排名靠後。
一面是高強度的工作量,一面卻是嚴重不匹配的薪資水平,廣大醫務工作者對兒科自然敬而遠之。改變兒科醫生缺乏的現狀,要 " 對症下藥 ",加強醫院兒科建設,尤其是提高兒科醫生的待遇,不能讓兒科醫生 " 吃力不讨好 "。
提高兒科醫生待遇,不能隻是一句口号,也不能到了兒科患者人滿爲患時才考慮,而是功夫在平時,不斷完善醫院兒科體系建設,細化兒科分級診療制度。在醫療系統,兒科是基礎學科,也是相對不容易 " 出成績 " 的科室。要吸引更多醫生投身兒科、紮根兒科,不能隻談奉獻,而是要改變現有的薪酬體制,讓兒科醫生有獲得感和職業自豪感。
兒童健康關乎億萬家庭,也關乎國家的未來。醫院在兒科建設上,要舍得投入,立足長遠,除了基本薪酬,在醫生晉級評優、職稱評定等方面,也要給予政策傾斜,讓醫生能安心投身兒科工作。隻要兒科醫生待遇提高了,得到重視了,缺人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現代快報 + 評論員 曹玉兵
(校對 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