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又名地龍,是環節動物門寡毛綱的陸栖無脊椎動物。全世界有 3000 餘種蚯蚓,它們不喜光,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土壤裏。蚯蚓在土中不斷地鑽洞掘穴,使土壤内的有機物質和深土翻到表面層上來,不僅改造了土壤的結構,更提高了土壤的通氣透水性、蓬松度和蓄水能力,還能幫助植物的根系更好地深入泥土,吸收養分。
蚯蚓是腐食性動物,從土壤獲取腐爛的植物和其他有機物的同時,它們排出的糞便也是絕佳的肥料,養分齊全,爲土壤增肥。而蚯蚓在運動過程中,在孔道裏留下的糞便可與土壤形成水穩性團聚體,有助于增強土壤通氣性和持水性,防止土壤闆結。
蚯蚓調控着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生物群落,是土壤有機碳、氮、磷、硫等元素循環和土壤礦物分解的主要驅動者。在土壤改良、消除公害、保護生态環境、促進物質循環以及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蚯蚓都發揮着特殊作用。
圖源:pixabay
但是,蚯蚓對全球農業生産的貢獻尚未得到量化,爲了評估蚯蚓對全球重要作物生産的影響,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 Steven Fonte 和同事們對蚯蚓豐度、土壤特性和作物生産的地圖和數據作了 meta 分析。他們将不同作物類型、土壤特性(質地、pH 值)、氮肥投入以及不同蚯蚓豐度水平下,蚯蚓對産量的不同反應數值,與最新的蚯蚓分布和豐度圖以及全球土壤、管理和作物數據層相結合,估算出蚯蚓對全球農業生産的潛在貢獻。
結果表明,蚯蚓竟然貢獻了全球谷物(包括玉米、水稻、小麥和大麥)生産的約 6.45%,即大約 1.28 億噸;此外,蚯蚓還貢獻了全球豆類(包括大豆、豌豆、鷹嘴豆、小扁豆和苜蓿)生産的 2.3%;谷物和豆類加起來相當于每年貢獻了超過 1.4 億噸糧食。
在考慮蚯蚓對不同地區的影響時,研究發現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相對影響最大,據估計,蚯蚓對該地區谷物總産量的貢獻約爲 10%,對豆類産量的貢獻約爲 3.2%。緊随其後的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那裏大約 8% 的谷物産量和 3.1% 的豆類産量可歸功于蚯蚓。在全球南部,蚯蚓對産量的影響更大,這似乎與土壤的 pH 值普遍較低、黏土含量較高以及化肥投入較少有關,所有這些因素都表明蚯蚓對植物生長的相對益處更大。
這一研究屬于量化蚯蚓對全球農業生産貢獻的首次嘗試,研究成果以 Earthworms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global food production 爲題,發表在近期的《自然 - 通訊》上。
土壤生物群落在支持糧食生産和一系列其他生态系統服務方面具有巨大潛力。尤其是蚯蚓,它們是重要的土壤生态系統 " 工程師 "。論文作者建議,支持有助于農業長期可持續性發展和土壤恢複力的一系列生态措施,例如增強包括蚯蚓在内的整個土壤生物群落。但論文作者并不主張在目前沒有蚯蚓的地區廣泛引進蚯蚓,因爲新物種的引進會對該地區造成不良的生态後果。
參考文獻
[ 1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1286-7?utm_medium=organic_social&utm_source=zhihu&utm_campaign=CONR_PF020_ENGM_AP_CNCM_002EA_weeklyS
策劃制作
作者丨曾心月 科普創作者
審核丨何虎翼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 研究員
責編丨鍾豔平 祁媛(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