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系列,無需魚叔多說。
目前,全球曆史票房榜上,兩部《阿凡達》分别占據第一、第三席。
特别是 2009 年的第一部,幾乎在各地都找不到對手。
但鮮爲人知的是,當年的它在日本有一個強勁的對手。
不可思議的是,這是一部低成本、無特效、耗時 10 年完成的紀錄片。
上映後不僅引發了觀影狂潮,而且票房一度超過了《阿凡達》。
更神奇的是,這部紀錄片是由一位華人女導演拍攝的。
講述的也是關于一個中國家庭的故事。
在豆瓣上,也獲得了9.2 高分。
隻可惜,它從未引進國内院線放映。
今天,魚叔就來跟大家好好聊聊它——
《含淚活着》
泣きながら生きて
故事的主人公,叫丁尚彪,中國人,出生于上海。
截至 1996 年,42 歲的他已經在日本工作生活了七年。
這七年間,他和妻女天各一方。
而丁尚彪,一次都沒有回去過。
乍一看,讓人恍以爲這是個抛妻棄子去往國外的案例。
但,并非如此。
這其中有着許多難言之隐。
丁尚彪出生于 1954 年,年輕時經曆上山下鄉,未能參加高考。
下鄉時遇到妻子,婚後兩人回到上海,生下一女。
年紀漸長的他,卻沒有一技之長。
一家三口在上海的生活,變得愈發窘迫。
「回到上海,年齡大了,技術也沒有了。」
時值出國熱潮高漲,他花 5 毛錢買了一份日語學校的報紙。
這才有了想前往日本留學的念頭。
先讀日語學校,之後攻讀日本大學,将來把妻子女兒都接來日本生活。
這番未來的設想,在他内心生根發芽。
但很快,又一個問題出現了——
入學費用高達 42 萬日元,約等于當時的人民币 3 萬元左右。
那個時候對于一個普通家庭,這無異于天文數字,相當于夫妻倆在國内工作 15 年的工資總和。
于是,丁尚彪帶着考大學的決心,四處借債湊齊了學費。
1989 年,35 歲的他滿懷希望地飛到了日本。
可沒想到,一落地日本,就是當頭一盆冷水。
他所報名的日語學校,竟然開在北海道一個荒無人煙的山坳裏頭。
一到冬天,就有半年時間大雪封山,嚴寒鎖路,距離最近的城市都要走上 40 多公裏。
住所也十分破舊,全是以前采礦工人廢棄的房屋翻新改造而來。
如此惡劣的環境,就連當地的日本人都覺得很難活下去。
而來這裏的第一批學生,共 56 個,全都是中國人。
丁尚彪這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肩負巨額債務,他必須邊上學邊打工,然後打工還債。
可現在别說邊工邊讀,就連基本生活保障都是問題。
除了離開,别無他法。
絕望之下,丁尚彪聯合幾個中國同學連夜逃離學校,坐上了去東京的火車。
後來,這次中國學生的集體逃離引起了日本社會的廣大關注,後來也被稱爲「北海道大逃亡」事件。
逃離了北海道,他在東京又遇到了新的難題。
提交的轉學申請,被所有學校拒絕。
留學簽證很快過期,他也将成爲一名非法滞留人員。
眼看讀書改變命運的夢想破滅,一事無成還背負一身債務。
即使在日本,他也擺脫不了命運的捉弄。
但是,丁尚彪并沒有就此放棄。
他頂着黑戶的身份,開啓了漫長的打工還債生涯。
但也正因爲黑戶的身份,他不能回中國。
一旦回去,就會被禁止回日本。
所以他一邊打工還債,一邊提心吊膽,生怕被發現遣返。
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 15 年。
求學夢碎,丁尚彪逐漸改變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努力賺錢,把女兒送去世界一流大學深造。
爲了實現這個夢想,丁尚彪真的拼了命。
起初因爲不會日語,他經常被責怪甚至打罵。
怎麽辦?
自學!
沒有語言學校可上,他愣是死磕自己,自學出了一口流利的日語。
日本打工,掙得不算多。
但在當時,與國内比,卻稱得上高薪。
老丁曾說,自己打工一個月,抵國内 10 個月。
由于是黑戶,還沒有高學曆,丁尚彪做着最累最髒的工作。
最多的時候一天打三份工,白天兩份,晚上還做小時工。
車床擰螺絲,餐廳當後廚,車站做清潔,路邊發傳單 ……
隻要能做的,他基本都做過。
每天做完所有工作,已經半夜 12 點。
沒有了末班電車,他隻能沿着鐵軌步行回家。
很多時候,早上不到 6 點,又要出門工作。
租住的地方,是一間一居室的 30 年木闆房。
稍微有點動作,就會發出很大的動靜。
所以每次回家時,他總是蹑手蹑腳,害怕打擾到鄰居休息。
局促的廚房,是他家裏活動最多的地方。
下班回到家裏,他會做好晚飯和第二天的便當。
用來洗菜刷碗的水池,同時也是洗澡的花灑。
要麽簡單地直接沖洗頭發,要麽用一張塑料布撐出一個簡陋的浴室。
在日本常年累月的辛勞工作,丁尚彪的身體也漸漸出了問題。
牙齒日漸松脫,牙縫肉眼可見的變大。
嘴裏幾乎鑲滿了假牙,自己的隻剩 8 顆。
「吃苦」,是丁尚彪在日本生活的全部總結。
隻要還醒着,幾乎都在工作。
唯一的放松時刻,就是看着牆上貼着的女兒童年照片。
那是家裏唯一的裝飾,也是他心頭最大的念想。
七年未見,女兒早已長成大姑娘。
女兒也很有出息,不僅考上複旦,還申請上了紐約州立大學。
在飛往美國就讀的途中,她選擇在東京中轉。
雖然隻有 24 小時,但父女倆這才有了難得的重逢。
由于丁尚彪「黑戶」的身份,不能送女兒進機場。
他隻能在前一站下車。
分别時,兩人淚流滿面,無法相視。
短暫重逢後,父女二人又各自天涯。
丁尚彪先後在日本跟女兒、妻子有過短暫的見面。
兩次分别的場景,幾乎相同。
丁尚彪都是提前下車,一邊抹淚,一邊在月台上望着車廂内妻女的背影。
車内車外,都是淚流滿面,不忍直視。
隻有當列車開動,匆匆一瞥,快速一個揮手告别,勝過千言萬語的離别祝福。
看着家人遠去的列車,丁尚彪說了這樣一番話:
「人要有拼搏的精神,不然幹什麽都不行,照顧好家庭,培養好孩子就是盡到我個人的責任。」
鏡頭前的他,并不是有意賣慘。
而是忠實記錄下他所經曆的,以及其中包含的一切。
他對當地人拼搏的精神不吝贊賞,将其學爲己用且融會貫通。
最可貴的是,盡管求學無望,但丁尚彪從未放棄學習。
全靠自學,他拿下好幾個技術資格證書。
他知道自己沒有退路,更知道自己不能放棄。
唯有堅持和忍耐,才能換來全家人的希望。
這部紀錄片時間跨度長達 10 年之久。
都是由赴日留學的張麗玲執導制作。
張麗玲出生于浙江,16 歲就來到北京成爲影視演員。
在 87 版《紅樓夢》、88 版《聊齋》等電視劇中都有出演角色。
《聊齋之魯公女》
1989 年赴日留學,之後陸續拍攝了《我們的留學生活》等一系列關于中國人在日留學、工作的紀錄片。
2001 年,紀錄片《小留學生》在日本電視台播出,收視率突破了 20%。
并且獲得了「日本放送文化基金獎」最佳紀錄片獎和最佳策劃兩項大獎。
2006 年,推出系列紀錄片最後一部《含淚活着》。
并在日本院線上映,票房大賣。
很多日本人在看完後,獲得了巨大的震撼與感動。
正如紀錄片開頭所說的那句話:
日本,連續 8 年,每年有超過 3 萬人自殺。
卻有一位中國人,頑強地含淚活着。
不過,即便是如此高口碑,這部紀錄片還是引起了不小的争議。
特别是在國内,不少網友就覺得丁尚彪崇洋媚外。
還有人覺得他太自私。
犧牲和家人團聚的時間,不值得。
将自己讀大學的未竟之夢,強加在女兒身上,剝奪了她選擇的權力。
其實在紀錄片裏,女兒丁晽也提出了相似的看法。
父親爲了自己的前程,做出這麽大的犧牲,值得嗎?
同樣的,女兒也不理解母親。
母女倆在上海相依爲命的日子裏,母親生活極其節省。
買菜買最便宜的,從來不買新衣服,丁尚彪寄回來的錢幾乎沒有動。
「快 8 年了,他 1989 年 6 月 12 日走的」
直到 1997 年,節目組把拍攝的丁尚彪在日本的生活日常帶回上海給母女倆看。
她們這才知道,丁尚彪在日本過得是那麽辛苦。
「沒想到在日本那麽苦,我覺得很對不起他」
女兒在去往美國前一天跟母親聊天,她對着鏡頭說:
「我媽媽就是不舍得用錢。」
母親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
「我過得辛苦點,才有了你的學費。」
接着,女兒沉默了。
這之中,蘊含了苦盡甘來的複雜情緒。
丁尚彪的夢想非常簡單:
就是想靠自己的力量改變整個家庭的命運。
他走過漫長的艱辛歲月,體會過人生的苦難,不想讓這樣的苦難延續到下一代身上。
因此當他發現實現自己的夢想無望後,将所有的期望放到了下一代人身上。
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
「自己就像拿着接力棒一樣,交給女兒。」
在那之後,女兒考上複旦,又考上了美國高校,攻讀醫學。
一家三口,分處三個不同的城市,都在爲這個家庭而努力。
直到 2004 年,女兒當了醫生,丁尚彪覺得自己的使命完成了。
這才決定回國,回到闊别 15 年的家鄉。
遠在美國的女兒也深知,自己的成就跟父母常人不可想象的付出完全分不開。
而她回報他們的最好方式,就是好好學習,幫助更多的人。
在極其艱難的困境下,丁尚彪始終充滿了永不言棄、堅持向前的精神毅力。
不僅用自己辛勞創造的财富改變了全家人的命運,更将自己這種含淚活着的精神傳承下去。
他們一家三口,雖然分處三個不同的國家、城市,但都在爲這個家庭而努力。
沒有一個人放棄,沒有一個人相互辜負,雖然無法相處,都在内心感激對方的付出。
即使雙眼含淚,爲了家人,也要堅持活下去。
這份不受時代限制、不受國界隔絕的動人力量,正是《含淚活着》感動無數觀衆的精神内核。
在女兒出國前,丁尚彪告訴女兒:
「你在美國也會遇到很多困難,挺過來就好了」
看了丁尚彪的故事,魚叔想到了餘華的《活着》。
福貴一生也以悲涼爲底色,在時代的影響下,生活動蕩,生命無常。
但即便如此,福貴依然或苟且、或掙紮地活着。
這并非是要歌頌苦難。
而是對那個時代裏的人而言,活着,就是一切。
那種在特殊時代下永不磨滅的生命力,令人心酸,也令人敬佩。
實際上,丁尚彪和富貴所處的時代背景,有很長一段是重合的。
隻不過相比富貴凄慘坎坷的一生,丁尚彪算得上苦盡甘來。
吃過半生的苦,之後女兒成器,自己也終于可以享受自己的人生。
在和女兒一起全家移民美國後,丁尚彪還是閑不住。
他再次當起了廚師,還在當地小有名氣。
女兒曾問他爲什麽還要工作,丁尚彪回她:
「工作是了解一個國家最好的方式,再平凡的工作也要做好。」
努力拼搏的精神,早已融入了他的骨髓中。
更重要的是,這一次,他終于可以爲自己而活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