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2、1,點火!"
今日(9 月 6 日)2 時 30 分,随着熊熊烈焰騰起,民營 " 中國星鏈 " ——吉利未來出行星座第三個軌道面,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 10 星方式成功發射,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十顆衛星狀态正常,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這是一個載入中國商業航天史冊的裏程碑時刻。
而外界鮮少有人知道,締造這一幕的是來自吉利控股集團旗下的時空道宇。2018 年成立,時空道宇至今已完成涵蓋衛星研發、制造、測控、應用等方面的全産業鏈布局,估值更是超百億元。
作爲大國重器,中國商業航天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科學家帶隊
民營 " 中國星鏈 " 身後的百億獨角獸
故事要從 2018 年說起。
身爲一名 80 後科學家,時空道宇創始人、CEO 王洋曾供職于華爲、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積累了豐富的航天系統工程項目經驗。2018 年,他預判商業航天在信息時代将成爲具有戰略意義的新興産業,是全球科技和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這一年,時空道宇應運而生,并很快組建一支豪華團隊——自 2000 年以來,中國重要的衛星型号不超過 100 個,其中時空道宇的工程師們參與完成的衛星至少有 50 顆,且人均擁有 5 個以上國家重點衛星型号的完整經驗。
這背後有着一個重要背景——盡管地面網絡已十分完善,但全球仍有 94% 的地方無信号覆蓋。像沙漠、森林、海洋……這些地面通信基站和雲服務器難以觸及的地方,理論上都可以接收到衛星信号,近地軌道衛星星座優勢得以凸顯。同時,人類會不斷拓展空間邊界,例如征服無人區,甚至走出地球,進行星際旅行。地面基礎設施難以滿足這些未來出行場景,需要衛星星座助一臂之力。
基于此,時空道宇在成立次年就啓動了吉利未來出行星座建設計劃。具體而言,吉利未來出行星座規劃分三期:
一期部署 72 顆衛星,實現全球實時數據通信,爲全球用戶提供中低速衛星通信服務,支持全球超 2 億用戶;二期規劃 264 顆手機直連衛星,支持存量手機直連衛星通信,提供全球商業服務;三期規劃 5676 顆多媒體衛星,提供全球商用低軌寬帶通信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時空道宇星座建設起步較晚,但縱觀國内商業衛星星座建設計劃,目前已是國内星座建設進度最快的商業航天企業之一。
此前該星座已有兩個軌道面,20 顆衛星在軌穩定運行。此次發射成功後,通過三個軌道面 30 顆衛星,實現 24 小時全球 90% 區域覆蓋,正式爲海外用戶提供衛星通信服務。據悉,這是中國商業航天企業首次面向全球用戶提供低軌衛星通信服務。
同時,時空道宇預計 2025 年底完成一期建設,實現全球無縫覆蓋。這意味着,當 72 顆衛星部署完以後,在全球除了南北極兩點的任意位置,都可以提供衛星網絡信号的覆蓋。
至此,一幅民營 " 中國星鏈 " 版圖徐徐展開。
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數據,地球低軌衛星總容量約 6 萬顆,目前各國申報數量已超 7 萬顆。并且 ITU 還規定,衛星頻率及軌道按照申報順序獲得優先使用權,但同時也會逾期作廢。如果說商業航天是一場競速賽跑,那麽不僅要跑得快,還要跑得穩。
按照 SpaceX 的 " 星鏈計劃 ",目前已發射近 7000 顆衛星,接下來要在 2027 年前将 4.2 萬顆衛星送入低軌。而我國向 ITU 申請的低軌衛星數量總數已超 5 萬顆,其中數量超過萬顆的星座計劃有三個,但目前整體進度相對滞後,大都仍處在試驗階段,應用落地更無從談起。
由此可見低軌衛星星座的建設,是一個長期且複雜的系統工程,動辄萬顆衛星的巨型星座并非是最優解,商業航天企業采取逐步推進、穩紮穩打的策略,反而更能獲得先發優勢。
" 中國商業航天發展需要一個周期,我們必須完成從 0-100、然後從 100-1000,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時空道宇 CEO 王洋曾這樣談論吉利未來出行星座規劃。
一個中國商業航天崛起樣本
中國商業航天江湖序幕拉開。
但是現實困境也擺在眼前,正如組建低軌衛星星座并非一朝一夕,首當其沖是衛星量産問題。随着衛星互聯網納入 " 新基建 ",倒逼衛星制造進入 " 工業化 " 階段。傳統的生産模式難以滿足快速組網對産能的龐大需求,短周期、低成本、批量化生産成爲行業提速的先決條件。
此時此刻,締造民營 " 中國星鏈 " 的時空道宇無疑是一個極佳的研究樣本。依托于吉利,時空道宇天生帶有制造基因,通過借鑒汽車量産模式,率先在浙江台州建造一座衛星超級工廠,這也是全球首個深度融合航天制造和汽車制造的衛星量産工廠。
航天與汽車行業融合,效果立竿見影。這座超級工廠通過模塊化設計、智能制造等技術,采用流水線并行生産等方式,把衛星的設計生産周期大幅壓縮,從下單到衛星出廠全流程控制在 28 天,量産後每天可出廠 1 至 2 顆衛星,可實現年産衛星 500 顆。提高衛星量産能力的同時,将生産成本降低了 45%。這不僅僅可以加速吉利未來出行星座的建設,還可滿足全球其他星座的建設需求。
而進入到發射階段,時空道宇采取整軌部署的模式,有效避免了衛星型号、發射時間、品控不一緻等問題。通過一次性将整軌多顆衛星送入軌道,不僅将顯著降低單顆衛星的發射成本,其規模效應也使得每顆衛星制造成本下降,從而節約制造和發射成本。
同時,時空道宇通過合理的星座設計,一期規劃 72 顆衛星,能夠在較低的成本下實現高效的全球覆蓋。這種策略使得項目在資金和時間上的投入更爲可控,同時也降低了企業的财務風險。并且目前國内的火箭運載能力,能夠充分支持這一規模的星座建設,無需依賴大規模的新技術或大幅度提升火箭發射頻次,避免了因運載能力不足而導緻星座項目延誤。
商業航天的創新不僅隻是技術,還包含商業模式和機制。除了構建基于衛星星座的業務系統,更需要可落地的商業化場景,而這些場景必須是足以覆蓋巨額的星座建設成本。
美國市場研究和咨詢公司 QuiltySpace 稱,預計 SpaceX" 星鏈 " 将于 2024 年實現 66 億美元收入,并首次實現正向自由現金流。細究背後,SpaceX 之所以能夠獨占鳌頭,一方面是産業鏈垂直整合,發揮集聚效應,進而把控成本和交付周期;另一方面則是形成以火箭制造、火箭發射和回收、地面站建設、衛星制造、運營和服務爲一體的商業閉環。
對比來看,時空道宇也有着諸多相似之處。例如在短期内完成 72 顆衛星的部署,可以快速實現商業化,盡早開始提供服務和獲取收益。同時,完成了商業閉環,已形成衛星研發、制造、測控和應用等方面的全産業鏈布局,并且在建造星座的同時,實現了衛星通信技術和星基高精定位技術的規模化商用,具有自我造血能力。
在天地一體化的智能出行時代,汽車是最不能忽視的場景。時空道宇聯合極氪推出了全球首款量産衛星通信乘用車極氪 001FR,相關技術已在極氪 009、極氪 007、極氪 001、吉利銀河 E8 等車型實現前裝量産落地。同時,時空道宇星基高精定位(PPP-RTK)技術也已實現規模化服務全球首次上車,将加速高級别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
根據 GSMA 數據,預計到 2025 年全球将有超過 40 億的智能手機用戶。而時空道宇早前已實現自研 22 納米衛星通信芯片的研發和流片,可爲汽車和手機提供直連衛星通信的功能和服務,特别适用于自然災害、應急救援等特殊場景。
正如王洋所堅信那樣 :" 商業航天的根本是要完成商業模式的閉環。再好的技術,如果不能給普通人提供很好的服務,這樣的産品其實是沒有意義的。雖然航天技術看似神秘,甚至很高級,但它帶來的服務一定是大衆的。"
走出去,走向星辰大海
我們先看一組數據——據國信證券測算,衛星制造端全球市場空間已超過 1000 億美元,應用端市場空間約 2000 億美元。合計來看,全球衛星互聯網市場規模已超過 3000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2.1 萬億元。
毋庸置疑,商業航天是一個全球性的産業,因此國内商業航天企業必須主動走出去,乘着 " 出海 " 的東風,提高自身國際競争力,推動中國商業航天産業的全球化發展。
事實上,全球很多國家及商業航天企業,都不具備自主建設衛星星座,以及開展衛星應用服務的能力。因此,擺在中國商業航天企業面前的是一個巨大的海外機遇。
而任何低軌衛星星座成功部署後,在全球任何一個地點都可以提供服務。如今随着第三個軌道面發射成功,吉利未來出行星座具備了覆蓋全球的衛星通信服務能力,時空道宇也由此成爲全球第六家、中國唯一一家具有自主星座建設及運營能力的民營商業航天企業,這些都爲開展全球化商業應用服務奠定了基礎。
實際上早在 2021 年星座規劃建設初期,時空道宇就同步規劃籌備了海外業務,核心模式是通過與海外電信運營商進行深度綁定和合作,提供衛星數據應用服務,開展多式聯運、海上能源、應急救災等領域的實時協作。
當然,星座的運營要根據不同國家的法律監管體系進行推進。目前,時空道宇與東南亞、中東等地區合作方完成一系列戰略合作簽約,并結合不同地區的需求特色進行 " 因地制宜 " 的服務,如在馬來西亞,結合當地豐富的港口資源和農業資源,與電信運營商 Altel 攜手,推進高科技研發和系統應用,開展智慧港口、智慧農業等解決方案落地。
今年 6 月,時空道宇在中東阿曼完成了吉利未來出行星座首次海外通信商用部署測試。并通過與阿曼衛星通信公司 Azyan Telecom 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推動星座在中東和非洲地區的衛星通信服務落地。雙方計劃後續在中東及非洲推動星座商業化服務的全面落地。
" 背靠大樹好乘涼 ",時空道宇出海迅速離不開吉利的全球化布局。放眼全球,目前吉利在 76 個國家已布局超過 650 家銷售及服務網點,吉利控股集團年銷量達 300 萬台,其中海外市場占其總銷量的 10% 左右,這其中蘊含的資源禀賦不容小觑。
而吉利未來出行星座作爲吉利 " 天地一體 " 出行生态的重要一環,也将全面賦能吉利的未來出行生态體系,通過衛星通信、星基高精定位技術,爲車輛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提供衛星數據支持,無論何時何地,車輛都能實現全球互聯、精準定位,充分提升用戶出行安全性。
回顧創業這些年,王洋心中一直懷揣着一個樸素的願望:" 我們身爲航天人,所做的就是隻要有人類在的地方,都要保證有網絡連接,有溝通方式。就這麽簡單。"
路雖遠,行則将至。一批又一批中國航天新鮮血液,正踏上這場逐夢太空的史詩征途。
本文來源投資界,作者:劉博,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409/539694.shtml
【本文爲投資界原創,網頁轉載須在文首注明來源投資界(微信公衆号 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轉載,須在微信原文評論區聯系授權。違規轉載必究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