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芥末堆文 日前,2023 年北京市農村工作會議召開。北京今年将把農業科技作爲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闆塊,以建設 " 農業中關村 " 和 " 種業之都 " 爲重點,集中首都優勢資源和要素,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打造農業科技強市、現代種業強市。
據悉,曆經三年建設,北京的農業中關村核心引擎初步建成。北京京瓦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建立運營,建成了中心總部和三個分中心功能實驗室和果業、溫室園藝示範園;創新資源加速集聚,中國農大國家農業科技創新港建設持續推進,引進院士工作站 ( 院士專家團隊 ) 5 個,建立博士後工作站 10 個,推動正大國際研究院、農業微生物國際創新研究院等一批創新平台落地;
以平谷區爲重點,各涉農區立足自身産業基礎和優勢,圍繞農業 " 卡脖子 " 問題抓好技術攻關,承接開展農業機器人、智能化精準育種、細胞工廠等 6 項國家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創建博士農場 45 個,建設科技小院 13 個,吸引首農食品集團、新希望、北大荒、拜耳作物等頭部企業在平谷發展,打造 " 頭部企業 " 聚集地,引進涉農企業 136 家,聚集國家級種業研發平台 9 個、省部級以上工程技術中心和實驗室 4 個,聚集 " 智慧中央廚房 " 和食品企業 34 家;圍繞 " 最後一公裏 " 問題抓好轉化應用,深化 " 金三角 " 模式,孵化、轉化一批先進農業科技成果,啓動建設數字農業、智慧農場、新型農業微生物等 14 個應用場景,用好農業科技大講堂、" 科技小院 "" 博士農場 " 等線上線下服務平台,推動新品種、新技術普遍惠及一般農戶。
另外,設立北京平谷農業科技創新投資基金,成立北京知識産權法院中國 · 平谷農業中關村知識産權巡回審判庭,搭建 " 雲園區 " 服務平台,打造農業中關村學校,完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面向海内外引進科技領人才及其創新創業團隊成員。
北京将全力打造 " 種業之都 ",需要科學規劃區域布局,目的在于形成創新發展格局。推動農業園數智化,做大種子産品價值,通過大京郊智慧農業打造高品質種子産品,推動農業園數智化轉型升級,實現北京種子從品種多到産品多、從建品牌到樹精品;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充分發揮種業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以國家認定的 31 家種業陣型企業爲龍頭,加強科企合作,加快構建商業化育種體系。
依托中關村論壇和中國(北京)種業大會,加強種業科技創業人才國際交流,借力 " 兩區 " 建設鼓勵種業科技服務和貿易領域創業,搭建全國性種業交流交易平台;加強央地聯動、協同創新,積極承接雜交小麥、玉米、白羽肉雞等 10 項國家良種聯合攻關任務;開展本地優勢特色物種種質創制及品種選育聯合攻關,培育推廣一批口感好、品質佳、價值高的當家品種,建設提升一批種業創新基地,強化種源供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