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英文編輯多樂西。一大早被群消息叮醒,什麽?《國家地理》Nation Geographic,要停售?
▲ 來源:我的截圖
啊!是停刊的意思嗎?我一激靈,先火速存下資源,再繼續說這紮心的事兒。需要的朋友文末領取哈!
#1
《國家地理》雜志明年正式停售……
難受莫過于,一覺醒來,世界沒有按照自己熟悉的樣子行進。但大家别慌,我去求證了一下:
1. 隻是停掉了美國報刊亭的售賣
2. 隻是解聘了所有專職的撰稿人
也就是我們依然可以從其它渠道購買,撰稿人從全職變成了 " 合作制 "。之後,《國家地理》的重心應該轉到線上了……
▲ 圖源:小紅書
看完辟謠,你心情有好一些嗎?反正我沒有。
閱讀本就不是一件大衆的事,而現在,紙媒越來越弱,那些閃閃發光的書籍,以後我們普通人是不是就更難夠到了?
《國家地理》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雜志,它總是在挑戰視覺極限,火山口、極低島、亞馬遜的無人地、海底深處的泰坦尼克……
腳步能到的地方終究有限,但《國家地理》可以帶着我們的眼睛和想象,一一去到。
但它并不是隻出書。美國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創立于 1888 年,是全球最著名非營利性科學與教育組織之一。迄今爲止,它主導了 6000 多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探索活動,被稱爲最了解地球的 " 人 "。
它對世界的追問,都淋漓盡緻體現在每期的封面上——
● The Afghan Girl 阿富汗女孩
● 1985 年 6 月刊,攝于巴基斯坦難民營。2023 了,這樣的事,還在發生。
● Planet or Plastic 行星還是塑料
● 2018 年 6 月刊,一張圖的沖擊力,比上萬次環保口号更震撼。
客觀、中立,閱讀它是純粹地漲見識,深度思考,非常大愛、大局觀。就很少有我特别膈應的那種,原版書裏的 " 文化傾向 "。
說到閱讀,就不得不提到《國家地理》的照片。
看過《國家地理》的人都知道,這些圖絕不是在一般雜志中所能看到的,拍攝者往往需要親身前往常人難以到達的環境,以特殊手法進行拍攝。
《國家地理》要求圖片也必須傳遞内容和精神。所以全世界的攝影師,都把自己的照片能入選《國家地理》作爲莫大榮耀和肯定。
" 盡管看吧,要不是因爲我,你們無法看到這一切。"
——《國家地理》雜志記者梅納德 · 威廉斯
除了給我們直擊天靈蓋的震撼,好圖的加入也讓大段的文字更易讀了~
這些稀罕的圖片,不僅用在《國家地理》雜志,其旗下的各類書籍裏,也可見它們的蹤影。你能想象,下面這些分别是闆正的考級書、嚴肅的寫作教材、小朋友的分級讀物嗎?
▲ 左右滑動哦 ~
可是,随着網絡媒體的不斷崛起,這樣 " 匠氣 " 的事反而吃力不讨好。
畢竟,它的一篇報道打磨長達數月,一張好照片更是可遇不可求,對于習慣了短視頻快節奏的現代人而言,我們沒有耐心,等不了。
文章開頭提到的停售和解聘事件,我相信是時代大潮下的不得已爲之。
但我幾乎一瞬間反應過來,《國家地理》這次的事,不就和電影《白日夢想家》一模一樣??簡直就是戲劇照進現實!
#2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人到中年,一覺醒來被通知解雇,怎麽辦?作爲父母,你發現自己費心費力培養的孩子,未來隻是普通上班族,怎麽辦?
放心,作爲被載入影史的好片,《白日夢想家》是一個和《國家地理》的觀感同樣震撼,同樣熱淚盈眶的好故事。
男主沃爾特就職的雜志社,在美國曾有劃時代意義,而他,是膠卷沖印部的主任,俗稱 " 洗照片 " 的。他性格超内向,喜歡做 " 白日夢 ",比如化身超級英雄拯救喜歡的女孩,或者痛扁老闆一頓,實現精神上的勝利……
他也負責了世界最厲害的攝影師,肖恩的照片沖洗工作。
但電影和現實一樣,紙質雜志不吃香了,公司決定發展線上流媒體,意味着不再需要沖洗照片,包括他在内的一大波老員工被辭退。
走人之前,公司決定出版最後一期紙質雜志。最後一期的封面照片,攝影師肖恩說已經交給沃爾特了,問題在于,他咋也找不到了……最後的謝幕之刊,沒封面咋搞?
内向的沃爾特決定豁出去,給這幹了一輩子的工作一份最後的交代。
他在母親的鼓勵下,決定開始真實的冒險——去北歐直接找肖恩要照片!可狂野的攝影師滿世界跑,一會火山、一會冰島、一會喜馬拉雅……沃爾特總是慢了一步,和肖恩擦肩而過;
" 追人 " 的中途,他還遇到了土著、軍閥、醉鬼……沃爾特發現,自己的白日夢,遠不及現實精彩。
這張關鍵的封面照片找到了嗎?當然。
如果要評選影史上,直接封神的電影結局,《白日夢想家》一定有一席之地!
電影的結局,最後一期刊物的封面,就是男主沃爾特自己。作爲 " 洗照片的人 ",他每天都獨自坐在公司大樓的水池旁看底片,而攝影師肖恩專門拍下這個時刻,以感激這位幕後無名英雄的努力工作。
結尾出現這張封面時,我完全被擊穿。
這是他幾十年的工作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天。
之所以分享這部電影,源頭是它和《國家地理》這次停售 + 裁員的 " 劇情 " 一模一樣,而根源在于,它真是一部絕佳的人生開悟之作啊。
我每年都會看一遍這部電影,也推薦給你們,因爲它讓我至少弄明白了 3 個問題
第一問,問自己,生活的真谛是什麽?
我的回答是:生活是沉浸其中,而不是活給别人看。
當沃爾特終于找到正趴在雪裏拍攝的攝影師肖恩,談話間,等待許久的雪豹出現,攝影師卻并未按下快門。
沃爾特不解:" 你怎麽不拍呢?" 肖恩回答:" 拍攝會讓我分心,我真正喜愛的時刻不會拍攝,我想沉浸其中欣賞它。"
影片結尾,男主看到最後一起雜志封面是自己時,也什麽都沒做,隻是站在報刊亭前看了許久,靜靜地享受了那一刻。
在吵吵嚷嚷的當下,這樣的心境更顯難得。年輕的時候我不懂,爲什麽有人從不發朋友圈;一腳邁進中年,我發現自己也不愛曬了,忙着好好生活的人,舍不得分心去記錄。
睡前和孩子的親子時間,啃下一本大師的曠世之作,又或者是打開歌單獨自 emo ……這些時刻,我們不需要觀衆,不需要記錄,隻需要好好享受它。
第二問,問内心,能否純靠 " 熱愛 " 發電?
我的回答是:熱愛,是濁世裏最強勢的上浮力。
育兒或育己,其實有一個終極問題:工作可能被 AI 淘汰,人類或許會被機器替代,那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什麽?
上個月 " 世界科幻大會 " 上,90 後作家海漄拿下了 " 雨果獎 ",這個世界科幻領域的最高獎項,目前咱們國家僅有 3 位獲得過,劉慈欣、郝景芳,以及海漄。
▲ 圖源:新華社
我以爲這樣的成就,肯定是一位專業作家日以繼夜拼出來的。但其實,他是一位在職的銀行員工,經常加班到晚上 11 點,标準社畜。
記者問他哪來的時間寫作呢?他說陪完娃,其餘刷手機、看短視頻的時間,都用來寫作了。就這樣保持了穩定的文字産出。
你想想,哪種人會工作強度堪比 996,每天深夜回家依然堅持寫作,沒有報酬也樂在其中呢?隻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發自内心的熱愛。
隻有真正熱愛的事,你才願意付出時間精力,打敗惰性,不覺得枯燥也不擔心進度,樂呵呵地從量變→質變。
熱愛,才是濁世裏的上浮力,是每一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浮出水面,才能遊向我們想上的 " 岸 "。
怎麽培養孩子 " 熱愛 " 的能力呢?我覺得有兩種方式:
一是," 向内找尋 ",就得再回到上一個問題,好好生活,享受此刻,培養 "熱愛生活" 的能力;
二呢,是 " 向外探尋 ",培養 "擁抱真實" 的能力——
第三問," 我 ",真的微不足道嗎?
我的回答是:刨根究底,對抗虛無。
你還記得嗎?我們這代,我們父母那代,從小接受的是一種 " 主人翁精神 " 的教育:
我們是建設者,是發展者,功成必定有我……這樣的教育當然有時代特點,但同時,也讓我們這幾代人,成長過程非常有參與感、成就感。
但現在我們的娃,日常是這樣:
推開門,到處是摩天大樓、富可敵國的公司、動辄上億的超級工程,社交媒體上人均海歸精英……相比起來,是不是覺得自己的特别渺小?
這其實社會學層面的 " 巨物恐懼症 ", 也是這一代孩子會遇到的獨特問題。
如果不知道各種現象産生的原因,很容易産生随波逐流的失落感,覺得虛無。
我們成年人,有責任去幫助孩子,積極參與這個世界的運行中去,靠的就是追根究底問問題、找答案。
▲ 圖源:Biu 媽拍的 《給孩子的新聞周刊》
如果孩子發現自己就是這類事件 / 現象的參與者、受益者、甚至受害者,有了這層理解,還會覺得自己可有可無,無關緊要嗎?
比如,中美首腦會談,可能談什麽?Open AI 把奧特曼踢出局,隻是企業宮鬥嗎?張桂梅老師的經驗,能推廣嗎、該推廣嗎?
舉個例子,之前有個熱搜是 "XX 很紅嗎?" 很多人感歎,哎,我們老了,這屆年輕人竟然連 XX 都不知道!
其實,所謂 " 代溝 " 背後的本質,是傳播媒介的巨大改變——這代看熱搜、看手機、看短視頻的孩子,沒法理解當年看電視、聽磁帶、聽唱片的年代裏,真的有覆蓋了一整代人記憶的超級明星。比如金庸,比如周傑倫。
你看,真實世界的問題和答案,就藏在各種信息之中,這種扒開海量信息的表面,看透本質的能力,要麽,是咱分配到一個求知欲和行動力都超強的自驅娃,要麽,還真得靠我們家長推一把,用高質量輸入 " 富養 " 孩子。
怎麽富養?讀書看報。就這麽簡單,也花不了什麽錢。
讀新聞。跨越信息的藩籬,弄清現在和未來的問題,帶孩子去挖掘 " 最近發生的事 " 背後的規律、實質、新知,還可以補充跨學科、全視野的知識,這些都是學校做不到的事。
▲ 圖源:給孩子的新聞周刊
▲ 圖源:自拍 China Daily 精編版
讀舊聞。也就是讀曆史和讀經典,弄清過去的問題。
我們的疑惑,不可能是個例啊,大概率曆史上那些偉大的靈魂,曾經也很困擾,而他們或多或少,都已經有了答案。
直接和他們對話吧!孩子又何必舍近求遠呢?
▲ 圖源:自拍 毛姆《刀鋒》
▲ 圖源:自拍 鍾叔河《千年的簡潔》
EASTWEST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雜志《國家地理》、電影《白日夢想家》,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内容既有深度,觀賞性又特别強,很适合全家老、中、少一起分享。
雜志的電子版,大家在後台回複 國家地理 即可收到;電影的話,各大影視平台都有的,去搜搜看就好 ~
最後想用一句大家都特别熟的話結尾,也就是新東方董宇輝老師說過的這句:
當你背單詞的時候,阿拉斯加的鳕魚正躍出水面;
當你算數學的時候,南太平洋的海鷗正掠過海岸;
當你晚自習的時候,地球的極圈正五彩斑斓;
所以少年,請你拼盡全力,隻要你爲未來付出,踏踏實實努力的時候,那些你覺得看不到的風景和遇不到的人,都終将在你生命裏出現。
如果我們培養出來的孩子,既是勇敢的行動者,也是敢夢的冒險家,
那無論世界怎麽變化,這樣的孩子毫無疑問都是幸福的,也是成功的。
祝大家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