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各家科技大廠都在裁員?
作者 | 林檎
編輯|Zuri
首圖來源:Product Hunt
如果要選出貫穿 2023 年海外科技界的幾個關鍵詞," 裁員 "這個詞,恐怕得進 top 3。
盡管這一年,口罩的陰影逐漸散去,ChatGPT 的火爆依然在引領科技界 AI 大讨論的主旋律,但裁員,才是那個悄悄牽動所有人神經的副歌。
近日,包括 TechCrunch 在内的多家媒體和數據機構,對科技界 2023 年的裁員情況進行了複盤。矽兔君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提煉和補充,追蹤和總結這些裁員現象,有助于我們了解變化,尤其是了解哪些公司正在面臨着巨大的壓力,以及對于那些目前有幸還在擴張的企業而言,可以追蹤哪些公司出來的人才。當然,更重要的是,去判斷未來的風險。
01
24 萬人失去工作
谷歌、Meta、亞馬遜占前三
Layoffs.fyi 是一家根據公開信息追蹤初創和科技公司裁員情況的美國網站,自新冠疫情開始以來關注科技界的裁員 ( 由于 Layoffs.fyi 獲取的數據源主要來自外媒,因此不讨論其對中國科技界裁員的信息)。
根據 Layoffs.fyi 統計,在疫情爆發前的兩年裏,幾乎沒有裁員的情況。
然而,從 2022 年下半年開始,裁員數量急劇上升,并幾乎波及到各行各業,如下圖所示。
截至 2023 年 11 月中旬,科技行業已經失去了超過 24 萬個工作崗位,這一數字已經比去年同期增長了 50%,而且還在不斷增加。有高達 1119 家科技公司進行了裁員。
前 7 家裁員最多的科技公司中,Google、Amazon、Microsoft、Meta等大公司赫然在列。
其中,Amazon 進行了多次大規模裁員,包括 2022 年 11 月裁員 10,000 人,2023 年 1 月裁員 8,000 人,2023 年 3 月裁員 9,000 人。Amazon 三輪裁員 2.7 萬人位居裁員最多的科技公司首位,其次是 Meta,2022 年 11 月裁員 11,000 人,随後于 2023 年 3 月再裁員 10,000 人兩輪裁員 2.1 萬人。
盡管 2023 年科技行業在夏秋季節裁員減緩,但到了 11 月,裁員活動又出現了加劇的苗頭。
比如 " 榜一大哥 " 亞馬遜,正當年度最大促銷節日黑色星期五如火如荼進行時,11 月又開始了新的裁員計劃,裁的還是當年炙手可熱的 Alexa 團隊。亞馬遜宣布 Alexa 部門确認裁員數百人。
自 2014 年推出以來,亞馬遜對 Alexa 進行了巨額投資,彙聚了業界頂尖的人才,緻力于推動這一語音技術的發展。在 " 姐夫 "傑夫 · 貝佐斯擔任首席執行官期間,他極力推崇 Alexa,并堅信語音技術将在未來重新定義人機交互方式。在亞馬遜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幾乎有 5000 名員工全力投入到 Alexa 和 Echo 的研發與運營中。
Alexa 曾經一度輝煌無比,然而如今,它正面臨來自人工智能領域的激烈競争,特别是來自 OpenAI 旗下的 ChatGPT 等智能聊天機器人的競争,形勢嚴峻。
02
降本增效(幾乎)等于大規模裁員
那麽,爲什麽各家科技大廠都在裁員?
目前的普遍看法是,科技大廠裁員背後往往有多種因素在共同作用,包括經濟、通貨膨脹、較高的利率、過度招聘以及新冠大流行期間的就業調整,都是可能的 " 幫兇 "。
簡單劃分的話,可以主要可分爲兩方面:宏觀層面上,全球經濟整體降溫,消費者支出放緩;而微觀層面上,許多企業經曆了快速擴張,現在不得不通過裁員等手段來削減成本。
而當這些原因導緻公司感受到營收和利潤減少的威脅時,很多公司的本能反應是将裁員作爲首選的生存手段。
尤其是電子商務爲主業的公司。在疫情期間,爲滿足居家需求,該行業的公司曾将員工人數增加近一倍。然而,當前經濟環境下,這些公司紛紛發現員工規模過大。
圖源:網絡
大型科技雇主,如Salesforce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更傾向于宣稱近期的裁員是在 2019 年至 2022 年快速擴張和招人之後發現了可調整空間。
盡管一些經濟學家也建議不要過于擔心衰退的可能性,但科技行業卻一直未能複蘇。這導緻科技公司在市場蕭條的情況下持續裁減工作人員,從以增長爲核心轉向以效率爲核心的思維方式,将關注點轉向更爲精細化的運營和創新。
正如馬克 · 紮克伯格在今年 2 月宣稱的,2023 将是 " 效率之年 "。
但是,近兩年來,大多數企業不斷強調 " 降本增效 ",實際上隻是通過大規模裁員和關閉業務線來實現,以達到成本優化和減少虧損的目的。
随着科技巨頭裁員浪潮愈演愈烈," 降本增效 " 這個說法一出來,幾乎等同于公司要大規模裁員的信号。這個越來越頻繁的現象,也許也會讓人們忽略了,其實,裁員并非是實現降本增效的唯一途徑,倒更接近于一種在短期内體現成本削減的簡單而直接的手段。
在這一波裁員潮中,如果選出最高調擁護這種方式或者說最以裁員爲豪的,恐怕還屬馬斯克和他的推特(現名爲 X)。
這位新晉推特 CEO 在接受 BBC 采訪時表示,自接手以來,推特已經解雇了近 80% 的員工,員工的人數從 8000 人下降到了 1500 人。馬斯克認爲,爲适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對推特進行重新定位和重新組織是一項必要的變革。
除了這些科技大廠,許多受風險投資支持的科技初創公司也在裁員,他們表示,風險投資融資減緩和初創公司估值下降是裁員的因素之一。
可以預見的是,在繼續應對經濟下行的情況下,科技行業的裁員勢頭仍将持續。
03
出現這些征兆,
意味着公司要裁員了
從這一波科技界裁員浪潮中,Crunchbase 也總結觀察到了 7 條可以供個人判斷公司是否要裁員的信号:
1. 招聘、薪資或晉升凍結:薪資往往是大多數科技公司最顯著的成本,通常是公司嘗試控制成本的首要途徑。公司可能通過暫停招聘除了最關鍵使命的職位外的其他職位,以及凍結現有員工的晉升和加薪,來實現這一目标。
2. 财務表現亮紅燈:一家陷入困境、收入或利潤下滑,或者沒有按預期速度增長的公司,更有可能進行裁員和其他削減成本的措施。不幸的是,許多私人初創公司的員工無法獲得關于公司詳細财務信息的權限。
3. 團隊或部門重組:合并或整合團隊,也是試圖簡化運營并降低成本的一種手段。由此産生的冗餘人員通常導緻裁員。此外,增加對外包團隊或承包商的依賴,也屬于這一類信号。
4. 内部溝通變多:當領導層開始頻繁向員工傳達公司的财務挑戰、減少支出的需要或提高生産力的需要,很有可能表明公司正在考慮裁員。如果是風險投資支持的初創公司,他們會開始警告員工 " 少燒錢 "。
5. 突然大轉彎的公司政策:比如,突然規定曾經遠程辦公的員工需返回線下職場(矽兔君曾報道)。與此類似的做法,還包括在常規的業績審查之外,突然對員工績效進行的評估或審核,這也裁員的前兆。
6. 工作量減少或項目取消:包括員工工作量明顯減少或重大項目被取消或推遲。
7. 其他削減成本的措施:在進行更大規模的裁員之前,公司開始頻繁暫停或取消員工旅行、提供餐飲或教育 / 健康津貼等福利。
年關将至,身處科技行業的你,或許可以用到這些經驗之談,當然,最好的結果是,這些經驗之談,隻是經驗之談。
文末互動:
你認爲沒被 " 優化 " 過的人生是完整的嗎?
評論區留言告訴我們你的想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