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闆日報》3 月 31 日訊(記者 敖瑾)屢陷困境的昔日獨角獸柔宇,再因破産重整消息引發關注。
全國企業破産重整案件信息網顯示,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深圳柔宇電子技術有限公司、深圳柔宇顯示技術有限公司各新增一則破産審查案件。柔宇創始人劉自鴻對此回應媒體采訪時稱," 一切以官方消息爲準 "。
在此之前,柔宇已多次陷入 " 至暗時刻 ",早在 2021 年,這家曾在一級市場共完成 13 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接近百億元、估值達 500 億元的明星項目,就被傳陷入了資金困境。而後,裁員降薪、員工讨薪等新聞頻見報端。
事實上,盡管在一級市場吸金不斷,但柔宇在産業端一直備受争議,無法産業化落地,一直以來難以實現自我造血,也是柔宇最終倒下的最直接原因。
有投資人士對《科創闆日報》記者表示," 業界早在多年以前就已經認定這家公司失敗了,隻是程序上的倒閉晚了幾年。"
另有柔宇股東機構的一名投資人士告訴《科創闆日報》記者,該機構内部基本不提柔宇這個項目," 仿佛這個項目從未存在過,虧得多的大項目都是這樣,一般是項目組私下和領導彙報,不公開披露,也不複盤。複盤隻限普通的小失敗,大失敗複盤不起。"
進退兩難的資本
相比于柔性屏手機鼻祖,柔宇更受矚目的是它的獨角獸标簽。
天眼查顯示,自 2012 年成立以來,柔宇在一級市場先後完成了 13 輪融資,而參與的機構陣容也相當強大,包括中信資本、深創投、IDG 資本、松禾資本、工銀投資、中國銀行、平安銀行以及越秀産業資本等一系列各種屬性的投資平台。
2020 年末,柔宇曾對科創闆上市發起沖刺,拟在二級市場募集資金 144 億元。從當時其遞交的招股書可以看到,中信資本是僅次于劉自鴻的第二大股東,持有柔宇 6.05% 的股份。
深創投爲第四大股東,也是僅次于中信資本的第二大外部機構股東,持股比例爲 4.64%。除此之外,深創投管理的股權投資基金深圳慧港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也位列柔宇的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 4.06%。
前十大股東中的外部投資機構,還包括松禾資本以及由深圳華盛置業控股的西藏祥盛創業投資有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的招股書還披露,深創投、松禾資本、西藏祥盛等都曾支持采購被投項目柔宇的産品。其中,松禾資本在 2019 年花了 16.81 萬元,采購柔派手機;深創投則在 2020 年上半年花了 7.08 萬元購買智能會議終端和柔記産品。
盡管金額不大,但由此可以看出,機構股東對柔宇的發展傾注的投入。
有上述機構股東之一的投資人士對《科創闆日報》記者表示," 當機構意識到柔宇項目存在的問題時,沉沒成本已經很高了,尤其是這個項目涉及到不少國資資金,牽扯波及面更廣,因此很多相關方都不希望看到項目在自己的責任期内倒下。"
2022 年 4 月,中央财經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劉姝威曾公開呼籲 " 拯救柔宇 ",其于 2020 年 6 月開始擔任柔宇的獨立董事。她在相關文章中表示,柔宇科技已經出現資金短缺,建議各級政府積極幫助柔宇科技解決資金短缺,幫助柔宇科技引進戰略投資者,以便開拓我國柔性技術的應用市場。
該文還細數了柔宇的資金情況,稱柔宇在 2012 年創立到 2021 年近 10 年間,獲得股權投資約 61.97 億元,債權融資約 36.53 億元,公司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入 17.17 億元,現金流入合計 116.28 億元。
有投資人士對《科創闆日報》記者表示,項目失敗後投資機構或采取法律手段追回資金," 能追回多少是多少,但可能很難追回。" 其進一步表示,除了資金上的損失,重大項目的投資失敗,對機構聲譽亦會産生負面影響," 但随着時間的推移,項目逐漸被遺忘,這種負面影響也會随之消退。"
消失的獨角獸
對于柔宇的失敗,投資機構此前亦曾有過一些表态。
有其中一家主要參投機構的相關人士曾對《科創闆日報》記者表示,柔宇整體而言技術過關,最主要的問題在于創始人市場判斷失誤,導緻商業化道路一直沒走通,沒法自我造血,最後資金亂斷裂。
據媒體報道,深創投高管曾在接受采訪時亦表達過反思," 柔宇對路線和模式的取舍以及在發展的時序上做了一些錯誤的選擇。他們雖然在專業上有足夠的能力,但對産業發展的模式方向,對具體的技術路線取舍,依然存在一些認識上的不足,這是核心。"
上述另一重要機構股東的投資人士則對《科創闆日報》記者表示,柔宇自身的産品存在問題。" 柔宇用一個好的概念融了不少錢,但創始人并沒有利用好這些資金認真做企業、做産品,習慣了大手大腳地燒錢,失敗可以說是必然的。"
該投資人士表示,柔宇項目最大的啓示意義在于,"好企業不是拿錢堆出來的,錢多了就會揮霍,花起來就會不加思考。"
同樣的反思也曾出現在矽谷知名投資人對 WeWork 項目的評價上。David Sacks 等投資人在一檔播客節目中提到,WeWork 的失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它從包括軟銀在内的一系列投資機構中融到的錢太多了,以至于創始人做出了盲目擴張等一系列錯誤決策,最終的結果就是項目的失敗。這家市值曾一度達到 470 億美元的全球獨角獸企業,已在去年 11 月申請破産保護。
上述投資人進一步表示,從經驗而言," 獨角獸活得好的沒幾個。融了多輪的項目都有幾個特點,比如賬上錢多、不盈利、估值高。融資不是無止盡的,一旦融不到了就是項目最容易出事的時候,估值太高沖上市也面臨見光死的局面。"
目前,随着資金環境的變化,美國已經出現了獨角獸接連倒閉的情況。如 40 億美元估值的物流初創公司 Convoy 在去年 10 月倒閉;緊接着次月,建築領域的獨角獸 Veev 也關張了,進入資産清算階段。
獨角獸公司這個概念最早由美國投資人 Aileen Lee 在 2013 年提出,用以說明短期内估值達到 10 億美元以上估值企業的稀有性。而如今,随着獨角獸數量的下降,以及獨角獸的紛紛隕落,這一概念也在投資圈重新被審視。
上述投資人士對《科創闆日報》記者表示," 獨角獸企業隻能說是時代的産物,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風口,以及被頂到風口上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