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古裝喜劇《鵲刀門傳奇》的播出,引發了衆多網友的熱議。
有人說 " 沒有說教味的笑又回來了 ",還有人吐槽 " 這不就是鄉村愛情武俠版嗎?笑點尴尬,劇情質量也不怎麽樣 "。
評論褒貶不一,這部劇正是趙本山的力作,昔日的喜劇之王又重現江湖了。這次可不是簡單地客串,而是以領銜主演的身份回歸,一人分飾兩個角色,絕對百分之百的 " 含山量 ",看點十足。
而對于趙本山這個家喻戶曉的名字,我們再熟悉不過了,他和他的小品曾經撥動了一個時代笑的神經。
他的小品是年年除夕夜人們必等的一個節目,并且連續多年獲得中央電視台春晚一等獎,人稱 " 小品王 "。
他是一個幽默與笑聲的代名詞,演過很多喜劇角色,他的表演獨樹一幟,給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還有着 " 東方卓别林 " 和 " 中國笑星 " 的美稱。
他是名副其實的 " 喜劇之王 ",是本山傳媒的創始人,趙家班的帶頭大哥,相繼捧紅過宋小寶、小沈陽、王小利等衆多徒弟。
趙本山,那個曾經年年陪我們過年,爲我們帶來無窮歡樂的 " 小老頭 ",已經離開春晚舞台 11 年了。
然而,人們仍然懷念有他的春晚,有人說他身體欠佳已經隐退,也有人說他事業遭受滑鐵盧退圈了 ……
那麽,沉寂 10 年的他,如今過得怎麽樣了呢?
草根的從藝之路
1957 年,趙本山出生于遼甯省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5 歲那年,在生産隊工作的母親積勞成疾,撒手人寰。
父親抛下了他,帶着幾個其他孩子遠走他鄉,之後便杳無消息,從此趙本山便成了孤兒,隻能吃百家飯長大。
他有一個盲人二叔,叫趙德明,見趙本山無依無靠便帶在身邊教他學習手藝。
二叔雖說是個盲人,卻是個多才多藝的人,精通二胡、三弦等樂器,還會二人轉,二叔也不吝啬自己的才藝,将自己的畢生所學都傾囊相授。
趙本山在學藝方面也頗有天賦,在叔叔的指導下,加上自身的努力,很快就學會了拉二胡、吹唢呐、唱二人轉 …… 特别是三弦練習得爐火純青。
跟着二叔,趙本山走上了一條康莊大道。
雖然與其他同齡孩子的童年相比,趙本山的童年苦不堪言,但這段學手藝的經曆爲他将來的從藝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學成之後的趙本山開始接手各種演出,雖然隻是跑龍套,但既能賺取生活費,又能增加表演經驗,何樂而不爲。
随着表演機會的增多和經驗的積累,他開始變得小有名氣,但有野心的他并不滿足于此,他覺得還能做得更好,他還要走出去。
趙本山 25 歲那年,鐵嶺舉辦了第一屆鄉村小戲調演,趙本山與搭檔合作了名爲《摔三弦》的拉場戲,他扮演盲人張志。
由于從小跟着盲人叔叔生活,對盲人的行爲習慣甚是了解,因此他的表演不費吹灰之力,将人物刻畫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讓觀衆一度以爲他就是一個盲人,根本就不像是 " 演 " 的。
因此表演起來毫不費吹灰之力,并且還将人物刻畫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這也讓他一戰成名,還赢得了 " 東北第一瞎 " 的稱号,慢慢打響了在鐵嶺的名氣。
不用說,此後他的演出更加頻繁,同年,還考入了鐵嶺縣劇團,并擔任主演和業務團長,從此徹底擺脫了跑龍套的局面。
如果說 1982 年是趙本山的事業轉折之年,那麽 1987 年就是錦上添花的一年。
這一年,他遇上了潘長江,二人合作的二人轉《大觀燈》,反響很大,頗受觀衆喜愛,還進行了 300 多場演出,場場都座無虛席。
之後還在全國各地演出,更是收獲了無數好評,從此趙本山開始被全國觀衆所熟知,也逐漸成爲小有名氣的小品演員。
1988 年,著名相聲演員姜昆帶着央視團到趙本山的老家演出,卻反響平平,被觀衆調侃 " 還不如鐵嶺劇團的好 ",這評價讓姜昆瞬間無語,觀衆們将鐵嶺劇團叫來讓姜昆 " 當衆見識一下 ",結果面對趙本山的演出,觀衆都捧腹大笑,效果極好,此時的姜昆注意到了這個整場都能給觀衆帶來歡樂的人,他對趙本山的表演頗加贊賞。
臨走時,姜昆還向有關人員要了一本錄像帶,說要帶回央視,還要推薦趙本山上春晚,這讓趙本山欣喜若狂。
趙本山能走到今天,能夠遇上他的伯樂,都離不開他多年的努力與積累。
常言道 " 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
功夫不是一天就可以練成的,而是長年累月的不斷練習,直到某一天,自己練得出神入化了,那一刻才明白:這是我這麽多年積累的結果。
一旦自己的能力修煉夠了,機遇的到來便會是水到渠成。
" 本山時代 " 的興與衰
有人說 " 行走于世,有貴人提攜,能爲你鋪路搭橋,會讓你的人生更上一層樓 "。
1990 年,在姜昆的舉薦下,趙本山帶着他的第一部作品《相親》" 闖入 " 了央視舞台,他用一個守舊、沒見過世面的市井小民形象,打開了通向全國的大門。
所有人都被這個東北黑土地走出來的農民逗得嘎嘎樂,他火了,火遍了大江南北,趙本山還憑借該節目還拿下了曲藝類一等獎,可能這就是所謂的 " 出道即巅峰 " 吧。
自此,趙本山便成了春晚的常客。盡管一開始他是孤立無援的,一直沒有穩定的合作搭檔,直到範偉和高秀敏的出現,形成了著名的 " 鐵三角 ",爲春晚帶來了不少笑料。
三個人的合作中,高秀敏是 " 綠葉 ",趙本山是 " 紅花 ",待 " 紅花配綠葉 " 的烘托效果到位後,憨憨的範偉一出現,便把喜劇效果拉滿。
三人的合作堪稱經典,爲觀衆帶來了很多經典的小品,比如《心病》《賣車》《賣拐》等。
觀衆們喜歡得合不攏嘴,可他們在背後付出了難以想象的艱辛,又頂着多大的壓力,就算在台下做足了萬全的準備,但真正上台表演的時候,還是會有意外出現。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賣拐》,當時的範偉一上台就把台詞說錯,後怕得都打哆嗦,趙本山反應夠及時,用巧妙的語言化險爲夷,讓觀衆沒看出任何端倪,以爲是設計好的台詞。
《賣拐》結束後,範偉表示自己不會再上春晚,之後高秀敏又意外離世,鐵三角徹底解散,這也爲趙本山後來離開春晚舞台埋下了伏筆。
之後的趙本山又與宋丹丹搭檔,《昨天,今天,明天》讓人拍手叫好,《火炬手》更是将二人送上黃金搭檔的寶座,二人合作的呼聲漸漸超過了鐵三角,成爲了一代人的回憶。
他的小品語言幽默,人物鮮明,題材富有深意而又不失笑點,風格獨特,曾經連續十幾年霸占春晚 " 最受歡迎作品獎 ",給觀衆們帶來了無盡的歡樂與感動,風格獨特,情節生動,也被人們譽爲 " 春晚小品王 "。
人們隻看到了表面的光鮮亮麗,可這背後要付出多少艱辛與痛苦,壓力實在太大,昔日與他合作過的老搭檔也都相繼退出春晚舞台。
另外,趙本山認爲自己的創作很難再給觀衆帶來新鮮感,已經跟不上觀衆口味的變化了,再加上自身身體原因,後來并未出現在 2012 年的春晚舞台上,并于 2013 年宣布退出春晚舞台。
其實,除了小品之外,趙本山在影視劇領域還有不俗的表現。
2002 年,一部《劉老根》的問世,直接拿下了 9.7% 的收視率,東北所有的電視頻道幾乎都在滾動播放《劉老根》。
後來又出品《馬大帥》《鄉村愛情》等電視劇,并且幾部劇都是在央視的黃金時間播出,尤其《鄉村愛情》系列堪稱 " 國民第一影視 IP",更是帶火了 " 趙家班 " 一衆弟子。
趙本山通過自己的影響力捧紅了一批又一批的新人,比如 2009 年,趙本山帶着小沈陽及作品《不差錢》上春晚,讓小沈陽一炮而紅,那一年,光是商演和代言,小沈陽就賺了兩個多億。
後來還相繼捧紅了王小利、丫蛋、宋小寶等衆多草根演員。半個小品圈都是本山傳媒的天下,春晚小品、喜劇電影、東北舞台處處都能看見趙家班的身影。
趙本山一時間變成了 " 神 " 一樣的存在,開創了 " 本山時代 "。
當一個人在巅峰的時候,必定會迎來鮮花和掌聲,各種撲面而來的贊美之詞更是絡繹不絕,你可以盡情享受這種時刻的快樂幸福和美感。
但是巅峰時刻不會一直存在,在人的一生中有高峰必然會有低谷,每個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
在趙本山的一對雙胞胎兒女 6 歲那年,爲了演出方便,購買了一架私人飛機,此舉就讓他一時間陷入了各種不好的傳聞,比如膨脹了、移民了等等,飽受争議,直到 2015 年,才有所緩解。
之後的 " 趙家班 " 也開始陸續出現各種負面新聞。
不得不承認,趙家班所有弟子能夠擁有今天的成就,都離不開趙本山,但即便如此,也依舊逃脫不過利益紛争的現實問題。
先是小沈陽因爲利益的離巢,後有丫蛋橫穿于趙家班弟子之間的感情糾葛,再有楊樹林和妻子直播間賣減肥藥被查出問題;還有人爆料趙家班的小品演員陷入了一篇混亂和内讧之中,昔日那個團結一心的團隊,後續都成爲了獨立的個體,彼此間反目成仇 ……
之後,他的兒女也出現負面新聞,女兒頻頻陷入绯聞旋渦,兒子學藝不精等一系列事件,讓人産生質疑 " 他們是虎父無犬子,還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
總之,那個曾經霸占喜劇半邊天的趙家班已是一地雞毛,各種花邊新聞沒間斷過,同時也将趙本山推上了風口浪尖,這也意味着 " 本山時代 " 開始走向衰亡,爲他後來的 " 消失 " 埋下了伏筆。
或許,隻有經曆過人生大起大落的人,才能明白人生的真谛。
後來的趙本山,也慢慢淡出了公衆視野。
一婚淨身出戶,二婚擁抱愛情
人們常說,男人最大的幸福莫過于家庭事業雙豐收。和他的事業一樣,趙本山的婚姻也沒那麽順利。
這要追溯到 1979 年,那時趙本山剛剛 22 歲,經人介紹,認識了隔壁村比他小 4 歲的葛淑珍。
葛淑珍雖然不識字,長得也不美,皮膚黝黑,沉默寡言,但非常樸實勤快,懂得勤儉持家,是個過日子的女人,也願意跟着趙本山吃苦。
那個年紀的趙本山一心撲在事業上,對于婚姻家庭還沒有清晰的概念,覺得有個人在家打理家庭就夠了,很快二人便進入了婚姻殿堂。
二人結婚第一年就生下了大女兒趙玉芳,三年後生下了兒子趙鐵蛋,可惜鐵蛋兒天生聾啞,還有先天性心髒病,着實讓夫妻倆鬧心。
夫妻二人秉持着 " 男主外女主内 " 的傳統觀念,趙本山在外演出賺錢打拼事業,葛淑珍則是相夫教子,照顧整個家庭,默默支持着趙本山的事業,陪趙本山度過了艱難的苦日子。
然而,随着趙本山的名氣越來越大,夫妻二人逐漸聚少離多,兩個人的共同語言也越來越少,幾乎是分居的狀态。
因此,趙本山也想結束這段關系,但一直沒敢說怕傷害到葛淑珍。後來還是葛淑珍的哥哥幫趙本山勸說自己的妹妹,但一定要把葛淑珍安排好。
1991 年,趙本山結束了與葛淑珍長達 12 年的婚姻,趙本山淨身出戶,一次性支付了生活費、撫養費、醫療費等所有費用,并且兩個孩子也歸葛淑珍。
然而造化弄人,二人離婚後的第三年,12 歲趙鐵蛋因心髒病發作,突然離世。
或許他們之間并無轟轟烈烈的愛情,有的隻是陪伴,多年後趙本山提起這段感情,他對葛淑珍既感激又愧疚。
1992 年春節期間,趙本山在演出途中出了車禍,有個朋友叫來了當時還是遼甯戲劇學校的女教師馬麗娟來照顧他。
馬麗娟比趙本山小 8 歲,也是個演員,在鐵嶺市民間藝術團工作時,和趙本山就認識,還經常搭檔演出,是朋友關系,再加上這次對他的無微不至的照顧,二人自然而然由朋友關系發展成了戀人關系。
兩人發展很快,1992 年 10 月趙本山迎娶了馬麗娟。五年後,馬麗娟爲趙本山生下一對龍鳳胎,趙一涵、趙一楠,小名是妞妞和牛牛,馬麗娟把重心放在了撫養兩個孩子身上。
在孩子們 13 歲的時候,馬麗娟帶着兩個孩子赴新加坡陪讀。爲此,當時新加坡媒體的一則新聞還曾引起軒然大波:" 趙本山妻子和龍鳳胎孩子已經在 4 年前移民新加坡 "。後來趙本山出面解釋,妻子并非移民而是去陪讀。
說起夫妻二人的相處模式,外界有個說法是 " 互不打擾 ",各忙各的。
而這種 " 互不打擾 " 并非人們理解的冷漠分居的 " 空殼 " 婚姻,而是雙方既可以經營好各自的生活,同時又能積極支持對方的事業,在對方需要的時候能夠陪伴在側。
他們的 " 互不打擾 " 模式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家時,一個人看書吃甜點,另一個就在研究自己喜歡的手工藝品等。
奧運冠軍王軍霞曾經是趙本山的鄰居,兩家關系不錯,經常和馬麗娟聊一些各自感情家庭的問題。
馬麗娟在向王軍霞講述自己和趙本山相處模式時這樣說:" 雖然趙本山經常在外面演出,但我心裏有數,他是一個有責任心的男人。"
看似簡單平淡的一句話,卻充滿了對趙本山的信任。人們常說,一個家庭要幸福,首先要夫妻和諧,而夫妻和諧的前提,就是彼此之間的信任、理解和包容。
二人以這樣的方式相處了将近 30 年,感情一直很好,馬麗娟一直也很低調,很少公開露面,更是很少與趙本山同框。
不過,自從 2016 年女兒球球要在娛樂圈發展,除了趙本山的鼎力支持以外,馬麗娟也開始公開露面。但是比起演藝事業,球球的直播事業更火。
由于父親是鼎鼎大名的趙本山,球球的直播熱度也很高,在直播過程中趙本山和馬麗娟偶爾會露個臉。
在直播間觀衆也曾問馬麗娟:" 這麽多年,爲何很少去探趙本山的班,更是很少同框?"
而馬麗娟坦然地說:" 我去探班,他也顧不上我,也是添麻煩,我還不如和孩子們在一起。"
如今出現在球球直播間的馬麗娟,戴着眼鏡,說話知性,整體狀态也保持得非常好,看上去要比實際年齡還年輕。
婚姻是一件長久的事情,一個人心态好不好,自認爲過得幸不幸福,會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一個人的整體狀态。
其實,不管趙本山與馬麗娟是 " 互不打擾 " 還是 " 各自生活 ",本質上他們把自己的感情經營出了幸福又甜蜜的樣子。
而這也不禁讓人想要感慨,原來婚姻的長久,靠得不隻是愛情,最關鍵的是彼此的信任,雙方還要懂得經營自己,與伴侶找到最合适的狀态。
随着年齡的增長,趙本山逐漸淡出了公衆視線,外界的猜測各式各樣,有人說是因爲身體原因,有人說是因爲創作困境退出了娛樂圈,還有人說因爲私生活曝光而退出了娛樂圈。
至于真實原因如何,都不清楚,或許他隻是想要一個安靜和平淡的生活,遠離喧嚣和紛擾,不受外界幹擾。然後就在人們以爲趙本山徹底退出娛樂圈之際,認爲他不會再有新作品的時候,他卻給人帶來了驚喜。
沉寂 10 年後,攜武俠喜劇《鵲刀門傳奇》回歸屏幕,以喜劇演員的方式出現在大衆視野中,還是主演,盡管該劇收獲的評論一般般,但仍然給觀衆帶來了不少歡樂和驚喜。
最近有一位資深記者還曬出了趙本山的近況,自從上了年紀後,就慢慢退居幕後,在家享受退休生活,偶爾的露面也是出現在兒女的視頻鏡頭中。
這位記者去趙本山家做客,趙本山親自下廚,之前他的徒弟們也經常曬趙本山做飯視頻,享受安逸的退休生活。
已經 65 歲的趙本山,頭發已經花白,身材也有明顯的發福迹象,但整個人的狀态很不錯。他名下資産無數,和老婆感情穩定,兒女雙全,女兒也結婚了,也算是妥妥的人生赢家了。
縱觀趙本山的一生,起起伏伏,并不平坦,或許這才是真正的人生。沒有誰能一帆風順地走完整個人生,起起伏伏是常态,它有平靜的時候,也會有洶湧的時候,我們要學會适應這些變化,才能在人生的旅程中走得更加順利。
人都是複雜的,趙本山也不例外,他是個天才的演員,聰明的笑星,還是霸道總裁,高調張揚的暴發戶 ……
很難用一句話來評價他,但作爲觀衆,客觀來說,他的确給我們帶來過歡樂和感動。他擔得起 " 喜劇之王 " 這個稱号,他是幽默與笑聲的代名詞,是值得許多後輩學習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