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總會刷到這樣的視頻。
一名廣西大叔,帶着 3000 萬越南盾(約人民币 9000 元)提親。
視頻中,被「選中」的女孩哭喊着拒絕。
換來的,隻有拍攝者的哂笑,與不少網友的嘲弄。
買賣新娘,本是一個沉重的話題。
但在網絡上,卻日益發酵成一種笑話和玩梗。
殊不知,在越南某些少數民族聚集的山村,還有另一種「婚嫁」形式——搶婚。
即使當地法律明令禁止,但至今仍有女性被綁架為妻的事件發生。
對于這樣的現象,總有網友強調,「這是當地習俗,應當尊重」。
魚叔今天就借一部新出的紀錄片,聊聊這一陋習。
豆瓣 8.7 分,獲提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導演深入越南山村,揭穿其背後血淋淋的真相。
拍的隻是越南,卻又似曾相識——
《迷霧中的孩子》
Nh ữ ng đ ứ a tr ẻ trong s ươ ng
提起越南電影,人們常有兩種印象。
一種是美國越戰片下模糊的異域群像。
一種是越南導演陳英雄鏡頭下的唯美暧昧。
越南電影《青木瓜之味》,導演陳英雄
但我知道,這兩種都不全面。
今年這部紀錄片《迷霧中的孩子》,恰恰為我們揭開另一種風貌——
野生,粗粝,殘酷,又真實至極。
越南北部,一個窮僻的山村。
一群赫蒙族女孩正在嬉鬧。
三五結成一夥,架住其中一個,拖拽到遠方。
她們模拟的,是這裡每到過年就會上演的「節目」,綁架新娘。
這是北越赫蒙族的「傳統習俗」。
男孩本人或是男方家屬,可以綁架心儀的女孩作妻子。
當地幾乎所有的女孩,都是以這樣的形式出嫁的。
女孩琪,今年 14 歲。
三年前,她的姐姐被綁走了。
她回憶着「搶婚」那天的場景,像是描述一場稀松平常的遊戲。
但背過身後,琪也不住地感到惋惜。
姐姐被綁走時,不過是和她一樣的年紀。
等到再見面時,姐姐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她隻想玩,但她的童年就此結束了。」
琪的童年,比較幸運一些。
她趕上了義務制教育的普及,成為了當地山村的第一批學生。
戴着紅領巾,坐在教室第一排,不時起立回答問題。
現代文明與落後山村的割裂,是這裡的常态。
幾乎每天都有學生無故曠課,令老師大為光火。
有的要替家裡照看水牛,有的要幫阿嬷收割玉米。
城裡來的支教老師,無法接受這些五花八門的借口。
課餘,琪也和其他同學一樣,幫着家裡幹農活。
喂豬、插秧、砍柴。
年紀雖小,卻比一般大人還要賣力。
手機,是她逃脫苦悶生活的出口。
琪早早擁有了自己的智能手機,還玩起了社交軟件。
她夢想着有天能帶着母親,一起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不知道外面的生活有多不同。」
琪的戀愛觀也很現代。
她曾喜歡上一個渣男,在發現對方偷偷帶别的女孩出去玩後,果斷分了手。
初戀戛然而止,她卻一點也不傷感。
反而覺得自由了,因為自己可以和任何人出去了。
「現在我自由了!」
很快,她在網上認識了新的對象。
是一個同齡的男孩,臉上仍寫滿稚氣,卻喜歡打扮成大人模樣。
新年那天,兩人相約一道去了集會,玩到興起還自拍留念。
散場時,天色已暗。
男孩拉起琪往山的另一頭走去,引得攝制組緊張地上前詢問去向。
男孩拍着胸脯保證,自己是個正派人,絕不會幹綁架那檔子事。
随後便牽着琪的手,一步步消失在了群山的雲霧中。
「我很正派,不會綁架她。」
但那一晚,琪沒有回家。
當她給母親打去電話時,自己已經被綁到了男孩的家中。
琪的母親,是家中唯一一個上心的人。
她焦急地給琪打電話,要求女兒趕緊脫身。
并找到當天在場的同學,索要男孩家裡的電話号碼。
她要确保女兒的安全,不會被人販子賣掉。
對于妻子的高度緊張,琪的父親不以為意。
對着鏡頭,他開始講述自己綁架妻子的往事。
在他的描繪下,這是一個羅密歐與朱麗葉式的浪漫故事。
然而,故事顯然還有另外一個版本。
琪的母親,恨透了這段痛苦的婚姻。
丈夫失業在家,成日喝得醉醺醺。
很少幹農活,也不管教子女,把家裡的擔子全推給妻子。
稍有不順心,就會把氣撒在家人身上,甚至出言侮辱。
「現在沒人可以幫我了」
母親不願女兒重蹈覆轍。
因此,早在女兒被綁走之前,她就多次管教。
警告女兒,要舉止得體、懂得拒絕。
可是,母親還是不得不向規矩低頭——
被綁走的「新娘」,不應當逃婚,那會令娘家蒙羞。
很快,男方家長登門拜訪,母親抹不開面子,隻好盛情款待。
「你女兒現在是我們家的人了」
在一番會談後,她便顧不得女兒的意願。
最關心的,是對方家裡能出多少彩禮。
10 公斤雞肉、100 公斤豬肉、20 升酒,成了不錯的籌碼。
當女兒打來電話表示不願結婚,她開始失去耐心。
聽着琪抱怨男孩的父親酗酒易怒,她反而出言奚落。
「還真給你挑到了完美先生!」
她像是在和琪鬥氣。
指責女兒沒有聽從自己的管教,不守「女德」,招來男孩的綁架。
如今又想要逃婚,讓家裡難辦乃至蒙羞。
「你在調情時就應該知道後果了」
幾則聊天記錄,成了琪的罪證。
母親借此攻讦,男方也抓住不依不饒。
事實上,所謂的「調情簡訊」,不過是普通的見面邀約。
琪從頭到尾都沒有表露出想結婚的意願。
在家中孤立無援,琪隻好逃到了學校。
老師堅決地将她護住,卻抵不住母親的大鬧,隻好放人。
「我們回家吧,你們老師在騙人。」
「你躲在這會丢我們家的臉。」
再次回到家,母親又開始給綁架者開脫。
要求女兒要理解并尊重男孩。
「他是真心的,所以你該尊重他。」
搶婚還是發生了。
幾輛摩托車倏然停在琪的家門口,男方的家人将這裡團團圍住。
他們一人一頭,死死拽住琪的四肢。
起初,他們想曉之以理,灌輸着結婚的好處。
「不管男方是誰,我還不想結婚。」
眼看說不通,他們便生拉硬拽起來。
琪拼命踢腿掙紮,他們卻越發來勁,一度将她的衣服扯得七零八落。
在這場「搶婚」中,女性意外成為了主力軍。
男人們,大多保持緘默。
他們也不願出手,仿佛明知這是一場無恥的勾當。
女人們,不住地說着男方的好話。
曾經的受害者,如今成為了加害者。
琪的母親躲在屋外,不忍直面女兒的遭遇。
本該最能共情女兒的人,如今卻失了聲。
她一再教導女兒恪守的女德,為自我套上的枷鎖,并不能令其在這場合圍中幸免。
她本人也成為了加害者之一。
這部紀錄片,引發了不少網友對紀錄片倫理的讨論。
導演該不該幹涉琪的命運,成為争議話題。
在紀錄片中有一個概念,叫做「牆上的蒼蠅」。
意思是,拍攝者應該像蒼蠅一樣,凝視着被拍攝對象,不做任何幹擾。
更有一條拍攝準則:隻有不能幹涉拍攝對象,才能保持影像的客觀。
琪在被綁架後,曾與導演簡(何黎豔)有過一次對話。
她感受到了簡對自己的厭惡,詢問緣由。
簡直言:
「因為你把那當作遊戲,結果掉進可怕的陷阱。」
在琪被男孩騙走的當晚,簡其實可以攔住她,把她平安帶回家中。
但她依然決定維持鏡頭的客觀性。
這項準則,直到搶親當天才被打破。
男方的家屬們,粗暴地拉扯着歇斯底裡的琪。
簡再也無法置身事外,伸出了阻攔的手。
她的力量自然是微弱的。
男人回頭叫她滾蛋,女人上前攔住她攝影。
但,故事因此有了轉機。
琪的抗争,終于令搶親隊伍感到疲倦。
他們給了她一個機會——當面拒絕并喝下分手酒。
兩杯烈酒,令琪當場嘔吐。
她也不得不像認錯一般,說出客套的拒絕詞。
「雖然你人很好,但我不會跟你走。」
但,若沒有攝影機的在場,無人知曉這場鬧劇會如何收場。
這一年來,一則則影像記錄着女性所遭受的傷害。
年初,一段生育八孩女性的視頻曝光,引發全國熱議。
年中,一段燒烤店多人暴打女性的監控錄像曝光,震怒所有國人。
事實上,在鏡頭無法記錄的角落,或許還有我們還看不到的傷害正在進行。
這些傷害需要被曝光,更需要被幹涉、被阻止。
最可怕的是,許多傷害和禁锢還會被「習俗」的外衣被冠冕堂皇地遮掩、合理化。
就像前不久的伊朗「反頭巾運動」。
也有很多網友說這是他們的宗教習俗,應當尊重。
可是,當這種習俗已經脫離個人自由,甚至要以犧牲個人的代價來進行。
那就不該作為習俗而尊重,而應該作為陋習而摒棄。
紀錄片中,有一幕令人汗毛倒豎。
醉醺醺的琪父借着酒勁,向拍攝中的簡說出一句似真似假的玩笑話。
「我可以幫我兒子綁架你嗎?」
個體的犯罪,有時源自群體的無知。
那個綁架琪的男孩,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這麼做的原因。
甚至對着鏡頭表示,自己隻是一時沖動。
「我還是個孩子」
可是這些沖動,對女孩的傷害卻是一生的。
在影片結尾,琪坐在山頂上望向遠方。
濃重的雲霧,将此地團團圍住,遮住了所有的陋習。
她的人生,隻有在不斷刺破後,才能迎來光明。「多希望我能再當一次小孩!」
全文完。如果覺得不錯,就随手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