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開年以來," 價格戰 " 便成爲了國内車市的熱門詞彙,尤其對于新能源車型來說,前有特斯拉、小鵬和問界降價在先,後有埃安、五菱、零跑緊随其後,降價仿佛一夜之間成爲行業的 " 主旋律 "。
在此之後,面對新能源産品降價傾軋,東風集團率先 " 掀桌 ",以地方政府聯動的 " 天價補貼 " 開啓了 " 油電混戰 " 的序幕。
針對這場席卷中國汽車行業的降價大潮,将對行業造成怎樣的沖擊?近日,钛媒體 App 獨家專訪了德勤中國合夥人張旭東,深入探讨了這場降價潮背後的行業邏輯。
對于這場價格戰的始末,張旭東認爲特斯拉的率先降價,其實是企業發展戰略選擇的必然,隻不過選擇的時間窗口稍稍提前了一些。而對于國内的新能源車企來說,更多的還是處于一種 " 倉促應戰 " 的狀态。降價本身其實就是在侵蝕企業的毛利空間,能否支持降價策略,還是看企業本身的生産成本是不是足以支持現有的價格策略,目前來看國内新勢力品牌利潤空間将進一步承壓。
對于此次降價潮的影響,張旭東認爲,目前,燃油車所面臨的壓力的确要比新能源車大得多。首先從市場本身的趨勢來講,新能源車本身還是站在一個上升的賽道上。而且,在車企本身的融資能力上二者也有不小差距,目前資本市場對于新能源車還是處于一種更爲積極的支持狀态,而燃油車則會面臨更嚴峻的上遊資金壓力。
至于說傳統豪華品牌的燃油車型,張旭東認爲,現階段新能源産品對于豪華品牌市場份額的沖擊并不大,BBA 等品牌仍占據優勢地位。然而長遠來看,新能源是未來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這些傳統豪華品牌又要及早布局,那麽就需要面臨如何平衡短期傳統産品的利潤釋放,以及中長期産品投資的矛盾了,而這個 " 選擇 " 對于 BBA 等傳統豪華品牌而言無疑十分困難。
據張旭東預測,如果樂觀來看,到 2025 年中國汽車市場的年産銷有望達到 3000 萬台。而屆時燃油車就算隻有 50% 的市場份額,體量仍舊非常可觀。也就是說,與其說燃油車時代要結束,不如說是對産品再定位、品牌轉型還是應用場景的拓展,都是一個重新思考的過程。
以下爲采訪實錄,略經钛媒體 App 編輯:
钛媒體 App:特斯拉發起的這場價格戰,是主動戰略還是迫于市場壓力的選擇?
張旭東 - 德勤: 特斯拉今年年初開始的降價,實際上是企業發展戰略選擇的必然,隻不過選擇的時間窗口稍稍提前了一些。而汽車作爲制造行業,一定是要以量去支撐其商業運營的。因此,對于特斯拉來說,首先就是希望通過走量來支撐品牌的中長期發展,這也是其本身一個基本的戰略選擇。
另一方面,從價值定位的角度來講,特斯拉希望能夠還原汽車的本質,對一些符合它品牌價值和産品定位的關鍵功能,盡可能多地展現出來。特斯拉可以精準定位産品背後,也是基于其完善的供應鏈體系以及超高的生産效率。
因此,特斯拉本身是一個希望走量的車企,這是其本身的戰略選擇。那既然想要走量,從汽車行業的角度來看,價格肯定不能定得太高。
至于說時間窗口提前,如果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其實通常業内的降價策略都會有兩個出現節點。其一是行業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而另一種則是需求端短暫承壓的時刻。此次特斯拉開啓的這場價格戰,更多還是戰略層面的主動決策,再加上中國市場競争的環境壓力下,時間窗口的略微提前。
钛媒體 App:被迫跟進特斯拉的降價舉措,國内的新能源品牌将會面臨哪些壓力?
張旭東 - 德勤: 應該說國内新能源車企還是處于一種 " 倉促應戰 " 的狀态。我認爲其實這種所謂的降價策略,其需要有兩個關鍵要素去支撐。首先,降價本身其實就是在侵蝕企業的毛利空間,而毛利又是一個企業穩定成長的核心。因此,能否支持降價策略,還是看生産成本是不是足以支持現有的價格策略。
另一個關鍵要素則是利潤來源問題,而這也可能是特斯拉能夠實現高毛利率的原因之一。從特斯拉整個商業模式和商業生态來看,特斯拉不僅對于新車,它本身的軟件生态其實很早以前就建立起來了。而這種相關的生态價值,也爲特斯拉帶來了更加豐富的利潤點,這一點也是很多國産新能源車正在補足的地方。
在國産新能源車倉促應戰的情況下,對于供應鏈體系構建以及生産效率的壓力,其實還是短期現象,随着規模化效應構建,以及生産工藝的改善,這方面的壓力也将逐步降低。但對于特斯拉在軟件生态所建立起的商業模式優勢,可能是國産車很難在短期能夠超越的。
钛媒體 App:随着東風系入局,燃油車也卷入了這場價格戰之中,長期來看大額降價與地方補貼能否挽回燃油市場頹勢?
張旭東 - 德勤: 其實燃油車本身是有降價空間的,傳統燃油車還有很多 " 不必要 " 的生産成本,并沒有精準地貼合新時代消費者的用車訴求。從終端的角度來講,它的價格沒有達到它的實際價值。
但此次東風系的降價策略并非基于長遠的戰略考慮,俨然是一個從短期效益出發的應急策略,市場宣傳以及用戶引導做得也不是特别充分。這種非戰略層次的調整,對價格體系也沒有系統的規劃,無疑對企業本身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用戶對于未來價格的不确定性,也促使消費者繼續持币觀望,反饋到銷量端就是難以迅速地獲得預期的大幅增長。降價還是應該回歸到戰略層面,這種突發性的降價将企業戰略發展,變成了單純的市場營銷,這個舉動本身其實就沒有太大效果了。
我認爲,可能接下來一整年,這個降價策略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同時,突然且沒有規劃的降價行爲,會對于車企自身的品牌定位、價格體系,甚至包括産品規劃造成很大的幹擾,這種負面作用也會對車企有着長遠的影響。
钛媒體 App:國補退坡引發新能源車價格戰,而新國六 B 排放标準實行也讓燃油車企囿于庫存壓力被迫自救,從政策角度來看現階段哪種車型面臨的壓力其實更爲嚴峻?
張旭東 - 德勤: 目前,燃油車所面臨的壓力比新能源車要大得多。首先從市場本身的趨勢來講,新能源車本身還是站在一個上升的賽道上。而國内的汽車市場接近于一個從一個增量到存量的狀态,反映到銷量端來說,全年樂觀來看能有 3% 的增長就很不錯了。在這樣的背景下,随着新能源賽道的不斷擴張,燃油車的市場份額下探的壓力就非常大了。
然後其實也能夠看到,在車企本身的融資能力上二者也有不小差距,目前資本市場對于新能源車還是處于一種更爲積極的支持狀态,而燃油車則會面臨更嚴峻的上遊資金壓力。并且,在市場下行及降價浪潮的影響下,這種壓力也會有所放大。
再從終端的角度來講,以前國内消費者對于新能源産品往往抱有一種 " 嘗鮮 " 的态度。而今随着新能源車滲透率逐步提升,主流的用戶群體對新能源車的接受程度也在逐步提升,這種下遊需求的拉動作用,也将有利于新能源車市場份額的提升。
钛媒體 App:去年以來,比亞迪的強勢崛起大家有目共睹,相比于特斯拉,比亞迪的核心優勢在哪裏?
張旭東 - 德勤: 如果我們想要分析比亞迪的核心優勢,主要還得聚焦在中國市場,畢竟最大的市場份額還是集中在這一塊。要說比亞迪對比特斯拉的優勢在哪裏?
我認爲第一個優勢是比亞迪擁有更爲豐富的技術路線,不僅有純電車型,還有豐富的混動産品線。兩條線路并行之下,既符合新能源賽道本身的發展,又符合從傳統燃油車往新能源車過渡的一種訴求。比亞迪通過更豐富的技術路線,來切入更多的用戶群體,以及更加深入地滲透到四、五線城市這種下沉市場。
從長遠角度來看,比亞迪的第二個優勢在于其區别于新勢力品牌的渠道優勢。相比于直銷模式,比亞迪的渠道是一直下沉到所謂的 " 低線市場 ",這對于比亞迪未來的銷量還是有很大支撐作用的。因爲最終國内市場的電動車,遲早都會下沉到四、五線城市,那個時候比亞迪對比特斯拉的渠道優勢就會有相應體現了。
此外還有一種觀點是,對于各大主機廠來說,無論是授權模式也好,直銷模式、代理模式也罷,最終線下實體終端網點都是必要的,本質隻是不同的管理模式而已。從這個角度來看,比亞迪通過這麽多年在國内市場的發展,其實無論對于任何模式背後的管理模式,都有比較成熟的經驗。
總而言之,比亞迪這種技術路線并行的優勢,不僅使它能夠迅速占領新能源賽道,并且還能有效進軍燃油到新能源之間的第二賽道。同時,其構建的渠道優勢又能達成有效支撐,對更廣泛、更深入的下沉市場進行拓展。
钛媒體 App:目前的中高端新能源産品,借由價格上探,能否真正危及到以 BBA 爲首的傳統豪華霸主地位?
張旭東 - 德勤: 其實在我看來,以 BBA 爲代表的這種傳統豪華品牌現在主要面臨兩方面的困境。其一,傳統豪華品牌正陷于 "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 的艱難抉擇之中。其實,現階段新能源産品對于豪華品牌市場份額的沖擊并不大,BBA 等品牌仍占據優勢地位。隻有當新能源車滲透率超過 50% 左右時,才會真正對傳統豪華品牌的地位造成實質影響。
然而,我們也知道新能源是未來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這些傳統豪華品牌又要及早布局,那麽就需要面臨如何平衡短期傳統産品的利潤釋放,以及中長期産品投資的矛盾,而這個 " 選擇 " 對于 BBA 等車企來說無疑十分困難。
而另一重困境則是,新能源車轉型需要的初期投資是非常龐大的,而對于全球造車巨頭來說,一款産品難以适應全球的用戶需求。就像大衆 ID. 系列雖然在歐洲賣得很好,但在國内卻隻能說表現平平。所以說,對于傳統豪華品牌來說,不僅要對新能源轉型投入很大的投資,還需要專門爲中國市場,從硬件到軟件要重新定義,這對于它們來說更是一筆非常大的投入,也進一步加劇了轉型中的 " 糾結 "。
钛媒體 App:在電動化浪潮之下,傳統的經銷商體系以及二手車等後市場服務,将受到怎樣的沖擊?
張旭東 - 德勤: 我覺得此次降價潮更像是應對行業變革的一種 " 提前演練 ",或者說是壓力測試,相信也會是一種短期行爲。但就算是短期行爲,也會很多中長期的影響産生。就像二手車市場,其本身運營管理相比新車市場就要 " 原始 " 很多,在這種降價浪潮之下就會暴露出很多運營及管理層面的問題。面對行業變革,傳統二手車市場隻有快速地構建起符合時代需求的管理體系,才能有效去應對市場成熟階段下的各種突發事件。
如果我們随便走訪一下,就能發現實際上目前二手車市場終端的業務運營,整體來講就是一種借勢。第一,首先是一種借勢的銷售态度,國家的政策怎麽樣,短期的哪些車型比較好賣,就會立刻引進一批所謂的 " 熱門車 "。第二,從運營的角度來講,新車銷售中常常提到的客戶價值以及客戶體驗,是目前二手車市場較爲缺失的部分。這也是我把這次降價比喻成 " 壓力測試 " 的主要原因,一些行業弊端都會在這種降價潮中更多地暴露出來,就像二手車市場展現出的其在運營管理各個方面的一些脆弱性。
钛媒體 App:就全球範圍來看,新能源車滲透率實際隻有 10%,遠低于國内的 25%,現在聊燃油車時代落幕是否爲時過早?
張旭東 - 德勤: 對于這件事情的看法,我認爲國内與全球的觀點存在一個 " 時間差 "。也就是說,中國汽車市場無論從政策導向還是從消費者行爲來看,它對于新能源車的接受程度要遠遠領先于全球。當我們提前三年實現了 2025 目标之後,其實中國市場已經開始瞄準 50% 的下一階段目标了。一旦超過 50%,那就變成新能源車是個主流市場了。
所以說,中國汽車市場當中的新能源車,可能将來作爲主流市場的進程要遠超過全球市場,這個趨勢是一種必然,但要說燃油時代的落幕還有些爲時尚早。市場份額下降是一方面,但市場本身的絕對值也同樣重要。
如果樂觀來看,到 2025 年中國汽車市場的年産銷有望達到 3000 萬台,就算是 50% 這個體量也談不上 " 落幕 " 二字,更多的還是對于燃油車,無論是産品再定位、品牌更新、應用場景的拓展,都是一個重新思考的過程。而且對于中高端人群來說,燃油車依然會占據很重要的地位,這也是很多專家對此抱有樂觀看法的背後邏輯。
(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 ,作者 | 常笑,編輯 | 張敏)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