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實上,這家企業一直在探索年輕化。"
好文 3363 字 | 6 分鍾閱讀
題圖源自電影《唐伯虎點秋香》
有些品牌明明還活着,看起來卻像是要 " 無 " 了。
近些年,老牌咖啡連鎖店太平洋咖啡總在 " 閉店收縮 ",包括廣州、無錫等在内的多個城市均出現了批量關店的情況。
窄門餐眼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太平洋咖啡全國現有門店 309 家,其中開業中 265 家,暫停營業的有 44 家。大部分門店位于香港,共有 123 家,其次則是廣東,有 57 家。
這個規模與新銳咖啡品牌 M Stand 在同一梯隊,盡管仍算市面主流,但比起其巅峰時期超 500 家的規模,還是縮減不少。
這幾天," 苦命 " 的太平洋咖啡又被傳出賣身消息,買方爲手打檸檬茶頭部品牌檸季,預計交易金額約 3 億 ~5 億元。
對此,檸季創始人汪潔在微信朋友圈中回應道:" 檸季确實有收購的計劃,品牌會集中于連鎖線下門店飲品類,規模不限,但收購對象最終是不是太平洋咖啡,一切随緣。"
太平洋咖啡已老,有如 " 棄子 "。但事實上,近些年,這家企業一直在探索年輕化,單今年以來,就接連在香港孵化了第二品牌 Moojoo 與 Quik D,試圖依靠新品牌重回年輕人視野。
其母公司華潤創業新聞發言人在回應媒體時也提到,太平洋咖啡目前是香港市占率第二的咖啡品牌,近年來積極拓展餐飲品類,品牌逐漸年輕化,緻力于成爲中西文化交流的平台。而在内地市場,業務也前景廣闊,通過持續的門店優化,利潤率顯著提升,盈利能力穩步改善。
圖源太平洋咖啡微信公衆号
新零售商業評論也注意到,今年 8 月 4 日,太平洋咖啡剛剛進駐拉薩開設了首店。
重走上坡注定艱難,而外界的不看好,也正是基于當下激烈的咖啡市場競争。太平洋咖啡,還能行嗎?
下坡路
太平洋咖啡在 1993 年于香港開出了第一家門店,擁有超 30 年曆史。盡管外界曾将太平洋咖啡稱爲 " 星巴克的對手 ",但顯然,相較已然成爲咖啡代名詞的星巴克," 對手 " 并非指市占率上的平分秋色。
這家咖啡連鎖品牌的創始人是一對美國夫婦,從美國西雅圖前往香港旅遊時發現了商機。彼時,香港有不少外國人定居,卻很少有像美國的專業咖啡館,太平洋咖啡由此創立。
爲了與香港當地的茶餐廳休閑功能區别開,太平洋咖啡多将店鋪設于香港中環一類商務人士集中的區域,同時,爲他們提供舒适、高端的消費環境。而星巴克,在 7 年後的 2000 年才進駐香港。
太平洋咖啡所有權曆經了兩次變更。
先是 2005 年,其士國際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其士科技(已更名爲 " 其士泛亞 ")以 2.05 億港元收購太平洋咖啡,貢獻是成功助品牌走出香港,進入了新加坡、澳門和馬來西亞等地。
2010 年,華潤集團旗下華潤創業又以 3.266 億港元的價格收購太平洋咖啡八成股份,開啓了中國大陸市場的運營。并在六年後,成爲中國市場第二大咖啡連鎖品牌,僅次于星巴克。
太平洋咖啡是有過實力與名氣的輝煌期的。
華潤接手後,出任太平洋咖啡董事長兼 CEO 的藍屹爲其制定了 " 三、二、一 " 戰略突圍。其中," 一 " 指後台支持系統,包括管理流程、供應鏈等數字化能力;" 二 " 指抓好中國内地和香港兩大市場;" 三 " 指經營發展的 " 三駕馬車 ",包括零售業務——直營店、特許加盟業務和企業咖啡服務業務。
此外,藍屹也敲定了 " 中西文化交融、充滿書卷氣 " 的品牌定位,比如會要求門店中國區市場活動需要統一符合該定位的氣質。也因此,太平洋咖啡一直有 " 中國人自己的咖啡 " 的标簽。
中式風的香港中銀大廈店,圖源太平洋咖啡官網
現在看來,盡管這樣的策略太過老化和古闆,但的确爲太平洋咖啡在與星巴克等品牌的競争中獲得了一席之地。同樣,走 " 氣質 " 挂的太平洋,還堅持區别于星巴克的機器自動化沖調,堅持做手沖,如拉花等技藝,其咖啡師都需要通過嚴格的考核才能上崗。
背靠華潤置地商業地産和合作夥伴的資源,太平洋咖啡進駐購物中心、企業樓宇都很順暢,算是過了段幸福日子。
回頭複盤它的節節退縮,顯然也有迹可循。
一方面,以 2018 年爲節點,以瑞幸爲互聯網咖啡品牌在國内迅速崛起,近些年,通過價格戰、營銷戰和咖啡飲品化等方式,快速俘獲大批咖啡入門消費者,并完成市場教育。
另一方面,星巴克所代表的 " 第三空間 " 成爲更符合當代年輕人的選擇,喜茶、奈雪的茶等新茶飲品牌作爲擁趸也相繼成功。
咖啡市場的商業邏輯,變了。更不必提 Tim Hortons、%Arabica、Peet's 等品牌的接連入華,本土品牌 Manner 等的崛起。底層邏輯是,賣咖啡這件事,不能再 " 端着 " 了。
關于檸季
簡單說說另一 " 當事人 " 檸季。
作爲一家成立于 2021 年的線下檸檬茶飲品牌,依靠加盟擴張,檸季近年來發展速度驚人,截至 2023 年 8 月,全國開業門店超 1200 家,簽約門店數已超 1800 家。
在此之前,去年年中,檸季已經全資控股了一家長沙本土咖啡品牌 RUU,RUU 在 2022 年剛剛創立。根據其官方微信公衆号,目前已經在長沙和上海分别開出兩家直營店,而上海地區是今年 7 月首次進駐。作爲國内咖啡行業競争最激烈的市場,這裏無疑是品牌成長的 " 黃埔軍校 "。
當下,現制飲品賽道中,茶、咖、酒愈來愈呈現出不分家的趨勢,尤其是喜茶爲代表的新茶飲,都早早跨界布局了咖啡,連一向 " 佛系 " 的茶顔悅色,都被卷入其中孵化了 " 鴛央咖啡 "。
新零售商業評論攝
茶顔悅色創始人呂良談及這家新品牌時,坦陳是 " 在不确定的環境中尋找确定性所做的嘗試 ",是 " 不能躺平 " 的要求使然。而鴛鴦咖啡本身,也早早就打通了 " 日咖夜酒 " 通道,上新了多款酒類産品。同樣,星巴克等咖啡品牌也有此嘗試。
背後是企業們多品類、多賽道的押寶。
檸季不外如是。汪潔談到過,公司目前在做 "N 品牌策略 ",爲此,檸季一直在做投資并購動作,除卻去年拿下的 RUU," 今年也會收一到兩個品牌 "。
相較喜茶一類新茶飲品牌,手打檸檬茶是一個較新的品類,這種紮根于廣東一帶的飲品,直到 2021 年才形成網紅燎原之勢,背後原因也有新茶飲賽道原本已經 " 卷生卷死 ",唯有新品類才有機會。
不過,短短兩年時間裏,包括檸季在内,也有 LINLEE 林裏、王檸、啊爆、撻檸、茶救星球等手打檸檬茶品牌跑出,其中,王檸被喜茶并購,而檸季一衆也分别有資本湧入。
手打檸檬茶本身标準化程度很高,各家口味很難出新,跑馬圈地的速度之下,市場上檸季和 LINLEE 林裏門店規模分别突破千家,成爲行業頭部品牌。
該基礎之上,從消費者視角看過去,圍繞新品、營銷等手段,戰事正酣。單周邊來說,LINLEE 的小鴨子,檸季的小鳄魚,就在小紅書上 " 打 " 得如火如荼。
走上一條新茶飲前輩的多品牌戰線老路,是合理的。
當下,太平洋咖啡和檸季能對得上的另一點還有,檸季目前正以香港和華南爲重點擴張,這也是太平洋咖啡較爲擅長且熟悉的市場。
上坡路
關于太平洋咖啡是否出售,華潤方給予了否認,回應的内容正是當下太平洋咖啡的價值所在。
其一是,作爲一家老牌咖啡品牌,知名度的确還在,目前在香港市占率第二。其二是,内地市場中,過去積累下了不少景區、交通樞紐和企業内部的優質直營門店。其三即孵化第二品牌。
事實上,2018 年前後,面對競争日益激烈的咖啡飲品市場,以及喜茶等新茶飲品牌的受歡迎趨勢,太平洋咖啡曾孵化茶飲品牌 " 太茶 "。太茶最初在太平洋咖啡作爲新品上市,主打 " 咖啡遇上茶 " 中西文化交融特色,最終反響平平。
退回到香港市場,今年以來,太平洋咖啡先後孵化了 Moojoo 與 Quik D。前者是一家寵物友好型全日制餐廳,後者諧音 " 快 D",主要是外帶形式的 " 快餐 + 咖啡 " 組合,意爲能快速買到新鮮手沖咖啡和美食。
圖源太平洋咖啡 Instagram
不難想象,Quik D 革新了太平洋咖啡一貫以來的門店模型,其香港銅鑼灣的門店就位于街角便利店旁邊,不設堂食,是方便快速複制的店型。
Moojoo 則走的網紅路線。全稱 Moojoo Lifestyle Café,迎合了當下寵物餐廳的潮流,店内供應西式和粵式開胃菜、主菜、甜點和咖啡飲料,招牌龍蝦濃湯售價 68 港币。香港本土點評平台上,也有消費者吐槽,價位和體驗不符。對于注重主題和氛圍打造的網紅店來說,也不是那麽奇怪。
另一值得關注的點是,作爲上市公司 OATLY 燕麥奶的大股東,華潤在給太平洋和 OATLY 整活上一直沒停過,比如最近,兩者就推出了聯名月餅,其中純素月餅就用到了 OATLY 燕麥奶。
而在大陸市場,上新椰子水新品、做七夕活動送積木花盲盒,太平洋咖啡其實也一直在整活兒,隻是很少被消費者之外的人群關注到,這是年輕化和出圈的掣肘,而非本身的 " 不努力 "。
眼下,倘若能夠維持住本身的 " 優質資産 ",太平洋咖啡也許過得沒那麽糟。